原文
何谓是非?
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
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24];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译文
什么叫作是非呢?
春秋时期的鲁国出台了一条法律,凡是被他国抓去做奴隶的鲁国人,如果有人肯出钱把他们赎回,就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孔子的学生子贡,虽然赎回了被抓去的人,却拒绝接受鲁国的赏金。
孔子得知后,非常不高兴地说:“子贡大错啊,圣贤无论做任何事,都是为了移风易俗,可以教训、引导百姓做好人,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爽快称心去做。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穷苦的人多,如果接受赏金就算贪财,那么以后拿什么去赎人?如此一来,恐怕以后就不会再有人向诸侯赎人了。”
孔子的弟子子路看到一人落水,于是把他救上来。被救者送了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子路接受。孔子知道后很欣慰地说:“从今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主动到水中去救落水者了。”
用世俗的眼光看这两件事,子贡不接受赏金是对的,子路接受牛是错的。孔子却称赞错的子路,责备对的子贡。由此可知,一个人做善事,不能管眼前的行为,而要讲究是否对将来产生重大影响;不能论一时的影响,而要讲究长远的影响;不能论个人的得失,而要讲究它关系天下大众的影响。
现在所为看上去是善的,但如果流传下去,对人有害,那虽然像善,其实不是善;现在所行虽然不是善,但如果流传下去,能够帮助人,那虽然像不善,其实倒是善!这只不过是拿一件事情来讲讲罢了。说到其他种种,还有很多。比如看似不义的义举,看似不合乎礼数实际上却合乎礼数的举动,看似不讲信用实际上却合乎忠信原则的举动,看似缺乏慈爱实际上却大慈大悲的行为等,都应该加以辨别。
度阴山曰
行善是个动脑子的活儿,要想行善必须记住三大原则:不论现行而论流弊(看将来是否有弊端而不是当下的效果);不论一时而论久远(看长久的影响而不看一时的成就);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看大众是否受益而不是你个人是否受益)。
这三大原则,说白了就是行善要带脑子,眼光必须放长远。不能像子贡那样,为了自己一时爽,而毫不思考其行善所带来的流弊。
孔子赞赏子路而批评子贡,无非因为子贡做的事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既然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那这件事就不会在大众中流传,所以做了等于没做。更要命的是,子贡的所作所为还等于给了那些道德绑架的人武器,最终会产生极恶劣的影响。
子路做的事就大不同,子贡让人看到绝望,子路让人看到希望,子路用一个行为告诉了全天下人:行善可以和利润挂钩。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行善时带着目的性,尤其是目的和利益直接相关时,这善还是“善”吗?应该是“非善”才对。袁了凡对此并未做出清晰的解释。其实有些时候,少谈些问题、多谈些实际才是真理。实际就是,当善和利润挂钩时,行善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行善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就是更大的利他,利他就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