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帝终于大权独揽了。
亲政以后的万历帝,也未尝不想有一番作为。他精神焕发,励精图治,俨然想成为一位臣民们理想的贤君。皇太后和张居正十余年的严格教育,此时对他仍有一定的影响。他对臣僚的腐化感到忧虑,自己亲自草拟手诏,禁止官员互赠。他对于各种礼仪也颇为重视。早朝、经筵也十分讲究。他热心参与各种典礼,充分显示了自己的诚意;同时,还策励臣工勤俭笃实。万历十三年(1585),万历帝为解决长期的旱灾,曾十分努力地去履行祈雨的礼仪。在干旱炎热中,他亲自步行去天坛祭天祈雨,同时也破例让京师的臣民亲眼目睹这位年轻万岁爷的天颜。亲政之后的短短几年中,万历帝曾四次外出祭祀祖陵,不辞辛苦。因此,当时许多人都对这位年轻的皇帝寄予厚望。
张居正死后,上层文官班子作了重大调整,很快就形成了以首辅申时行为首的新内阁。申时行与张居正共过事,深知张居正为何在死后会落得如此惨局的真正原因。因此,他吸取了教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一方面与皇帝保持良好的君臣关系,另一方面他也一改张居正严厉刚正的为政风格,扮演和事佬的角色,竭力维护文官集团的团结,协调朝廷方方面面的关系。在他看来,既然朝廷的制度无法作根本性的调整,那么,只有理顺君臣关系,加强文官之间的合作和团结,同舟共济,才能维持局面。
也正因为如此,在万历亲政后的最初几年中,朝廷也没出什么大乱子,反而颇有些中兴的新气象。包括万历帝在内的许多人,在那时也都觉得,张居正死后,天也没有塌下来。没有张居正和他的那一套,大明朝的日子照样一天天地过了下去,而且也似乎过得很不错。想到这些,大家不由得松了一口气,不少人甚至还暗暗庆幸:倒张算是倒对了!
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这种面很快就被打破了。
首先感到别扭的是万历皇帝。他抄没张居正家产不久,就逐渐发现,张居正的倒台并不像他原先认为的那样简单。在倒张的文官中,有不少人是出于私人恩怨,挟私报复,也有人是出于个人名利,其动机并不见得就冠冕堂皇。不过,在他看来,这些人虽然可恶,但并不可怕,也不难对付。令他感到可怕而且难以对付的,倒是倒张运动中的另一类文官。
这类文官,属于那种强硬而坚决、顽固又拘泥的道德型人物。他们有一套正统的道德和礼仪规范,并认为这是唯一的救世治国的灵丹妙药。帝国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危机,在他们看来,正是因为他们的那一套没有得到彻底的实行。因此,他们绝对不能容忍那些不合乎道德的言行。他们用警惕的眼光,仔细地挑剔着任何人和事,一旦发现问题,便会毫不犹豫地群起而攻之,其道德狂热和牺牲精神令人生畏。
这些人在倒掉张居正后,并不满足,他们又瞄准了年轻的万历皇帝和文官领袖申时行。万历皇帝越来越感到,这批文官有着十分传统和固定的模式,并竭力要引导自己踏上其理想中的“贤君”之路。自己虽有帝王之尊,但实际上往往只是个摆设,根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更谈不上什么保持个性。自己的行为,只要稍有偏离之处,便会招致群臣们各种各样的反对。就像有一张无形的网,罩住了自己,令他感到压抑甚至是窒息。
万历帝曾想亲自训练军队,大臣们便以此举不合祖制为由,力劝他放弃这样的念头。他曾几次去视察自己的陵墓,大臣们又觉得过于招摇,便以安全为由予以取消。诸如此类的事情,已越来越令万历帝不快。而最令他伤心的是,他虽贵为天子,却不能给自己心爱的女人提供她想要的东西。
位尊天子的万历帝,身边自然不缺女人。拥有众多妃嫔,本是皇帝分内的权利,万历帝也不会例外。更何况武宗无后而引起皇位继承危机这一前车之鉴,也令张居正等人觉得有必要让万历帝早日成婚,免得节外生枝。因此,万历六年(1578),在母亲慈圣太后的安排下,年仅十四岁的万历帝娶了一位比自己小一岁的平民之女,即王皇后。在此以后,万历帝又册封了许多妃嫔,其后宫也已颇具规模了。
但是,对于周围佳丽如云的万历帝来说,他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女色本身。当然,万历帝也会偶然兴起,做出一些与他身份不符的事情来。如在万历九年(1581)冬天,万历帝看中了慈宁宫一位年长的宫女,并使她怀上了身孕。可能是万历帝在事后也觉得自己此举不太雅观,所以就一直没敢向太后启齿提及。不过,当时的太后,求孙心切,对此不仅没有责怪之意,反而还很高兴。次年秋八月,这位宫女生下了一个男孩,即后来的光宗。母以子贵,这位宫女也一步登天,被封为恭妃。不过,这种册封,也只是依例而行,倒不见得是万历帝的特别眷宠。
真正让万历帝动心的,是一位后来被称作郑贵妃的女性。这位郑氏,在万历十年(1582)与其他八位女性一起被册封为淑嫔。当时,她才是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女。从一开始,她就赢得了万历帝的一往情深,而且可以说是终生不渝。能得到如此恩宠,大概不仅仅是因为她有闭月羞花的容貌,更多的倒是因为她聪明伶俐,意志坚决,喜欢读书,并能与万历帝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也难怪万历帝在众多的后宫佳丽中,惟独对她宠爱有加。
对于这位郑氏,万历帝自然愿意特殊照顾,尤其是在她也生下一位贵子以后。到万历十四年(1586),万历帝不顾群臣反对,毅然册封郑氏为贵妃,其地位明显高于恭妃王氏。至于万历帝是否真的像群臣猜测的那样,还想进一步提高贵妃及其儿子常洵的地位,不得而知,但他坚决维护贵妃母子应得的权利的念头,却一直没有动摇。而文官们的做法也与他一样,只不过他们要保障的却是王恭妃及其儿子常洛的权益。双方针锋相对,毫不妥协,也弄得一心想协调双方关系的首辅申时行,出力不讨好,碰了一鼻子灰。在万历帝看来,申时行是压不住群臣,难以服众。而大臣们却又偏偏认定申时行是为了贪图高位,不坚持原则。如此一来,申时行苦心经营的平衡局面,就难以为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