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
(第179条~第262条)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讲解:本条论述发生阳明病的不同原因。阳明病,有太阳病传入阳明病位,而太阳病未罢,即太阳阳明并病;也有少阳传里,并发阳明病;还有一种是正阳阳明。此处以设问形式解释三者关联:太阳阳明,脾约是也,胃肠消化水谷,化生精微物质,一部分精微物质入于血脉而为血,另一部分需上输于肺,与天气相合而为气,由于当时不可能认识到血管吸收,古人认为脾为胃行其津液可使津液、气血得以上输,若胃中燥,无津可输,则脾为胃行其津液之功能受到制约,故名“脾约”。太阳病以发汗为法,汗出过多,亡失津液,而致里实,大便不通,而发为脾约,称为“太阳阳明”;“正阳阳明”,没有太阳、少阳证候存在,只是阳明病,胃家实,即病邪充实于胃,心下部满,按之疼;由少阳病转属阳阳者,称为“少阳阳明”,少阳病,禁汗、禁通利小便太过,若发汗、利小便皆为误治,误治伤津,胃中水分被夺而干燥、结实、大便难、胃中燥则心烦。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讲解:阳明病,即里阳证,病邪充实于胃肠,无论是太阳阳明,少阳阳明,均要有胃家实的表现。
按:赵·成本把本条置于篇首。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讲解:本条论述为何会发生阳明病。太阳病阶段,经过发汗、或下、或利小便,津液损伤,胃中水分被夺而干燥,则转属阳明,大便干燥而难解,古人大便时需更换衣服,故更衣即是大便的互词。
182??问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讲解:本条论述阳明病外在症状。阳明病为阳热证,热由里及外,笼罩全身,热入组织,蒸化津液而为自汗出。阳明病身热,应当感到外界寒冷,但是热性刺激过于强烈,对大脑皮质影响很大,而对于寒冷的感觉则相对受到抑制,故“不恶寒,反恶热”。临**“胃家实”者属于阳明病,若胃实症状不明显,而“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症状出现,仍当归于阳明病。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讲解:根据文意及《玉函经》当将“不发热”改为“不恶热”。阳明病初得一日,不恶热而恶寒,与阳明病外症不符。原因在于热势初起尚未到达一定程度,故恶寒感觉仍有,但随着热性刺激加剧,很快恶寒感就被掩盖,代之以汗出、恶热。此种情形在温病时也是存在的,但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以桂枝汤治疗,是错误的,此证非是表证,不可服桂枝汤。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讲解:太阳病恶寒,表证不解则恶寒仍在,为何阳明病恶寒可以自罢呢?古人认为阳明居中,属土,土为万物所归,寒邪一入阳明经则化热,故开始恶寒,很快便自罢转为恶热。实际上仍是热刺激尚未到达一定程度所致。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讲解:太阳病,法当发汗,汗后病未解,现在很多重症的外感或流感,也不是一汗可解的,病未愈而传入少阳或阳明。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说明病已传少阳,此论“少阳阳明”;而汗出濈濈然,濈濈然,就是连绵不断的样子,阳明病法多汗,是转属阳明,此论“太阳阳明”。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讲解:太阳伤寒三日,若转属阳明,因内热盛,而脉大,故太阳病二三日时,突现脉大,当考虑是否已转入阳明。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讲解:太阳伤寒表实,体液充实于体表,脉应浮紧,现反而浮缓,即体液不足于外之因,还可能里有留湿、留饮之故。太阳病当发热,今手足温而外无热,当是表邪已陷于里,就脉与热颇似转属太阴病了,故谓系在太阴。若真转属太阴,则湿热结合,当发黄疸。若上证而小便自利者,为里热迫使津液下泄之象,为转属阳明而非太阴,故亦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而难通,则肯定为阳明病了。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讲解:伤寒本无汗,若已转属阳明,则里热蒸腾津液外出而见连绵微汗出。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讲解:阳明中风,即指里热外邪的证候而言。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为太阳伤寒表实证,虽病发于里,但里不甚实,当先解表,此为定法,宜大青龙汤。此处增加口苦、咽干这一少阳症状,则不宜使用汗法,至于腹满而喘,仍当是由于表邪未解,气机不利所致,如果攻下,则致胃虚而腹满更甚,水谷不别,水走肠间而小便难,故可知“腹满微喘”非胃肠结实之满、向上压迫之喘。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讲解:本条以能食与否区分中风、中寒。阳明病,若能食,说明胃中有火,火可消食,而风为阳邪,故名“中风”;若不能食,说明胃虚停水,而寒为阴邪,故名“中寒”。阳明病临**有两个阶段,因胃中热而开始能食,到一定程度,里实显著,腑气不通,而不能食,单以能食,不能食而区分风寒、水火于临床无大意义。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讲解:阳明中寒,水停于内则不能食,小便不利。阳明病法多汗,而手足汗出连绵不断,津液越发丧失,大便当硬,结实成硬谓为固,成形固定不移之义。内有水饮,大便可溏,此为瘕,时聚时散之义,故大便初硬后溏,其原因为胃中有冷饮,水谷不别,水走肠间。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讲解:阳明病,欲食,说明胃中无饮,小便当利,大便当硬,此时因水谷不别,反而小便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痛,翕翕如有热状,说明本病原为太阳病,转属阳明而太阳表邪未罢之证,故虽因欲食而冠以阳明病,但实为太阳表实证。能食而补充机体精气,驱邪外出,发为“奄然发狂”之瞑眩状态,濈然汗出而病解,故后言“脉紧则愈”并非奄然发狂之后脉紧,当在翕翕发热之时脉已然见紧。“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水指水谷不别,谷气,指胃气增强,胃气一强,则水谷不别与太阳表邪一并得解。本条说明保护胃气的重要性。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讲解:由申至戌,为土旺之时,阳明病,在此时欲解,此为附会运气学说而做之照例文章,缺乏考据。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讲解:阳明病不能食,当考虑胃虚停饮里虚寒的可能,若胃本虚,切不可撤热,若以大承气汤类攻其热,胃中虚弱,冲动水饮而哕逆。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讲解:阳明病,脉迟主于有寒、有饮,胃虚有饮,当不能食,若多食饱胀,与水饮夹杂而停积故心烦、目眩、小便难,称为“谷疸”。古人将黄疸分为“酒疸”,“谷疸”、“女劳疸”三种,“谷疸”由于消化不良引起,《金匮要略》言:“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与此条所言相同,概由于胃虚不能消谷,亦不能运化水湿,水谷杂合,郁久生热,湿热相搏,发为黄疸,此皆由于胃虚,故不可攻,攻之腹满依旧。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讲解:阳明病,里热蒸汗外出,以法当多汗,若反无汗,原因很多,本条所言为因虚而致。精气虚,虽欲汗而无汗可出,热向外蒸而无津随行,故出现身如虫行皮中状。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讲解:阳明病法多汗,此条无汗,则是与少阳病有关。二三日,非言无汗,小便利之后二三日,其病仅在二三日,为由表传半表半里之时,少阳病虽传向阳明,但小便利说明热尚未深,热未到一定程度则汗仍不出。少阳病水饮停聚而呕,热壅于上而咳,手足厥为热厥,津液因热结而不能旁达,发为热厥,热向上攻而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则不为少阳病,不会头疼。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讲解:头眩,多与胃中停饮有关,如前文提到苓桂术甘汤证。但阳明病不恶寒,说明这时头眩乃因于热,热攻冲于上亦可头眩,有热为阳明中风,故曰能食。热上亢于头,必经于肺,肺受熏灼而咳,咽喉因咳而伤,故咽痛,如果不咳则咽不伤而不痛。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
讲解:阳明病法多汗,若无汗则热不得外越,郁于胸膈而心中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湿热相合,瘀热在里,身当发黄。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讲解:阳明病,为阳热证,此时再用火攻,火更助热,额上微汗,余处无汗,其热在里而不得外越,小便不利水湿不得去,亦当发黄。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讲解:阳明病脉浮而紧,是太阳伤寒转属阳明,太阳乍传阳明,脉仍浮紧,虽发潮热但仅是定时发作,而非始终发热不休。若为阳明病,脉当沉实、沉大,脉但浮而不紧,病仍在表,但津液有所丧失。热势更迫津外出,发为盗汗,故临**切勿一见盗汗,辄用黄芪之类,可以考虑以小柴胡加石膏汤,清其里热,盗汗可止。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讲解:阳明病,热盛而口舌干燥,但仅仅只想漱水而不欲吞咽,说明热在血分而不在胃,血分有热迫血妄行,多发为鼻衄。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讲解:“自汗出”、“重发汗”、“病已差”几句,说明此为太阳病中风邪未解,汗之乃解,绝不是真正的阳明病,若真为阳明病,断无汗后病差之理。表解病差,理当不烦,但仍微烦不了了,乃由于重汗后伤津,胃中干燥,故大便硬。此时不可以阳明病治法治之,当问其小便一日几行,若平时小便三四次,今日两次,可知其津液得以积蓄,还入胃中,津液回复则大便正常,本条因自汗出一症状类似阳明,故冠以“阳明病”。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讲解:伤寒呕多,当属少阳柴胡证,虽有阳明证,亦无非少阳与阳明的并病,若呕多,则说明少阳证明显,不可汗、下,虽有阳明证,当治从少阳,不可贸然服承气汤。
205??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讲解:胃虚则邪热、水气聚于胃,而呈心下痞硬。仅有心下硬满,并无其他热证、实证,当属人参证,不可见心下硬满便认为是阳明病而攻下,若攻之,虚者更虚,下利不止,致使人亡。若幸而胃气尚存,下利可止者,尚有病愈的可能。
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按:《集注》色黄后无“者”字)
讲解:“面合色赤”即前文所提到“缘缘正赤”,这是阳气拂郁在表,欲汗而汗不出之证,必与小小发汗之法,不可服泻药,若攻之,邪热内陷,胃虚水谷不别,小便不利,则必发黄。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讲解:本条为相对第76条栀子豉汤证而言,栀子豉汤证经吐、下之后而烦,是为虚烦,此条有阳明外证,不吐、不下而烦,是为实烦,故可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在三承气汤中作用最为和缓,调胃者,调其胃不和也,大黄泻下,刺激胃肠蠕动,芒硝软坚去热,可稀薄坚块之物,芒硝、大黄相伍,作用强大。古人有云:“大黄无芒硝,如快刀无刃”。配合甘草一味,可缓其药力,使药物作用缓缓发作。方中芒硝用量应将半斤改为半升,大黄用量四两,顿服虽有甘草调胃,亦属泻下峻剂,用之当慎,可少少与之,亦不必拘于方中药物用量,一般用量:大黄9克,芒硝6克,炙甘草6克,若遇轻证,可再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