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
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
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二两,枳实(大者,炙)三枚。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讲解:前半段为自始至“大承气汤主之”,脉迟为不及之脉,主寒、主虚,阳明病中更应当谨慎对待,虽见汗出不恶寒之阳明外证,但由于脉迟,其里结实必不太深,外有湿则身重,内有饮则短气,胃有停饮,热向上壅,两者结合,则腹满而喘,言外之意,此时不可攻下。潮,非主汛而定时之意,潮热,形容来势汹涌,热象甚剧,若出现潮热,说明表已解,可攻里,可议下法。若除身上汗出外,手足也不断出汗,为大便已硬之候,大承气汤主之。大承气汤泻下猛峻,必须有潮热、大便硬,才可使用。此时脉迟,则是津液被热大伤之后的征象,乃太过之后的不及,为可下之脉。
假若汗出多,微发热恶寒,说明外证未解,当先解外,可服桂枝汤。若微热而非潮热,则不可与承气汤。若未潮热但腹部胀满特甚且大便不通,仍不可服大承气汤,仅可以服小承气汤,以枳实、厚朴、大黄消胀通便,微和胃气,而不令其泻下太过。
三承气汤均为下实救阴之法。大承气汤中,大黄、芒硝泻热去实,同时大量应用厚朴、枳实行气消胀,四药同用,向下攻泻之力甚强,故大承气汤可治大实、大满、大痛。用之应慎,临床应用剂量为:大黄9~18克,芒硝9~18克,枳实12~15克,厚朴12~15克。小承气汤将芒硝去掉,泻下作用有所减弱,以消胀理气为主。调胃承气汤与小承气汤相比,前者通便力强,后者消胀力强。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讲解:阳明病发潮热,大便微硬,则可攻里,与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可治热实于里,而非专解燥便,大便硬仅是应用大承气汤的一个指征,若大便不硬则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而无手足濈然汗出等表现可测知大便已硬,此时不可盲目使用大承气汤,可以少与小承气汤,此非以药试病,实为治疗方法。若服小承气汤,腹中有气转动而欲矢气,却不大便,说明内有燥结而小承气汤药力不及,乃可以大承气汤攻之。若未转失气,大便下行,先干后稀,说明小承气汤便已中病,则不需再服大承气汤。若再用大承气汤,攻伐太过,虚其胃气,则发虚胀、虚满而不能食,泻下伤津则欲饮水,胃虚难以传化则哕。服小承气汤大便初硬后溏者,潮热必退,但其后不久又发潮热,定是大便又硬而难解,泻过之后,数量亦少,还以小承气汤和之,转失气者,用大承气汤,不转失气,慎不可用。
21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讲解:本条讨论阳明病一个主要症状:“谵语”。里实则谵语,即狂言乱道;正虚则郑声,即重语,一句话反复说,低声细语。精气不能荣于目,则直视,气脱于上则喘满,津液脱于下则下利,皆是死证。阳明病死证,皆是因为津虚太甚而致,故临床应细心大胆,该攻即攻,若至邪实正衰之时,多无所措手,补虚则反助其邪,攻邪则人不胜药,进入两难之境。
211??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讲解:反复发汗谓之发汗多,猛剂大汗谓之重发汗,这两种方法均可亡阳,即亡津液,大量津液亡失,胃中干则谵语。一般脉上至寸口,下至尺中,若上不及寸,下不及尺,仅见关上一点,则为短脉,为血液、津液虚竭之象,必死,若上下脉尚可及,则不死。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讲解:太阳伤寒,法当发汗,误吐、误下后病必不解,一方面伤其津液,一方面虚其里,伤其胃气,邪热陷于里,不大便五六日、甚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即谵语,均示阳明里实热已盛。如果病重,则不省人事,循衣摸床,无故惊恐而不安,直视而微喘,为气欲脱而未脱之征。若脉弦,为有余,与弱相对,说明正气尚存,还可用大承气汤,背水一战,若脉涩为血液虚竭,人不任药,攻下则死,治与不治皆死。
“微者”一句接于“独语如见鬼状”之后,若病情尚轻,发热谵语,大承气汤主之,一剂之后大便通利,则可停用大承气汤,不可多行峻攻。
临床热证,常有医者以为阴虚发热而处以六味地黄丸,迁延日久,热盛扰心,谵语神昏,则处以安宫、至宝,未曾辨其里实而考虑使用承气汤,往往延误病情,亦属误治,故为医者,必当胆大心细,辨证精准,用药恰当。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讲解:阳明病,其人多汗,汗多而津液外出,津少则胃中干燥而大便硬,便硬而谵语,仅是此证则没有用大承气汤的必要,小承气汤主之,按其腹部,尤其是心下部,当无剧烈疼痛,故知非大承气汤证。
陈慎吾先生之母曾病痢疾,2个月不愈,里急后重感强烈,邀我诊治,陈母发热谵语,苔干而黄,请陈老触其腹部,则痛而叫苦不迭,断其为大承气汤证,1剂之后,解下燥屎数枚,落于盆中当当有声,病遂愈。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讲解:疾,数之甚也。脉数,可见实热,但若脉虚数,按之无力,则为虚热。脉滑主实,滑数之脉,为实热。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里实热结之象已确,断无再用小承气汤之理,应与大承气汤(参见下条)。
后文自“因与承气汤一升”至“不可更与承气汤也”亦为衍文。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讲解:阳明病谵语、有潮热,里已结实,里有热,热可化食,应能食,反不能食者,因除肠中有燥屎结硬外,胃中食物亦已燥结,成为宿食,故不能食。若能食,则说明只是肠中便硬,胃中尚未结实,故阳明病谵语、发潮热无论能食与否,均以大承气汤下之,由此可证上条,则知其误,当改之。
216??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讲解:下血、衄血,多属瘀血,素有瘀血积于少腹血室。阳明病作,热邪亦凑于瘀血之处,全身之热布于两处,一处为热结胃中,一处为热聚少腹,胃中热则谵语,少腹热则全身无汗,但头汗出,其治法同太阳篇所述,刺期门泻实热,热去里和,表里通畅,濈然汗出而愈。此病临床不仅可见谵语,亦可见如狂,需以去瘀药治之。
病人徐某,女,外感而恰逢经至,则发热谵语,视人皆呼为鬼,延我诊治,需家人按住始不挣扎,脉来数疾,观他医皆处以当归等补血养正之剂,遂书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再加石膏而获愈。
太阳篇中后人称热入血室为太阳腑证,但热入血室亦可发于阳明病中,实为未合看此条而妄言。故本书应前后对照,仔细研读。
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者,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讲解:根据“此为风也”,可知“汗出”乃太阳中风之汗,太阳中风之时,并发阳明病,而见谵语,胃中有燥屎,大便硬。太阳病中,并发阳明,多经过口干、欲饮、汗出之白虎汤证。若初起则谵语,便硬,可见病情严重,不可轻视,当以大承气汤下之,但必须注意,下法须在病过太阳经之后方可使用。若下之过早,外邪内陷谵语增剧而为语言狂乱。病尽入于里则表虚,病聚于里则里实,此时方可下之,言外之意,太阳病未解,仍当先服桂枝汤以解表,表解之后再用大承气汤攻下。
218??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讲解:上条言太阳中风,本条言太阳伤寒。伤寒四五日时,脉沉主里,喘满非因表证,乃里实压迫膈肌而作。脉不浮则病不在表,不应发汗,汗则夺其津液,大便困难,夺汗则表虚,伤津则里实,里实则谵语。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讲解:同时发病者,谓之合病,本条论述三阳合病。腹满、谵语、遗尿皆因于热为阳明病证;身重难以转侧因于湿为太阳证;口不仁,即口舌不知五味,面垢即面色污垢而不泽,为少阳证。表、里、半表半里证候交错互见,谓之三阳合病。阳明里热,将湿浊逼于体表,故身重难以转侧,冀汗出而湿浊得泄,未经发汗而自汗出,则湿有出路,湿邪一去,则可以白虎汤清肃内外、表里之热。故“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一句当接于“遗尿”之后。三阳合病,若发汗则胃中干燥,而谵语更甚,若下之虚其里,热邪内陷,浮阳上越而额上生汗,精微不布而手足逆冷,此病相当于后世所言“湿温”病。
后人有云当于白虎汤中加入苍术以利湿浊,但《神农本草经》言知母功能治“肢体浮肿,下水”,《金匮要略》中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脚肿如脱”,均说明其有利水消肿之功,故不必于白虎汤中再加温热性燥之苍术。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讲解:二阳并病,即指太阳阳明并病,太阳病不罢,当解表,若发潮热而不恶寒、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谵语,说明太阳病已罢,仅为阳明病大承气汤证,下之则愈。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讲解:脉浮紧为太阳伤寒证;咽燥、口苦为少阳证;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为阳明证。身重为仍有湿邪,亦为三阳合病,但主证为阳明病,故冠以“阳明病”,但因三阳病俱在且有湿邪,故不可下,可与白虎汤清肃内外之热。里热不可发汗,若发汗,夺其津液,热更盛则躁烦、谵语。愦愦,闷乱也,热攻冲头脑则心愦愦,此时有用承气汤的机会。若用温针,逼取大汗,必惊恐、烦躁、不得眠,可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或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之。胃不实而用下法,使胃中更虚,客邪凑之而扰动胸膈而致心中懊??,舌上白苔,应以栀子豉汤治其虚烦。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讲解:本条承接上条下之后而言。误下之后,无形之热未去,而津伤之证又起,故口干燥,渴欲饮水,此时当用白虎加人参汤健胃滋液。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讲解:本条仍承第221条下后而言,下后虚其胃,土不制水,而小便不利;内有留饮,郁而化热而脉浮发热;热盛伤津,胃虚生化无源,旧水不去新水不生,三者均致渴欲饮水。此时当与猪苓汤利小便而去热。
五苓散利小便中有桂枝而治气上冲,故证见心悸、头眩,其病在上;猪苓汤证由于小便不利而生热,其病在下,故方中均为寒性解热药,猪苓利水而解渴,滑石性寒利小便,阿胶养血止血,可防阳明热邪伤及血分。临床多以猪苓汤加生苡仁而治疗泌尿系感染,亦可少加大黄3克,因大黄重用通大便,少用走前阴。本方加减可用治急性肾盂肾炎等疾病。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讲解:真正的阳明病,法多汗,热实灼伤津液而致渴,若利小便,则更伤津液,胃中更燥,故不可与猪苓汤。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