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4)
讲解:太阳与少阳合病,说明兼有二经的症状,太阳病,应见发热、脉浮,当无恶寒,因若恶寒,仍当与葛根汤;少阳病可见口苦、咽干、目眩,二者同时发作,谓之“合病”,以方测证,表证当不著,否则当先解表。下利而兼腹痛、心烦者,有使用黄芩汤的机会,若兼呕,再加入小半夏汤即可。
方中芍药甘草汤治腹痛,黄芩去热解烦,大枣安中。若兼里急后重,则以白头翁汤或白头翁加大黄汤为宜。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
黄连二两,甘草(炙)三两,干姜三两,桂枝(去皮)三两,人参二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讲解:太阳伤寒,“胸中有热”指热邪,“胃中有邪气”指水饮,热邪与水饮相互激动而腹中痛,冲气上逆则欲呕吐,黄连汤主之。由此可见黄连有治腹痛之功,而黄芩却无,上方黄芩汤治腹痛为芍药、甘草、大枣之功,且黄连治胸中烦热之力也较强,临**颜面潮红者多为黄连证。
本方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而加桂枝,以镇冲气而降逆。条文中虽仅言呕吐,但临**亦可见下利,用此方亦可。与半夏泻心汤相比,本条着重在胸中有热,故去三两黄芩而将黄连一两增至三两。方后注中“温服,昼三夜二”几字恐非仲景原意,当照小柴胡汤及泻心汤后改为“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74??伤寒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
桂枝(去皮)四两,附子(炮,去皮,破)三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白术四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白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讲解:风湿亦为在表之证而无汗,故冒以伤寒,日时,风湿相搏的证候才明显发作。所谓风湿,即体内素湿,一经外感,风湿相合则发病,相当于现代所言“风湿性关节炎”。风湿之身体疼痛大大超过伤寒,故云“身体疼烦”,以至于“不能自转侧”。不呕则无停饮,无少阳证;不渴则无内热,无阳明证。说明太阳病日,并未向少阳、阳明传变。脉虚,与实相对,指下按之无力为虚,主于虚证;脉涩,与滑相对,指下脉动往来不流利为涩,主于血少;脉浮为病在表。病虽在表,但实已陷于阴虚证,故在桂枝汤基础上去芍药加附子而成桂枝附子汤治之。
前面讲到,附子可在机能沉衰之时起亢奋作用,其性温热,可去寒湿,治疗风湿痹痛而证属阴时,多有应用。桂枝亦有通利关节的作用,故去阴寒之芍药而加重桂、附用量。若小便自利,丧失津液,大便缺少津液而硬,则不能以桂枝汤再发汗,更伤津液,故以上方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或云白术为利尿药,为何加入白术、茯苓,二药既可治小便不利,又可治小便频数,伍桂枝则可治小便不利,如五苓散;伍附子则可治疗老年人**失约而小便频数,如真武汤、肾气丸。方中以附子、白术,一可使小便正常,津液回复,大便则不硬,二可以去湿解痹。
桂枝附子汤,药物组成虽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相同,但用治痹痛,附子、桂枝用量增加,故另立一方。
去桂加白术汤方后注中言到:“附子、白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水气上激头脑,故“其人如冒状”。又谈到一方二法的问题:小便频数而伤津大便硬,不可加桂枝,因一方面桂枝发汗更伤津液,另一方面桂枝降冲逆,引导水液下行而为小便,更加重小便频数症状,故去桂枝;若大便不硬,小便正常,仍可加桂。附子3枚,量稍大,若是虚人及产妇服此方当减量。我临床常将此二方相合化裁:以桂枝汤原方加入附子、苍术,用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多种疾病,若半身疼痛,则加大黄6~8克。附子用量初宜少量使用,随后逐渐加量,可用至12~15克,若出现眩晕、呕吐、面红等症状,应当考虑附子用量过大,若用至20克,则会危及生命。
175??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
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去皮)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讲解:本条所言症状重于上条。体内有湿,又感外邪,骨节疼烦,牵引疼痛而不能屈伸,挨近则疼痛剧烈,说明这一疼痛具有**性。心下有水饮,达于肌肤则自汗出,压迫横膈则短气,水不下行则小便不利,畏恶风寒而不想减去衣物,可见其陷入阴证、虚证,湿流关节则身微肿。故于解表之桂枝、甘草中加入温经胜湿之白术、附子成甘草附子汤。
临**,常常以桂枝加术附汤,桂枝甘草加术附汤及桂枝去芍药加术附汤治疗风湿痹痛,疗效显著。
176??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
知母六两,石膏(碎)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太阳伤寒,浮主表热,滑主里热,为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后世注家对“此以表有热里有寒”一句说法不一,如方后林亿按中提到后文“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以论述此条表里字差,但这两条均存在问题:表热里寒者,里寒而表邪未解,似当与白通汤为是,此条“表有热里有寒”之寒,当以“邪”字作解,乃表里俱热之证。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
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去皮)二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升,麻仁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