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帆家境优渥,长相英俊,性格腼腆,人前非常羞涩。但有一天,他却闹出了一件大丑闻,使得他的父亲颜面扫地。
一帆的父母在他幼时便离了婚,一帆随父亲一起生活,后来父亲又结了两次婚,但继母对一帆都不怎么关心。因为父亲忙于生意,所以从小一帆就经常被单独留在家里,他渴望得到关怀、渴望亲情的温暖,但却没有人给他这些。他这个人性格内向,说话又支支吾吾的,所以也没有什么朋友。
在寂寞无聊中,一帆常常拿出自己母亲留下来的衣物,将它们抱在怀里,想象着母亲就在自己身边。
16岁时,一帆进入父亲的公司开始学习做生意,并在这里结识了一位年老的保安,保安教会了他如何用万能钥匙开锁。
公司里有许多漂亮的女职员进进出出,她们让情窦初开的一帆意乱情迷,但在女职员们看来,一帆还只是一个少不更事的男孩子,没有人会站在异性的角度去关注他。在饱受刺激而又无法调节的情况下,他终于有了偷取女职员衣物的冲动。
有一天,他无意中获知某位女职员当晚不在所住的单身公寓,于是便利用刚学到的开锁技术潜入对方房中,偷了一些衣物。回到自己的房中,他把这些衣物抱在怀里,幻想自己所抱着的就是那位女职员……然而,在心理得到满足之余,惊恐与羞愧的念头随即浮上心头,于是他又将那些衣物统统丢入炉中焚毁。
几天之后,机会再度来临,他再一次成功潜入另一位女职员的住处,在兴奋、羞愧与害怕的复杂情绪中,一帆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然而,一帆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常识,他的窃取对象都是同一家公司住在同一栋大厦里的单身女职员,当事人开始怀疑“窃贼”就在自己身边。终于在某天晚上,一帆在行窃之后被蹲守在楼下的警察逮了个正着,警察从他的身上搜出了刚刚偷来的女性衣物,人赃俱获。原来,公司的女职员们在屡屡被窃贼光顾以后大为光火,她们设下了这么一个“请君入瓮”的局,结果一帆被送上了青少年法庭。
一帆的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为“恋物成瘾”,所谓恋物成瘾是指沉迷于一些无生命物品,即恋物。通常恋物成瘾发病始于青少年,恋物成瘾一旦形成,将会是一个长期的、反复发生的行为。从强迫谱系障碍来看,恋物成瘾具有强迫症的许多特点。譬如,自己想过正常人的日子,但又想通过恋物寻求刺激,这就是强迫与反强迫;自己也在努力控制,但越控制症状越发严重,并为此苦恼不已;具有完全的自知力。
类似于一帆的这种恋物行为多出现在男性身上,他们尤其喜欢接触异性穿着或佩戴的物品,并以此来引发兴奋感。这些物品多是直接接触异性体表的东西,如一绺头发、鞋、手套、内衣、发夹、别针、项链等。有时为了获得这些物品,他们甚至不择手段去偷,因而触犯法律。
一直以来,这类“恋物成瘾”行为并没有得到社会大众的正确认知,最初人们将其称之为“流氓行为”,后来又称其为“性变态”,现代医学界则为其正了名,将其归为性偏好障碍的一种,强调与道德水准和意志力无关。一些专家已经提议,以“恋物成瘾”这个中性词来取代“恋物癖”这个含有歧视色彩的词语。我们在文中一直使用“成瘾”一词,就是希望家长和社会大众都能够明白,这个非正常体现与酒瘾、烟瘾、药瘾、网瘾、赌瘾等类似,都是一种成瘾行为,与道德水准和意志力无关,只是一种身心疾病。这类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多与个人成长经历、 家庭、社会文化环境、压力、性教育不当等有关。
其实,孩子无论是痴恋哪一种物品,父母及亲友都应该给予理解,并及时帮助治疗。事实上,恋物成瘾是一种性心理幼稚的表现,是可以纠正的心理障碍。而且年龄越小,纠正的难度也就越小。
作为父母、亲友,在发现孩子怀有恋物倾向时,应给予适当的理解和宽容,不要把他当作病人来看待,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沟通与疏导。如果可以的话,尽量增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多用亲情、友情与其沟通,增加感情投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切记不要流露出嫌恶、鄙夷的态度。切忌斥责、吓唬孩子,让他误以为性是见不得人的肮脏事,对性产生厌恶感,从而影响他今后生活幸福;亦不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那等于是在放纵他的错误行为。
当孩子出现恋物倾向时,父母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年龄阶段进行必要的性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两性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消除对异性的过分神秘感。
其次,一旦孩子出现“恋物”苗头,不要一味打压,因为这是一种身心疾病,父母应给予正确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当前的存在的心理障碍,认清“恋物”对于自己的不利影响。
再次,对于孩子内心的压力与困惑,父母应协助其进行调节,从多方面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最后,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多与人交往。有类似行为的孩子一般内向羞怯、不善表达自己,不善与人交往。培养兴趣、增强人际交往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纠正性格上的缺点,减少不良心理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