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逆来顺受总受欺负,到底如何是好(1 / 1)

李女士最近为儿子的事情忧愁不已。

熟悉他们家的人都知道,李女士的儿子虎虎从小聪明乖巧,文明懂事,李女士为什么还这么烦呢?

原来,正是因为虎虎“太懂事了”,反倒成了同学的欺负对象。

虎虎今年上小学五年级,是班里的卫生委员,平时同学们不愿做的班务劳动,虎虎基本都主动揽在身上,因为他觉得自己是班干部,就要以身作则。

这一天,轮到小海值日,但小海说自己家里有事,非要虎虎帮自己把活干了,还说你是卫生委员,理应以身作则,然后没等虎虎同意,不由分说就先跑了。

虎虎虽然心里不高兴,但转念一想,小海说的话貌似有那么一点点道理,就这样,虎虎被道德绑架了,默默无语憋着气,教室里响起扫帚声……

然而,小海自从得了便宜、尝到甜头以后,一发不可收拾,每一次都故伎重施,要么说自己不舒服,要么说爷爷生病了……总之,他从此再没做过值日。

同学们一看:嘿,这里有一个老实人,大家快来欺负他!于是纷纷效仿小海,虎虎对此也是有气,但他毫无办法……

因为孩子每天回家都很晚,这就引起了家长的注意——他究竟去了哪里了?

后来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一直在替全班同学做值日。当妈妈的一听,当时就火了,决定和老师沟通一下这件事,可虎虎却坚决反对,因为他害怕同学们因此不喜欢自己。

中国有个带贬义色彩的赞美词——老好人,说的就是虎虎这种孩子。

应该说,像虎虎这样的孩子,是对“好人”这个概念,产生了误解。

其实不光是孩子,很多大人也是如此。

有不少人觉得,对所有人都友善,有求必应,想方设法帮助别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样做了就是“好人”。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并以此为荣。

对这些人而言,做“好人”不仅是一种习惯或行为方式,而且更是一种与他人建立关系的特殊方式。

事实上,一心做好人并不是一个无关大碍的问题,它也是一种心理病,心理学上称之为“好人综合征”。

“好人综合征”源于人们对自我价值的信心匮缺,于是希望用做好事来换取外来的赞美与认可,这种需求一旦形成心理定势,就会严重降低行为者的判断力和自控力,进而演化成一种可以称之为“癖”的习惯和依赖。

格勒弗医生是诊治“好人综合征”方面的权威人士,也是《不再当好人》一书的作者。他指出:

几乎所有的好人在意识或下意识中都有类似于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把缺点藏起来,变成别人希望我成为的那个样子,那么别人就会肯定我,觉得我好,也会敬重我,重视我。这样,我的生活就有了意义,有了价值,我也就找到了幸福。实际上,这种幸福的感觉或自我意识的满足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并不能把握它,因而我实际上并不幸福。

这种情况可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出现了。

幼年时,孩子学会了看父母的脸色;上学时,他们又格外注意老师、同学的看法,渐渐形成了按他人想法去生活的倾向。再以后,孩子长大以后,在赖以生存的社会及人际关系中,渐渐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连自己都信以为真的“好人”,并一直维持着这个形象,以期望从中获得安心感和自信感。

然而这个“好人”,其实是他们刻意塑造出来的,很大程度上,他并不是真实的自己,是与“本来的自己”背道而驰的,所以即便那个塑造出来的“我”不断告诉本来的“我”,这样做是对的,但本心并不会感到真正的自信与快乐。

此外,这种不顾一切做好事的行为,也会让孩子付出高昂的代价,如果一个人太顺从,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没有了自己的声音,那么就很容易受欺负。

另外,当“好人”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这往往会给家人带来很大的困扰,让他们也跟着自己受罪。

甜甜和妈妈回家的路上遇到了隔壁王叔叔,王叔叔很喜欢甜甜,想要抱抱她,甜甜很不喜欢地说:“叔叔,叔叔,不抱。”

妈妈看到王叔叔尴尬的表情,赶忙说:“甜甜,叔叔从小就喜欢你,让叔叔抱一下吧。”

5岁的甜甜很是困惑,妈妈平时不是说不让男生抱的吗,怎么王叔叔可以抱我呢?

回到家里妈妈告诉她:“甜甜,我们要做个好人,不要使人难堪。”

爸爸给甜甜买了一个漂亮的芭比娃娃,亲戚家小朋友妞妞来做客,妞妞很喜欢甜甜的娃娃,抱了很久都不放下来,直到离开也不愿意还给甜甜。

看着妞妞“我不带走誓不休”的样子,以及妞妞妈无可奈何的尴尬表情,甜甜爸大手一挥:“拿去!”

甜甜哭闹着不同意,但布娃娃还是被带走了。

6岁的甜甜很迷惑:为什么我的东西,我不同意,就可以送给别人呢?

爸爸告诉甜甜:“孩子,我们要做个好人,不要使人难过。”

26岁时,甜甜就职于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好人”,总希望所有人都能喜欢自己。甜甜每天都笑容满面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帮大家买饮料,复印文件……时间久了,大家也就真的不拿甜甜当外人了,很自然地支使她做这做那,做不完的工作都推给甜甜,加班也总是第一个想到她。

最近,甜甜的老公去国外出差,甜甜很主动地对大家说,可以帮大家从国外带点化妆品、衣服一类的小商品。于是当天下午,一张密密麻麻罗列着衣装、化妆品、包包、婴儿配方奶粉的清单送到了甜甜的面前。

甜甜的老公接到这张清单以后,立刻打电话给她,指责她不应该这样大包大揽,因为自己是去工作,不是去旅游,哪有那么多时间选购这么多的物品。并且表示,这次自己不会给甜甜的同事带任何东西,希望甜甜能改掉这种“好人病”。

甜甜觉得老公这是在给她难堪——我们要做个好人,怎么能使别人不高兴呢?两个人隔着电话争执几句,之后便进入冷战状态……

不过,令人崩溃的还在后面呢,从递来这张清单以后,同事们隔三差五就问:你老公怎么还不回来啊?出差要这么久吗?家里还等着用呢!

甜甜分明是在做好人好事,怎么弄得自己跟欠谁的一样呢?

老好人,最直白的定义,就是委屈自己,幸福他人。就如甜甜一样。

但是,“老好人”也不是天生的,就像甜甜,她原本并不是一个“小好人”,但在父母一再替他人着想的影响下,她逐渐被同化了。

诚然,“替他人着想”是种美德,但教孩子无底线地替他人着想,美德也会成为枷锁。

无底线地为别人着想,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丢弃自我,失去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能力。终其一生,这个阴影可能都无法摆脱。

大多数习惯取悦于他人的孩子,对拒绝和敌意有着根深蒂固的畏惧和焦虑,因为从小就学习如何尽力避免拒绝他人引起敌意,长大以后便戴上了友善的面具,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

他们不计后果地做好人,不计代价地希望得到别人认可,这样的行为,表明他们的心理健康已经出现了问题。

然而通常情况下,他们问题的根源还是家庭教育问题。他们的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做好以下几点:

(1)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家庭安全感。

致使孩子成为老好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因为对自己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所以他们千方百计讨好别人。

这与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有很大关系。一些家长因为“忙”等种种原因,从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注。而一些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关爱,就会想方设法“做好事”来博取父母的表扬与关爱。久而久之,便成了他们与人相处的一种行为模式。

所以不管你真的有多忙,请多花些时间来陪伴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鼓励、肯定与引导,孩子只有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他才不会一门心思去“讨好”别人。

(2)没有给孩子好的言传身教。

有些孩子的父母就是典型的“老好人”,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孩子。孩子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模板,自然而然就学会了父母“有事您说话”的行为模式。甚至有些孩子稍微“自私”一点,就像年幼时的甜甜,还会遭到父母的制止和打压,责怪孩子不替别人着想。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根深蒂固地认为,他人的感受重要过自己的感受。

对于这种父母,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希望如果你的孩子还小,那么为了孩子,也为了你自己,请将自己的“老好人”模式删除重置。

(3)没有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

与“老好人”父母刚好相反,还有一种父母,非常强势,凡事都喜欢替孩子拿主意,甚至不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在当父母的强势管制之下,一些性格弱势的孩子不断被迫放弃自己的主见,进而学会了通过揣摩父母的心思来赢得父母的肯定和喜爱。然后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自主意识,对于外界评价的在乎程度远远高于自身的感受。

这类家长需要注意,孩子再小,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平等互爱。彼此之间不平等,相互之间不尊重,这样的关系不要也罢。

我们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好人,但不要让他成为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