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家长会抱怨,怀疑自己的孩子不爱他们,对此很多父母也是感同身受,他们的孩子对他们冷漠、毫不关心,这让他们伤心极了。然而,孩子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
爱是人类天性,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爱,同时也应该向别人付出爱。可一些父母往往只给予孩子爱,却不懂得要求孩子回报,也不培养孩子施爱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就习惯于父母关心自己,却不知道关心父母。
李女士最近伤心极了,她的儿子小亮今年15岁,从小被全家人精心呵护着,向来都是细致入微,有求必应,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让李女士感到非常心寒。
前段时间,李女士在家突发急性胃肠炎,疼得在**翻来覆去,冷汗直流,因为老公出差在外,她只好让儿子叫车送自己去医院。谁知儿子看到她的异样后,竟然笑了起来,并指着她说:“妈,你装的一点也不像。”然后便自顾自地玩起了手机,全然不顾已经痛不可忍的妈妈。
后来,还是李女士自己打120去的医院,独自检查、输液,去药房开药,一番折腾以后,李女士又痛苦又疲惫,回到家中恨不得马上躺在**休息,于是便叫儿子自己拿手机点外卖。谁知儿子一听这话,突然站起来大声质问:“我爸不在家,你就给我吃垃圾食物吗?你快去给我做饭,我都要饿死了!”
望着眼前冷漠的孩子,李女士一瞬间泪眼模糊了,如果不是身体实在虚弱,她真恨不得上去狠狠抽他一巴掌,她狠了狠心:“你饿就自己点,不愿意吃就饿着,爱吃不吃吧。”说着,别过头不再理会儿子。小亮最后饿的没有办法,才一边抱怨一边点了一份快餐。
这件事令李女士伤心至极,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从小拿命宠着的孩子,竟然是一个活生生的“白眼狼”。
孩子的做法多么令人痛心,然而这一切究竟应该怪谁呢?很多父母也像李女士女士一样,认为爱孩子就该爱的无私,就该为孩子奉献一切,其实这种想法对错各半。
诚然,我们爱孩子,不应该掺杂太多私心,不应该计较太多,但在给予孩子无私之爱的同时,也不应该把孩子宠坏。我们在为孩子全力付出时还应该让他明白,所有的爱都是相互给予的,他所享受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他只有懂得回馈与感恩,才可以得到别人更多的爱。
小明今年8岁,跟同龄的孩子一样,他喜欢吃汉堡,喜欢喝碳酸饮料,喜欢各种新奇的玩具。妈妈因此也把他当成一个除了吃喝玩闹之外,其他什么都不会的小孩。不过,一次意外的机会让她彻底改变了这种想法。
前不久,小明家搬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小明也转进了一所新的小学。入学不久,学校组织家长见面会。在去学校的路上,妈妈开玩笑地对小明说:“怎么办啊?妈妈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个城市,在你们学校里,妈妈更是一个人都不认识,到时候你可要多帮助我啊!”
没想到小明一本正经地说:“没问题,妈妈。我认识班级所有的老师和小朋友,包括每天接送小朋友的爸爸妈妈。”
妈妈看到小明一脸认真的样子觉得很有趣,但她也只是笑笑,并没有放在心上。
到了学校,小明开始履行自己的承诺,他尽责地陪妈妈到会议大厅,认真地把妈妈介绍给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又积极地向妈妈介绍班里的每一个小朋友,以及哪位是他们的爸爸或妈妈。
接着,小明把妈妈带到一个座位前,请她坐下,给她端来一杯温水,说道:“妈妈,你先坐在这儿,别到处乱走,我去趟厕所,一会儿就回来。”
小明妈妈坐在沙发上,欣喜地看着突然间长大的孩子,她突然明白了一点,在孩子面前偶尔索取一点爱,实际上是对孩子责任心最好的鼓励与培养。
这真是一个温馨的事情,妈妈的一个小玩笑,让她看到了孩子懂事、有责任感的一面。世上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但你家的孩子懂得爱父母吗?如果你希望得到孩子的关爱,那么至少先要让孩子知道你需要他的关爱吧!如果小明妈妈不表现出一副需要帮助的样子,孩子又怎么会主动去照顾她呢?看来能否让孩子有关爱之心,关键还是在于父母的引导。
爱心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尤其在儿童时期,孩子的身心发育最为迅速,是最关键的时候。因此,在这个阶段呵护孩子的爱心,对塑造他们的良好性格和健康行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在的许多教育方法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却往往忽视了孩子品德的培养,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许多孩子在被教育的时期是处于感情教育的荒漠之中的。爱孩子不是只要让他(她)吃好、睡好、学习好就可以了,还要让孩子心存爱意,关心父母和他人。
事实上,孩子是乐于充当你的保护者的。如果停电时,你拉住孩子的手告诉他你很害怕,那么孩子一定会故作勇敢地抱着你:“妈妈不要怕,我来保护你!”曾经有一个很顽皮的孩子,他的父母对他的任性不懂事一直无可奈何。有一次,爸爸要出差,就告诉孩子说,“你长大了,爸爸出远门后,你要照顾这个家,妈妈很柔弱,你要像男子汉一样保护她。”结果父亲回来后惊讶地发现孩子变了个样,他为爸爸拿拖鞋、揉腿,据说在爸爸出差的日子里,他每晚睡前都要检查门窗是否锁好,还常为妈妈倒茶、帮妈妈干活。这位爸爸为儿子的转变而惊喜,同时他也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孩子对父母的关爱之心是需要培养的,是需要父母去引导的,不能只向孩子付出爱,而不向孩子索取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