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完美追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1 / 1)

明明放学后兴冲冲地抱着妈妈的腿撒娇道:“妈妈,我数学考了98分!”

明明妈听到孩子考的不是100分,顿时就有些不悦了,皱起了眉头,原本满心期待得到妈妈表扬的明明脸上喜悦的表情一下子凝固了,瞬间变得非常沮丧。

……

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视频,一位自媒体作者随机采访了一些父母和他们的孩子。

作者先问父母们:“如果让您给孩子打分,您打多少分?”

父母们略一思索,开始细数孩子的不足:

“80分吧,这孩子学习劲头太低。”

“90分,还算懂事,学习成绩也可以,就是有些固执,有时候真拿他没办法。”

“98分,一分是给他进步的空间,一分是怕他骄傲,哈哈……”

而当作者转过头来问孩子时,情况就不一样了。

“如果让你给爸爸妈妈打分,你给他们打多少分?”

“100分,两个人都是100分!”

“100分,100分,必须都是100分!”

孩子们根本不做思考,在他们眼里,父母都是天底下最好、最完美的人,可在父母眼中,孩子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诚然,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各个方面都表现完美,除了身体健康,更希望孩子听说读写、琴棋书画、“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殊不知,完美只是父母的理想,它所映射的是自己对来自社会和生活压力以及对未来的恐惧与焦虑。而这种过高的期盼,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父母的完美情结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表现在希望孩子的各个方面都很优秀;其二表现在希望孩子立刻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标准。但父母们往往没有考虑孩子在成长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成本。

再者,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一说,在人的成长中,磕磕绊绊不可避免,它是促进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父母的完美主义,只能说是一种理想化,并不现实。它除了代表着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望,更多的是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图省事、好面子、急于孩子成才的自我需要。说的不客气一点,这并不是真正地关心孩子的成长。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长期过高、过密、过急,很可能导致孩子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怕人嘲笑自己的任何表现,所以一旦遭受小小的挫败或过错,都可能接受不了,于是便有了拖延不做甚至是自我放弃。比如,孩子有可能因为时间紧张害怕迟到,而找各种借口拖延不去上学,如骗父母说自己生病了,久而久之,就会厌学。

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完美要求,会让孩子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考虑他人和社会行为准则上,而忽略自身当下的情感状态和需求,因而缺乏足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争取。有的孩子还会因此产生抑郁、自闭情绪。

志鹏已经在读大学了,但爸爸妈妈仍把他当小孩子一样,而且他们有严重的完美主义倾向,志鹏做什么,他们都要批评,都要告诉他怎么做才是最好,但志鹏并不这样认为。

长期得不到认同,导致志鹏极度缺乏自信。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但是尽管这样,他仍然无法得到妈妈哪怕一丁点的肯定和真心赞扬。他由此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他累了,疲倦了,他想堕落,自甘堕落,他不想奋斗了。

志鹏变得越来越叛逆,桀骜不羁,上网通宵,夜不归宿,酗酒,父母叫他做什么,他就偏偏不做,哪怕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催促,他也只是置若罔闻。他开始喜欢上了标新立异,喜欢获得别人的关注。

他太希望有人能理解自己、喜欢自己、认同自己了,但这对他来说又是一种奢侈,他没有住校,和父母在一起住,他的父母真的很不宽容,但是他们又很“讲道理”,讲到志鹏根深蒂固地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是自己太差了。

志鹏有时心血**,想给父母做顿晚饭,他们的评价是“还可以,但是这个菜多放点蒜末就好了,那个菜稍微咸了一点”。这种话听起来很中肯,先肯定,再提出更高要求,但是如果一个家庭里所有的评价后面都要加个“但是”,你会不会觉得很压抑?因此,后来志鹏索性不再做菜了。

志鹏在家里洗衣服,妈妈就在旁边看着,看他怎么洗,洗的没达到她的要求,她就要“指导”,这个洗衣粉要放多少,要用热水化,要这个,要那个,要怎么怎么……只要跟他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错,志鹏感到头痛欲裂。

志鹏无数次在心里呐喊:“你们别这么关心我好不好?我不希望被你们关心,真的,别关心我。我害怕,我紧张,我不喜欢被一直不断的挑毛病,被一直不断的“指导”。我就是错了,也是我自己的错,难道我连犯错的权力都没有吗?”

然而,即使志鹏真的大声喊出来,他的父母也不会改变,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对孩子“挑三拣四”,习惯成了自然。

志鹏觉得现在的自己已经被毁了,脑子不好使,整天丢三落四,没办法集中精力,他很懊恼,也很焦虑。只要父母在身边,他就心口堵,觉得他们总会突然指出他什么地方做的不好,索性他什么都不想做了。他的心里现在有阴影,只要在家里,他就没有办法专注做事,这个是他的痛。

他想做自己,又觉得如果做了自己了,别人会把他当神经病,因为他总想发泄心中的郁闷,他现在很愤青,很不平衡。有时候酒喝多了,他会觉得很开心,觉得什么都无所谓,愤青就愤青吧,但有时候又觉得,自己缺乏做自己的勇气,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害怕说了自己想说的话,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会被别人当怪物,当神经病。

他非常害怕失败,因为在父母眼中,他就应该比别人强,然而,他比别人强的地方父母也不会夸他好,也不会赞他厉害,于是他觉得自己天天拼死拼活的做给谁看啊?他现在什么都不愿意做,害怕做完以后会有人挑毛病,这个心理阴影恐怕要跟随志鹏一辈子了。

让我们花些时间心疼一下志鹏。他聪明伶俐,成绩优异,原本应该和同龄人一样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在社会上尽情闯**,可却因为父母的苛求,变得心气全无,唯唯诺诺。这不得不说是“望子成龙”心态下演绎出的一个悲剧。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人都希望自己被欣赏,被认可,希望自己获得大家的肯定和瞩目。然而,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求好心切,希望孩子的缺点越少越好,而忽略了孩子期望被认可的心理需求。家长的这种心情都能理解,但做法并不可取。

我们要明白世上没有完美全能的人,只有多能和少能的人。只要探索的范围足够宽,每个人总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在家长的视线范围之内,学习、才艺、人际、道德品质,家长希望孩子都能做好,甚至要做到最好,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的孩子暂时做到了,但家长随之又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孩子何时才能让家长心满意足呢?

家长可以有要求,但不能总是挑剔。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不能要求完美,要求孩子完美是错误的。我们除了强**育的作用之外,还要承认差异。如果认为孩子某些方面需要改进,从教育的角度,可以有适当的要求和适度的培养与训练,来帮助孩子发展,但不能因此急躁,非要逼迫孩子如何如何。有时家长越着急,孩子反而越犯憷。

家长的完美主义情结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父母应该早些做出改变了:把渴望孩子成才的完美目标分成阶段性成长目标,每个阶段关注当下的重点目标,其他的目标暂时放一放,在以后不同的阶段再进行培养。这样,孩子不但有成长方向,还能够在过程中有适度的承受力和足够的成就感。这样,目标和过程同样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