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你没有任何艺术天分,父母强制你学钢琴,强调这是为你的未来着想,还说这是为你好。
18岁,你想学驾驶,父母一句开车有危险,不准你去考驾照,还说这是为你好。
25岁,你毕业了,想去大城市独自闯一闯,父母告诉你家乡城市他们有更多的资源,强烈要求你“衣锦还乡”,还说这是为你好。
28岁,家里亲戚周围邻居给你介绍相亲对象,你本不想去,但在父母的一再要求下,还是去了。经过短暂接触,你觉得你与对方生活态度不一样,三观不合,做个普通朋友还不错,但父母认为她很好……还说这是为你好。
是的,父母总想你不走一点弯路,不受一丝伤害,他们以自身经验为标准对你发出警告,为你做出安排,替你下了决定,“为你好”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用语。
然而,你真的感觉很好吗?
面对有风险的事物,你还敢去尝试吗?面对未知的一切,你还有信心去探索吗?面对不情愿的安排,你还敢于反抗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为你好”已经使你习惯了谨小慎微、局高蹐厚,习惯了不懂拒绝、逆来顺受,已经使你失去了好奇心、冒险精神、创造力、自主精神,很遗憾,你已经被毁掉了!
那么,现在你愿意毁掉你的孩子吗?
很多时候,父母爱意满满的“为你好”,其实并不切实际,很多时候,那只是父母单方面的设想,并不符合孩子的具体情况。
就是大人们说的“都是为你好”,导致小君工作发展受限,她现在的工作做起来很吃力,想转行从事文职类工作,又因专业不对口而受阻。
一向被众人交口称赞的“乖乖女”,最终辞职离家,独自躲到了千里之外的一座小城,不是小城有多美,而是她实在受不了父母的“为你好”教育了。
事实上,小君一向都是很优秀的,甚至一直被家里的亲戚拿来做弟弟妹妹们的榜样。
在大人们看来,能成为榜样的孩子,必须是乖巧听话的,而小君小的时候也确实对大人们的话“唯命是从”。
高中的时候,分文理班,小君的文科成绩远远高于理科,然而王爸王妈表示:“学文没啥用,理科就业前景好,听我们的,学理科,我们都是为你好!”七大姑八大姨也来凑热闹:“文科冷,理科热,听你爸妈的,他们都是为你好!”于是,小君选择了自己兴趣不大的理科。
大人们非常满意,觉得小君按照自己的“好建议”做出正确“选择”,将来肯定错不了。然而,事情并没有朝着大人们设想的那样发展,小君在经历了高中三年全力以赴的“鏖战”以后,只考入了一所很普通的三本院校。用她自己的话说,这在意料之中。
原来,小君在选了理科以后,学习非常吃力,那些数字、公式运用起来远没有文字那样令她得心应手。然而,事已至此,她也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这导致她成绩并不理想,也造成了她现在的这种尴尬局面。
如今的小君,每次跟朋友谈起当初那次听话的选择,都会燃起极其痛苦的悔意。
中国式教育中“为你好”,一直到今天还在社会上流行。“为你好”到底对孩子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符合孩子实际情况,孩子真心认同并且接受的意见,才是真正的“为他好”。
“雯雯,玩电脑会有网瘾,所以你不要动家里的电脑,妈妈这是为你好!”
“雯雯,学拉丁舞可以提升形体和气质,下周开始咱们去学习,妈妈这是为你好!”
“雯雯,要想比别人优秀,就要掌握比别人更多的知识,妈妈给你报了一个国学班,后天开课,你以后没时间出去玩了,妈妈这是为你好!”
小学二年级的雯雯什么事情都被妈妈安排好了,她每做一件事情都要遵照妈妈的规划,只要她对妈妈的安排有所不满、有所抗拒,妈妈就会说:“我还不是为你好!”终于有一天,一件令雯雯忍无可忍的事情触发了她的小宇宙。
原来,雯雯近段时间在小区里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她们相处的非常愉快,而且兴趣相投,比如都喜欢读格林童话,都喜欢看“冰雪奇缘”,都喜欢跳绳,等等。
每天晚饭后的散步时间,雯雯都会和她的新朋友在小区里玩耍,两个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有时妈妈散步回来,叫雯雯一起上楼,雯雯还不愿意回去,这让妈妈有些不悦。
这一天,散完步的爸爸妈妈带着雯雯刚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坐下,妈妈就郑重其事地对雯雯说:“我觉得你最近玩心变得有些重了,是不是新朋友分了你的心?你以后还是少和她玩吧。”
这席话让雯雯有些受不了了,她长久以来积攒的不满情绪一并爆发出来,哭着反问妈妈:“你老说为我好,为我好,可我怎么不知道哪里为我好了?”
哽咽了一下,雯雯继续说道:“你说玩电脑会上瘾,不让我玩电脑,可我从来都没玩过电脑,你怎么就知道我会上瘾呢?再说难道我以后不要学电脑吗?你说学拉丁舞可以提升气质和形体,可你有没有问过我喜不喜欢扭来扭去?你说要多学习,就让我去学国学,可我根本听不懂啊!现在,你又管我和谁做朋友,你还有什么事想要管?告诉你吧,我从来没有觉得你是为我好!”说完,雯雯哭着跑回自己的房间了。
雯雯妈听了这些话,也开始伤心起来,自己明明是为了孩子好,孩子怎么就不理解自己呢?雯雯爸听了孩子声泪俱下的“控诉”后,叹了口气,说道:“我觉得,咱们应该适当放手,让孩子尝试自己去做选择。孩子有些话说的对,咱们没有让她尝试,没有让她选择,又怎么知道一定是为她好呢?”
事实上,很多父母所谓的“为你好”,都和小君父母、雯雯父母情况一样,只是他们自以为的“好”,并不会征求孩子的意见,而且这种“为你好”往往还带有强迫性质,附加一种“你不这样就不会好,不是好孩子”的道德绑架,而孩子即便被迫答应,心里也是极不认同的。
真正的“为你好”,需要客观、沟通和尊重。
想要为孩子好,父母在做出“为你好”的决定前,就应该认真与孩子沟通,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与喜好,做出真正客观、合理的决定,并且在决定前,务必要耐心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
倘若自己的想法与孩子的想法有冲突,能合理化解最好,化解不了,也切不可固执地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强制执行,这只会让孩子产生抗拒、叛逆心理,对谁都不好。
其实,父母们打着“为你好”的幌子大行其事,其根本原因是出于对孩子未来的焦虑,是对自己孩子的不信任,“为你好”的背后往往带有恐慌的意味。育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学会让自己淡定一点,要学会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慢慢掌控自己的生活,当你能够化解对未来的焦虑,变强制性为指点时,你与孩子的关系将进入崭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