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心马虎特大意,专项训练解难题(1 / 1)

云峰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就是马虎、粗心、不认真,心大得很。

他做事情总是丢三落四。比如,做完作业不收拾,第二天交作业经常找不到作业本;又如,着急出门不带钥匙,总把自己锁在房门外。有一次参加夏令营活动,他甚至把自己的背包都弄丢了,害得妈妈不得不驾车几百里给他送生活必需品。

他学习中审题非常不认真,一目十行,丢字落字,经常把O看成0,把÷看成-,把分米看成米,把图形数错,因而一错就是一大片。你给他指出来,他还嘴硬:“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又不是不会做,认真一点就不会错。”可他什么时候能认真呢?

他做题边玩边做不利落,写字龙腾虎跃特跳脱,考试因此扣分多,气得爸妈总发火,可任你批评打骂,他就是不改啊!

最令父母担心的是,如此下去,他的粗心一定会变成一种行为方式,最后演变为做任何事都冒冒失失、粗枝大叶,云峰最终会成为一个人生错漏百出的 “马大哈”。

孩子粗心,父母头疼,教师头疼,连心理学家也头疼。

孩子粗心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比如,气质因素。属于这种因素的孩子对感觉刺激的敏感性较差,注意力又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又如,知觉习惯因素。属于这种因素的孩子对知觉对象的反映不完整、分辨不精细。

再如,兴趣的因素。属于这种因素的孩子对感兴趣的事情比较认真仔细,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却马马虎虎。

粗心的孩子的突出特点是动作快、脑子慢。这种孩子做事之前一般不会耐心细致地观察和思考问题,因而事情做完之后常常会漏洞百出。这种情况一般会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改善,但是对那些已经形成粗心习惯的孩子,如果不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帮助他们形成新的知觉、思维和行为的模式,那么他们就只能当一辈子“马大哈”了。

粗心的儿童并不鲜见,美国的儿童心理学治疗专家金斯伯格教授通过长期研究证实:有的孩子粗心可能是患有一种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病症——注意力缺失症,其典型症状就是时不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以前,医生们倾向于把儿童特别多动和精神难以集中而总在自己的世界里胡思乱想视作两种不同的病症:前者为小儿多动症,后者则为注意力分散症。但是,金斯伯格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已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两者是由大脑出现的完全相同的问题引起的,只是因为患者性格不同,以致表现出的症状也不同罢了。具体来说,如患儿性格外向,即表现出属冲动型的多动症;相反,如性格内向,则往往表现出属分散型的精神不能集中。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儿童医疗中心的史沃森指出,约占3%的学龄前儿童患有这种注意力缺失症,但遗憾的是,在世界许多地区,或由于传统文化的原因,或由于诊断和医疗条件的限制,注意力缺失症至今仍未被当作一种疾病,当然也更谈不上给予有效治疗了。如在相当多的东方国家,粗心普遍被父母看作一种“性格缺点”,粗心的儿童因此要么被放任自流,要么遭到辱骂或棍棒处罚,其大脑中负责支持和控制自己行为的部分明显缺乏活力。史沃森还说,这些儿童如得不到科学治疗,其中近一半的儿童无法坚持在校学习,长大后违法乱纪者的比例也随之提高。

心理学家为妈妈们提供了以下方法来改变孩子粗心的习惯:

(1)妈妈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知觉能力和辨别能力。孩子之所以粗心,就是因为缺乏良好的知觉能力和辨别能力。妈妈要提高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就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比如,向孩子提供“找相同点”和“找不同点”的图画,让孩子去发现图画中各种细节上的变化,培养他们仔细地观察事物和仔细地比较事物的能力,并且要求他们把比较的结果用语言大声地讲出来,以便巩固知觉能力。这种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哪怕是看到树叶上的一只小虫,妈妈也可以让孩子去仔细看看,看清楚虫子身上有几个花斑、几条腿等。

(2)妈妈要训练孩子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小孩子的思维缺乏可逆性,很难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因而需要妈妈进行很具体的指导。比如,将两根一样长的木棒前后错开放在孩子面前,问他哪一根长。试验表明,有的孩子说上面一根长,有的孩子则认为下面一根长。这时,妈妈可以引导孩子换一个角度再看这两根木棒。说上面一根长的孩子是因为他只注意到木棒左端,当让他同时再看看木棒右端,他的说法可能就会改变了;说下面一根木棒长的情况则相反,孩子只注意到木棒右端的长短,而忽视了木棒的左端。通过这个例子,妈妈要让孩子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

(3)妈妈要及时纠正孩子粗心的错误。妈妈发现孩子因粗心而犯错误,应该及时要求他重新更正,用新的动作去纠正原有的习惯动作,塑造新的动作。这对于克服粗心也是完全必要的。必要时,妈妈可在旁边给予具体指导,“扶一把”,就能防止孩子重复出错。

纠正孩子的粗心是一件细致的、艰难的、需经常反复的工作,需要妈妈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不可急躁,更不可以责骂,因为被骂得情绪紧张、兴致全无的孩子只会变得更加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