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婉在学习钢琴一年以后,渐渐对钢琴失去了兴趣,开始懈怠练习,大有放弃的趋势。
这个时候,婉婉妈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她高调地买来了一架很高级的钢琴,直接放在自己的房间里,并明确告诉女儿:不许碰它!
婉婉一听就不乐意了,马上抗议道:“你买钢琴不就是给我学习用的吗?为什么不让我碰?你坏得很。”
妈妈反唇相讥:“谁说钢琴是给你买的?你又不练,碰它干啥?你妈我自己挣的钱,买来当摆件,就图好看不行吗?”
“谁说我不练了?”婉婉气坏了,信誓旦旦地表示:“老妈你等着,我一定能把钢琴练好,让你刮目相看!”
从那以后,婉婉再也没有懈怠过,钢琴水平也一天天精进起来。
一些妈妈常为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头疼不已,有逆反心的孩子总是和家长作对,越不让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其实,这种逆反心理也不完全是坏事,大家看,婉婉妈妈不就是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达到了自己的教育目的吗?
逆反心理在心智尚未成熟、年纪较小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如果父母善于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则可对他们的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反抗就是反抗,根本不必有什么道理,这就是孩子的心理模式。然而,父母们平时一般却都不停地要求孩子“好好学习”。那么,结果如何呢?不但孩子的厌学情绪丝毫没有得到改善,可能还会激发孩子们的反叛心理。
在纠正孩子厌学情绪的时候,这种巧用逆反心理是非常有效的。试试看,把平时高举的“好好学习”的标语改换成“不许学习”,甚至可以故意刺激孩子:“既然你不喜欢学习,那就不要学习好了。”那么,孩子一定会说“为什么呀?我偏要学习给你看”,于是他可能就主动积极地坐到书桌前面了。
有一位数学老师,他发现自己的学生很不喜欢看教科书,认为教科书太枯燥、太无趣了。这臭毛病,得治!
于是,数学老师就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一道很有难度的证明题,并要求学生们,不许看教科书第45页的定理。
结果,大部分熊孩子都偷看了这个定理,然后才证明出了那道题。这么搞了几次以后,很多学生都养成了看教科书的习惯。
还有一位老师,她班里有个学生非常聪明,但意志力很差,一遇到难题就打退堂鼓。于是,这位老师出了十道很有难度的题让全班同学回家解答,私下里却对那位学生说:“这些题难度很大,老师知道这对你来说很困难,你要是实在答不出来的话,可以不做的。”
这位学生有点不高兴了,心想:“老师这不是看不起我吗?”他由此升腾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好胜心,结果,他成了全班唯一全对的学生,并在同学们不可置信的目光中自豪地接受了老师的表扬。
打这以后,这位学生经常主动向老师要难题,学习也变得越来越刻苦了。
逆反心理人人都有,是人性所在,只是轻重不同。面对厌学又难管的孩子,妈妈们不妨也利用逆反心理去刺激他,比如你希望孩子去学习,但偏偏不许他去学,孩子为了“反抗”,就一定会乖乖地钻进你设的“圈套”里。
下面举出两种利用孩子逆反心理的方法,妈妈们不妨一试。
(1)学习计划开始前,先让孩子远离学习。日本有一家鞋业公司经常研制出新颖美观的鞋子。这是因为他们有一项半强制性的规定:连续工作三年的员工休假两个星期,在休假期间不许考虑任何与工作有关的问题。据说,休假的员工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之后就特别想工作。事实上,公司老板的用意也正在这里,让员工们在这种远离工作的饥渴状态下重新接触工作,从而产生更多新鲜的创意。
家长在对孩子开始执行学习计划的时候,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完全远离书本,也是一个好办法。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多半会很轻松惬意地玩耍,但不久他们就会感到不安,同时对学习的饥渴欲求越来越强烈,甚至会自己主动提出来要学习,这时再允许他们学习。由于对知识如饥似渴,孩子一定会非常认真,把全部精力投入学习当中。
(2)用“不许你上学”代替“不然就送你上学”。前文已经说过了,运用逆反心理刺激孩子,对越小的孩子越有效。知道了这一点后,妈妈们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可以运用此计来激发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佐佐是个淘气的男孩子,几乎没有一天不惹祸。妈妈为了教训他,就常对他说:“佐佐,你要是再敢淘气,妈妈就送你去上学,让老师管你,看你怎么办!”
佐佐5岁时,父母决定将孩子送去幼儿园,没想到佐佐说什么也不肯去,哭得满地打滚,妈妈只好把他带回家。这时,佐佐妈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觉察到是自己的错误言行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并决定改变策略。
这以后,佐佐妈在路上看见上学的小朋友时就故意大声说:“看!这个小朋友一定是又听话、又聪明才被送去上学的,因为他在学校里可以学到那么多东西!”
佐佐再不听话的时候,妈妈就会说:“好吧!你尽管不听话好了,妈妈一定不许你上学!”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佐佐开始缠着妈妈买书包,一定要去上学。
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的话,那么不妨用这个方法试试,当你说“不许你上学”时,孩子就一定会把上学看成一件非常神圣的事,而一定要去做,这条计策对于矫治年幼孩子的厌学来说是非常有效的。
需要提醒妈妈们的是,利用逆反心理矫治孩子厌学时,应该掌握一个度,如果太过激烈可能会使孩子灰心丧气,因而具体运用时,不能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