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妈妈沮丧地找到儿子的老师。“老师,您帮我好好管管小伟吧!他怎么这么不争气啊!成绩差不说,还说谎、逃课、泡网吧。我从来就没见过这么差劲的熊孩子!这样下去我还有什么指望啊!”
老师惊讶地看着这位母亲:“你就是这样看待自己孩子的吗?怪不得小伟的表现越来越糟糕。”
说完这句话,老师随手拿起一张被墨水涂脏了一块的白纸,问道:“你看到了什么?”
“什么?”年轻妈妈不明所以,“不就是一块墨点吗?”
老师笑了:“为什么你就只看见了墨点没看见这张白纸呢?在这张纸上,脏了的只是一小块,其他的地方还是雪白的呀!这就和我们看待孩子一样,你眼中的小伟成绩差、爱说谎、不听话,这是他的缺点,可他还有更多的优点呢!他善良、聪明、会画画、动手能力强、热心……”
年轻妈妈有些愣住了,她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竟然有这么多优点。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不放,就如同只看到墨点而看不到大张的白纸,这种情形对教育孩子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家长只看到缺点,就会不停地斥责孩子,责令孩子改正。而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是越骂越糟,越夸越好的。只有运用“赏识”的手段,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孩子的优点,才能帮助孩子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美国纽约的贫民窟环境肮脏、充满暴力,而在这儿出生的孩子耳濡目染,他们从小逃学、打架、偷窃甚至吸毒,长大后很少有人从事体面的职业。然而,这里却诞生了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美国人州长。
罗杰·罗尔斯就是那个创造奇迹的孩子。罗杰·罗尔斯读小学时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就像他的同学一样。他们不与老师合作,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老师、校长想过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但是仍没有用。
这一年,小学来了新的董事兼校长——皮尔·保罗。皮尔·保罗想尽办法来改变这些孩子们,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在他上课的时候就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手相,他试图用这个办法来激励学生。
轮到罗尔斯时,皮尔·保罗校长说:“我一看你修长的手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幼小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除了奶奶说过他可以成为五吨重小船的船长外,从来没有人相信他今后能有什么成就。而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
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引导罗尔斯在此后的40多年间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罗尔斯不再逃课、不再与老师作对。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他开始努力学习知识……终于在51岁那年,他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在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记者对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成就的疑问时,罗尔斯只说了一个名字:皮尔·保罗。
按照中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罗尔斯确实创造了一个奇迹。而这个故事也再次印证了赏识教育法中的一个观点:赏识可以帮助一个人获得成功。
强者来自父母的不断赞美。做父母的应该勇于承认差异,并鼓励孩子逐步缩小差异,而不是一味抱怨孩子这不好那不行,这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益,往往会把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没有理想、没有志气、庸庸碌碌过一生的人。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部分父母之所以蔑视孩子,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那块料”,实际上是自己没有识才的眼光与水平。自卑的父母都望子成才,只是由于不懂如何激励孩子,甚至不相信自己能育子成才,因而就用“不是那块料”的恶棒,把自己与子女都毁掉了。要知道,即使是荆山之玉,尽管很美,也需要识别、雕琢,否则也不会成材的。
当你在责骂孩子时,你就是在向他不断施加心理暗示:你不行的,你不会成功的。试想一下,幼小的心灵怎能抵得过这样的“咒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不变成庸才才怪。相反,如果你能常常热情地鼓励孩子,孩子就会下意识地按照父母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直到达到父母的期望为止。
当然,鼓励、夸奖也要运用得恰如其分,无限地夸大也是不妥的,赏识要有多少说多少。因此,我们给家长们提出如下建议:
(1)用赏识的眼光观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请务必注意孩子的行为举止、好恶,在他与别人玩耍、交谈、阅读时观察他,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虽不爱弹琴却喜欢绘画,虽没耐心却有创意,虽不善言辞却很热心,总有他优秀的一面,记下孩子的性格倾向,从而诱导他。
当妈妈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时,你会发现他们魅力四射。
(2)创造机会鼓励孩子。赏识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赞美,而是一种行动,妈妈们应多给孩子创造发挥他们才智的机会。比如,家里人过生日时,鼓励孩子们表演节目;每周一个晚上轮流朗诵短文并发表心得;每月办一次派对,邀请孩子的朋友参加,每人献出一个“绝活儿”……
此外,随时找机会让孩子帮你忙,洗碗、拖地、收衣服……越做越有信心,孩子才不会退缩在自卑自闭的角落里。
(3)多给孩子一点时间。赏识就是一种宽容,既然给孩子机会,就需耐心等待孩子发挥潜力。有些妈妈嫌孩子做不好事情,干脆自己来,孩子也乐得坐享其成,而让自己的“天资”睡着了。另有一些妈妈,当孩子一时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一味地指责、批评,孩子的潜能就被压抑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