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首从幼儿园开始学习硬笔书法,所以较其他同学而言,他的字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
但是,晓首答试卷、写作业的时候一点也不认真,字写得龙飞凤舞,那叫一个狂乱。为此,妈妈没少批评他,可他小主意正得很——你只管批评你的,我只管狂草我的。
二年级的时候,一次学校举办书法比赛,妈妈和老师沟通了一下,给晓首报了名。晓首慌了:“老妈,你是不是想让我丢人现眼?”
放学后,晓首赶紧让妈妈领着自己去买比赛专业用纸和笔,选了一篇极好的文章,一字一字,工工整整、认认真真地写了起来。后来,这篇书法作品在校园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打这以后,妈妈突然发现,晓首考试、写作业的态度认真了。妈妈也很诧异:究竟是什么,让熊孩子突然转变了?
晓首有点不好意思地表示:“老妈,拜你所赐,现在全年级都知道我学过书法了,还知道我参加比赛得了奖。我要是再不好好写字,还不得被他们笑话死!”
晓首妈妈得意地笑了,没想到自己这“无心插柳”,还治好了这熊孩子的臭毛病。
晓首在参加书法比赛后的转变,受益于一种“配套心理”——他害怕老师和同学认为自己名不副实,因而努力让自己的行为配得上自己的“名声”。
“配套心理”又称作“狄德罗效应”。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天,朋友送给法国哲学家狄德罗一件非常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睡袍。狄德罗穿着这件很贵、很奢侈的睡袍在书房里晃悠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书房的糟糕环境和这件睡袍很不匹配,那些书柜、办公桌简直太破旧了,地毯一看就是廉价货……为了让自己的档次配得上身上的睡袍,狄德罗决定——将书房彻底翻新!
其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拥有了某一件上档次的新物品以后,我们心里总会“欲求不满”,多半要继续配置与其相匹配的物品,才能达到心理满足,这其实就是“配套心理”。
当孩子在学习面前很佛系时,妈妈们其实也可以利用“配套心理”,来提升孩子内心对于自己的要求,潜移默化中使孩子自动自觉地精进自己。
瑞瑞在学校很出名,大家公认:这娃学习、人品都不行。
对此,瑞瑞也不在乎: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呗!
于是,旷课成了瑞瑞的家常便饭,不做作业更是司空见惯,一言不合就和同学拳脚相见。但是,瑞瑞也有优秀的地方——体能优良,体育成绩一直不错。新上任的班主任陈老师正是抓住这一优点,彻底改变了瑞瑞。
陈老师一上任就任命瑞瑞为体育委员,并私下联系瑞瑞父母,希望他们可以对他多加鼓励,大家一起帮助瑞瑞取得进步。
接着,瑞瑞身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去吊儿郎当的态度一点点消失不见了,对班级工作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认真负责。陈老师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对瑞瑞给予表扬,并给各科任课老师打招呼,让他们帮着在小事上找机会表扬瑞瑞。
一个学期下来,瑞瑞洗心革面了,学习认真了,团结同学了,并且知道自己制订学习规划了,一个全新的、上进的、阳光的瑞瑞,就这样被陈老师捧到了大家面前。
瑞瑞虽然知道了努力学习,但他对英语着实不太感兴趣,所以成绩一直差强人意,因为这个,还险些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
升入高一以后,瑞瑞妈妈找到了英语老师,把瑞瑞当年的故事以及他英语差的事实一一告知,并请求老师可以让瑞瑞担任英语课代表,再给他一个自主精进的机会。军训结束后,当班主任宣布各科课代表名单时,瑞瑞简直莫名其妙,但更多的是心虚。于是,为了让自己名副其实,瑞瑞只好时时处处以英语课代表的身份来要求自己,那叫一个努力学习。一个学期下来,当初最弱的英语却成了瑞瑞的优势科目。
这就是“配套心理”在教育中的奇妙应用:你把孩子捧到一个较高的位置,他就会以这个位置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使自己在这个位置上看起来合情合理。
事实上,当我们肯定孩子某一方面的价值时,孩子的心里都会生出一些虚荣感,但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一种心虚感:“我还没那么优秀啊,我如果做不好该有多丢人啊!”于是,为了匹配自己的虚荣感,他们就会自觉努力,让自己达到自己的预期。
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候决心、意志力、韧劲儿还不够强大,这就需要妈妈们的不断鼓励和支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