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的拧脾气,其实非常好治愈(1 / 1)

南南这孩子,犟得很,凡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稍不如意就闹情绪,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幼儿园老师,谁说话都不好使。

某天,妈妈不小心踩到了他的动漫卡片,他顿时怒发冲冠、暴跳如雷,一把将妈妈的鞋架推到,然后再往妈妈的鞋上踩上两脚。妈妈批评他,让他道歉,他小脖子一梗:“我偏不!”

一天上午,幼儿园里老师在上面教舞蹈,让小朋友们在下面跟着学,南南也古灵精怪地跟着学了起来,但因为动作太过搞怪,引起了小朋友们的阵阵哄笑。老师温柔地劝告他:“南南同学,你的动作不对哦,仔细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南南小肩膀一抱:“年轻,就是不一样。”弄得老师哭笑不得。

不仅如此,南南还特别挑食,每当老师要求他好好吃饭时,他就故意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

然而,南南妈妈对自己家这头“小倔驴”也是毫无办法,经常痛苦地问朋友:“这熊孩子,骂也不是,打也不行,可任凭他这样犟下去的话,将来要被社会毒打多少次啊!可愁死我了!”

其实,绝大多数孩子在3岁左右都有一个“反抗期”。这个时候,原本乖巧的孩子会变得顽皮,原本顺从的孩子会变得忤逆,脾气就像一头“小倔驴”。不过,这只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是孩子独立意识觉醒的必然经历。如果这一阶段,父母不了解情况,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乖巧听话,那么孩子的个性发展反而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在这一阶段,面对熊孩子们的拧脾气,妈妈们大可不必烦恼焦虑,反而应该高兴才是。其实,这个时候的不听话意味着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都在慢慢增强。

当然,也不是说孩子处于正常的反抗期,我们就要对他无限纵容,放任自流。有些孩子可谓是倔强到了骨子里,就是犯拧、不听劝、对着干,这实际上是孩子与父母的意志发生违背,坚持自己的意愿造成的。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反映了他们认识上的不足,如果父母处理不当,极易导致孩子各种心理障碍。

博俊是远近闻名的“小倔驴”,平时最喜欢和父母、老师对着干,似乎就像在对他们宣誓:“自由就从来没有被武力征服过。”博俊这种油盐不进的个性,可把他的父母给难住了。

前段时间,学校通知省里要举行数学竞赛,老师希望博俊能够代表学校出赛,因为他倔强归倔强,数学天赋确实很高,可是,博俊不乐意了:“凭什么你叫我去,我就得去?我爱好学数学,努力学数学,可不是为了给你们争名誉的!这么‘功利’的比赛,我才不去呢!”就这样,博俊一口回绝了老师的提议,理由就是“我不想去”。

老师很无奈,也不能逼着学生去呀,于是私下里和博俊妈妈沟通。

当天,博俊回到家里,妈妈问他:“你为什么不去参加数学竞赛啊?给我个理由。你知不知道,很多人想去,因为能力不够,老师还不选呢!”

博俊把头一昂:“年轻人,不接受安排,优不优秀,不看比赛!”

这话说的,貌似还有点道理。不过,这话对博俊妈妈来说,杀伤力却是极大的,她捂着额头痛苦地叹息:“我的天啊!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啊?”

不得不说,博俊这孩子确实够让父母抓狂的。然而,面对“拧脾气”的熊孩子,父母再抓狂、再痛苦、再叹息又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做的是找出孩子犯拧的原因,并合理解决。

那么,熊孩子们为什么要犯拧呢?

孩子犯拧不听大人的劝说,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有了主见,又与父母的想法不一致,但不肯妥协坚持己见造成的。

有的父母太过顺从孩子,因而养成他们任性妄为的性格,只要稍有不顺就开始发脾气了,这显然是后天父母娇惯导致的。

孩子犯拧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有的父母属于控制欲望很强的人,所以对孩子的操控欲也很强,自然就会造成孩子反抗、犯倔的性格。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平时对孩子过多干涉,令孩子感到完全没有了自我,为了彰显自我,他们开始顶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时父母就会觉得孩子难以管理,无法无天了。

此外,“拧脾气”的产生也可能源于孩子的不良情绪。父母的体贴能够使孩子感到安全,有助于孩子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定时的饮食、适当的睡眠,也有助于孩子形成稳定平和的良好情绪。

由此可见,熊孩子的“拧脾气”主要是因为没能和父母做好沟通。因此,在生活中,妈妈们要尽可能地和孩子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不要只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孩子,也不要用命令式的语言强迫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那样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情绪,“拧脾气”自然也就形成了。妈妈们应该这样做:

(1)平等对话,安抚心灵。面对孩子的拧脾气,妈妈首先要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平等的对话,尽量去了解孩子想要表达的需求。孩子发脾气时最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妈妈应该先安抚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冷静下来,然后和孩子沟通,了解和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对孩子不合理的需求要说明不予满足的理由,最后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他的这种反应方式不受欢迎。

(2)事先沟通,给予缓冲。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往往只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对于大人的要求,他们往往不太理解,因而也并不配合。妈妈应该多和孩子沟通,让他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那样做”,孩子自己明白了,才能渐渐改变倔强的脾气。而且,妈妈应该给孩子一个心理缓冲,想让孩子做什么事,事先和孩子沟通好。比如,孩子在外面玩得不亦乐乎,不想回家,妈妈可以提前和他商量:“你可以再玩一会儿,但6点我们就要回家了。”这样一来,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3)给予尊重,允许自主。有些孩子犯拧,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比如,想自己决定衣物、用品的款式,自己选择去哪儿玩或学不学舞蹈。这说明孩子很有主见,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人意志。在对待这样的事情上,妈妈们不必说一不二,应以尊重为主、建议为辅,尽量让孩子自己决定。如果妈妈担心孩子太小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可给孩子创设一些机会,让他体验选择的结果,这对培养孩子的判断能力和承受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4)冷淡处理,化解情绪。如果一时间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不能平息孩子的情绪,妈妈可以把他晾在一旁,采取置之不理、转移注意力和隔离政策等方法,让孩子自我调整。

面对熊孩子的“拧脾气”,妈妈们既不能放任其发展,也不可简单粗暴对待,抹杀了孩子正在成长的独立意识。因此,妈妈们应慎重再慎重,想办法多与孩子沟通思想与感情,提醒自己既是孩子的母亲,又是他们的朋友,绝不能简单地压制,要利用孩子的反抗与服从、自主与依赖的矛盾心理,因势利导,让孩子顺利度过“反抗期”,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成长都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