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地王约翰,可以算得上是整个金雀花王朝最为声名狼藉的国王之一。
《自由大宪章》签署前后,无地王约翰内外交困,凭实力一举达到了人生最低谷。当时国内是第一次诸侯战争,国外则要面对法兰西英明神武的腓力二世的强大压力。不仅如此,当时在王朝北方,名不见经传的苏格兰王国居然也开始插手英格兰内部事务。由此可见,当时的英格兰究竟弱到了何种地步。
按照我们今天的观点,英格兰与苏格兰同属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两个政治实体,在联合王国的大家庭之下,二者算得上是一母同胞的两兄弟。从中文译名来看,二者的关系还不错。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首先,英格兰与苏格兰的人种组成就完全不同。
我们知道,英格兰的平民百姓基本上算是盎格鲁萨克森日耳曼人的后裔,而王室贵族阶层则在诺曼征服绵延到安茹王朝之后,被换血成了法兰西一脉。那么苏格兰,跟这两者之中的无论哪个,都八竿子打不着。
相比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的民族源流算得上是成分单一,主要由上古凯尔特人演变而来。简单来讲,现代苏格兰人在血缘上,主要来自中世纪之前的皮克特人(Picts)与盖尔人(Gaels),这两个部落民族无一例外都是凯尔特人。
当然,由于后世强势的英格兰文化持续对苏格兰进行渗透,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苏格兰人,基本上已经跟英格兰人差别不大了,无论从宗教,语言还是人种特征方面。
尤其是语言层面上,如今苏格兰的通用语俨然就是英语,而所谓的苏格兰语就是类似于一种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英语。与其说它是苏格兰语,倒不如说它是一种英格兰方言,其地位等同于我们今天中国的山东话,而如果考虑到中国是使用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国家,而非使用表音文字,则苏格兰语同英格兰语的实际差异,甚至还不如普通话与山东方言的差别。如果你想体会一下英语苏格兰风味也不难,找一个操一口标准山东普通话的山东朋友感受一下即可。
当然,今天的苏格兰官方语言,虽然也备注了一个盖尔语(Gaelic),但这个官方语言的地位,是在公元2000年之后才被重新确立的。抛开政治因素不谈,在苏格兰民间,这个最能够体现苏格兰人本民族特色的盖尔语已经名存实亡。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在所有五百五十万苏格兰人中,真正还能够听说读写盖尔语的苏格兰人,已经不超过十万人。这个数字的绝对值与相对值之低,甚至要远远低于同为凯尔特人出身,并且同为联合王国成员之一的威尔士语。要知道,在三百万现代威尔士人中间,至少还有五分之一的人口,依然还在熟练地用威尔士语(Kymric)进行交流。
苏格兰与威尔士的这种语言现实,说白了就是典型的地缘政治造成的直接后果,也同古代英格兰历史密不可分。
其实说到底,无论苏格兰人,还是威尔士人,他们的经济与人口保有量都同今天五千万人口的英格兰无法相提并论。我们从前文得知,英格兰核心区位于英伦三岛的东南部分,相当于是广义上整个欧洲北部大平原的西部延伸。这个拥有相当体量的地理人口单元,能够养活足够多的英格兰人,并且能够以此为核心掌控整个英伦三岛。而相比较而言,以山地为主的威尔士,以山地丘陵为主的苏格兰,只能作为英伦三岛相对比较边缘化的地理人口单元。
地缘上的巨大差别,很快就能折射到政治层面。
千百年来,英格兰一直是英伦三岛上真正说了算的政治实体,尽管威尔士和苏格兰也拥有相对的话语权,但毫无疑问,后两者也只能是在英格兰政权衰微的时候,才能够象征性地火中取栗。
相对于面积只有两万平方公里的威尔士,苏格兰的尴尬在于,明摆着是个没人搭理的苦寒之地,却拥有七万七千平方公里的“庞大”面积。要知道,英格兰的地盘满打满算,也不过才有十三万平方公里。正因为如此,当年的罗马帝国在不列颠行省北部边疆,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建造了哈德良长城与安敦尼长城。深究起来,罗马长城对于英格兰的意义,同中国长城对于汉族核心区的意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经济角度上庞大的北部无利可图,劳师远征则又空耗国力。索性扎起篱笆过日子,让那些凯尔特蛮族们,继续享受自己在苦寒之地的幸福生活吧。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苏格兰人并不甘心单单做一个化外之地的蛮族政权。时不时,蛮族们也要趁火打劫一下南方。或者至少,彰显一下自己有别于英格兰人的民族属性,在中世纪天主教与封建制盛行的年代里,也是非常必要的。
传说中,统一的苏格兰王国(Kingdom of Scotland)挂牌成立于公元843年。之所以把传说中的那点事安排到了这一年,苏格兰人应该也是大有深意的。我们知道,这一年的欧洲大陆《凡尔登条约》签署,查理曼帝国被一分为三。而在不列颠群岛上,七国时代业已结束,韦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早在十四年前,就已经横扫六国,一统英格兰。
不管苏格兰王国的早期历史究竟如何,我们认为,从公元843年这一年开始,英格兰与苏格兰两家的感情纠葛史,也就正式拉开帷幕。
早年的英格兰本身就是天天处于挨揍的状态,在政治上也比较松散,于是趁英格兰尚且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统一政权。苏格兰王国在公元11世纪初冲出苦寒之地,南下进攻当时的英格兰王国地盘中的苏格兰低地部分。
苏格兰低地恰好位于当年的哈德良长城以北,安敦尼长城以南。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哈德良时代不想要一块土地,也是随着时间推移,到了罗马帝国安敦尼时代希望进行不列颠北部大开发的一块土地。这里是英格兰地理人口单元的最北端,虽然在农业价值上跟英格兰南部核心区没法比,但对于地处荒蛮的苏格兰人来说,是如假包换的一块膏腴之地。
当苏格兰低地部分并入苏格兰王国之后,苏格兰人也就获得了进一步能够同英格兰政权叫板的筹码。当然,由于苏格兰低地长时间以来都属于英格兰治下,不可避免,这里的日耳曼系的原住民都能够说一口正宗的中古英语。这样的语言人口纳入苏格兰地盘之中,从客观上也稀释了苏格兰王国人口中凯尔特人的比例。时至今日,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Edinburgh)以及重镇格拉斯哥(Glasgow),均位于苏格兰低地部分,这并非历史的偶然。
再后来,诺曼征服彻底给英格兰换了一种活法,来自维京人的好战基因,使得诺曼王朝对不列颠群岛上的所有其他政权都充满征服欲。于是,苏格兰人焕发天性的自由发展终于走到了尽头。私生子威廉在位期间,借**平英格兰之余威,一口气拿下了苏格兰全境,苏格兰国王战败称臣。
诺曼王朝之后,继之以金雀花王朝。
希望能够在乱世取一杯羹的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二世(Alexander II),巧妙地抓住了无地王约翰执政期间的懦弱态势,一边倒地支持英格兰国内的大宪章派,受到了心怀异志的英格兰大贵族们的坚决拥护;同时,亚历山大二世向法兰西的卡佩王朝积极靠拢,远交近攻的策略简直玩得不要太溜。
可巧的是,前有糊里糊涂的无地王,后有碌碌无为的亨利三世。如此二人的在位时间,加起来长达七十多年。在这七十多年中间,亚历山大二世纵横捭阖,戎马倥偬,带领苏格兰人民活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刻。
尤其是在公元1237年,在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二世的强大军事压力之下,亨利三世被迫与苏格兰王国达成妥协,签订了《约克条约》(Treaty of York)。条约终止了苏格兰与英格兰之间的军事敌对行动,并且以立法的形式约定了双方的疆界固定于西起索尔韦湾(Solway Firth),东到特威德河口(the River Tweed)一线。这条边界线从此被载入史册,一直顽强地延续了七百年,对比现代苏格兰与英格兰之间的边境线,二者几乎变化不大。
然而,好景不长。
亨利三世的无能表现,反向衬托了亨利三世之子爱德华一世(Edward I)的英明果敢。第二次诸侯战争期间,爱德华一世成了最大的保王党成员,在爱德华一世的带领之下,保王派大获全胜。同时,爱德华一世还提前获得了监国之权。
公元1272年,亨利三世驾崩,爱德华一世顺利接班。
很显然,爱德华一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马上君主。他本人的硬气也获得了后世欧洲史学家们的一致认同,并体现在了他的名字“爱德华一世”的命名上。要说英格兰的历代先王中间,叫“爱德华”的人,爱德华一世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曾经出现过三个爱德华,比如“忏悔者爱德华”,按照这个排序的话,爱德华一世实际上应该叫作“爱德华四世”。但欧洲后世普遍认同爱德华一世的说法,以此向这位老国王致敬。
爱德华一世在位期间,西击威尔士,北讨苏格兰。
爱德华一世通过战争,彻底统一了威尔士。并且随即册封自己的王太子为“威尔士亲王”(Prince of Wales)。从此之后,威尔士亲王这个荣誉称号,也就成了英格兰王太子的默认爵位。时至今日,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查尔斯王储,依然头顶一个威尔士亲王的头衔,其典故出处就是当年的爱德华一世。
在“长腿爱德华”(Edward Longshanks)这个耳熟能详的欧版谥号背后,爱德华一世还有另外一个谥号——“苏格兰之锤”(Hammer of the Scots)。从这个谥号我们就能看出,爱德华一世用尽了毕生精力希望一举将苏格兰纳入整个英格兰王国的管制之下。不过,爱德华一世的凶相毕露,也激起了苏格兰人民的反抗情绪。
公元1295年,苏格兰-法兰西同盟(Auld Alliance)成立。
公元1296年,爱德华一世率军发动对苏格兰王国的全面进攻,“第一次苏格兰独立战争”(First War of Scottish Independence)爆发。战争期间,爱德华一世推翻了苏格兰国王,并且将象征苏格兰王权的斯昆石(Stone of Destiny)带回了英格兰,并且将其安置在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
公元1297年,苏格兰小贵族威廉·华莱士(Sir William Wallace)起兵反抗爱德华一世,并且在“斯特灵桥战役”(Battle of Stirling Bridge)中重创英格兰军队。公元1298年,爱德华一世亲冒矢石,率领英格兰军队打赢了“福尔柯克战役”(Battle of Falkirk),击败了威廉·华莱士,取得了苏格兰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到了公元1305年,威廉·华莱士被爱德华一世俘获,并且被关进了“伦敦塔”(Tower of London),最后被枭首示众于伦敦桥(London Bridge)。
这段历史,也就是后来梅尔·吉布森电影《勇敢的心》的故事背景。
后来,苏格兰第一次独立战争一打就是三十多年,其间,强硬了一辈子的爱德华一世于公元1307年离开人世。公元1328年,刚刚即位一年的爱德华一世的孙子爱德华三世(Edward III)同苏格兰人签订了《爱丁堡-北安普顿和约》(Treaty of Edinburgh-Northampton),以条约的形式确认了苏格兰王国的独立。并且,爱德华三世还在条约中承诺,将会奉还苏格兰人的斯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