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如何形成的?马云说过:“一个人believe是傻子,一百个人believe是蠢货,一万个人believe,那是信仰。”如果有很多人相信,信仰就形成了。
参照马云的“信仰形成说”,阿里巴巴的成长可以分为“傻子阶段”“蠢货阶段”和“信仰阶段”。马云认为:一个缺少文化的企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没有文化的网站也将是一个缺少灵气、无法大量凝聚人气的网站。这是马云对所有企业发展做出的预警,也是起步时期的阿里巴巴面临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马云像马丁·路德·金一样,喊出了“I have a dream”的伟大口号——阿里巴巴要成为全世界最好的公司,要做世界十大网站之一,做个102年的企业!
这是早期的“傻子阶段”,也有人将其视为“骗子阶段”,因为当时的马云其实并没有太强的实力,也没有过硬的背景。让人遥望到马云所说的未来,确实有点“强人所难”。但马云很好地贯彻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思想,奔着“让一万个人相信”的伟大目标起航了。马云开始不断地从自己的周边突破,让更多人相信阿里巴巴是可以的。马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阿里巴巴所有员工和他一起,把这个梦想当作信仰,当作阿里巴巴的价值观,并将这一伟大的信仰落实在点点滴滴的行动上。
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并不会在几天或几个月内见到成效。所以马云在为大家指出了道路之时,更是为大家打好了预防针——这一路很艰苦,能吃苦的留,吃不了苦的允许提前撤。“尽管电子商务也许三年、四年甚至五年都挣不到钱,但要相信八年、十年后一定能够挣到钱。”马云说这话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他百分之百肯定的是,努力才会有回报。这就是最纯正的马云style。
当然,“如何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对于教师出身的马云来说,这一点不在话下。“不懂得工作意义的人常视工作为劳役,则其身心亦必多苦痛。”这是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的一句话。马云通过解析的方式表达过相同的意思,如果马云直接说苏格拉底的原话,那么员工可能不会听,毕竟太教条,太学术。为了让“一万个人都相信”,马云先打比方,再讲道理。马云是这么说的:
“不管什么挑战,一起手拉手,大家拉一拉。一个人在沙漠走路是慌的,手拉手是不可怕的,当然不能手拉手往回逃。在巷子里面,进去了也就进去了,如果一个人往回逃,那么大家都会往回逃。身体锻炼,天天去跑步没感觉的,就是觉得出了一身汗。锻炼指的是,两个人,同样生很重的病,一个人原来天天锻炼,一个人从来不锻炼,锻炼的人好了,锻炼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平时的锻炼就是价值观的考核,价值观不是等灾难来的时候再去炼的,平时就要跑步。灾难来的时候,那个人没运动,就完了,你活下来了。我们不要讨厌这个process(过程),你们既然加入这个公司就believe(相信),在这个地方唱的经和念的佛就是六大价值观、使命感,不仅念,还要考核,新进来的员工需要考核,干部更要考核。”
最后要说一句,推行信仰的过程一定不是“民主”的。马云对每一个加入阿里,或者在犹豫是否还要继续留在阿里的人都说过这样的话:“这家公司最珍惜的是使命感、价值观,我们跟其他公司都一样,商业模式都一样,唯一不一样的就是我们希望将来成为我们DNA的东西,就是价值观。大家不要觉得这个人怎么这样,就是这样,你不爽等下一个CEO。告诉你下一个CEO上来也是这样,下面的人肯定也是这样,这是我们要的DNA。”
感染搭配强推,因此有了阿里的信仰。
“我们要为我们的理想而走,否则我们永远不开心。”这句话虽然不是那么铿锵霸气,但隐隐约约又透露出几分自由不羁,颇有几分侠士的味道。
一直以来,马云在阿里巴巴扮演的就是一个伟大的“布道者”角色,是一个辉煌梦想的“鼓吹者”。马云最值得人称道的是,他有坚定的信念,并为这个信念鞠躬尽瘁。他坚信互联网会影响中国、改变中国;坚信中国可以发展电子商务;坚信电子商务要发展,必须先让客户富起来,如果客户不富起来,阿里巴巴就是一个虚幻的东西。
阿里巴巴的信仰其实就是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很多时候,一个企业的文化,是通过领导者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来的。一个企业家,哪怕他的企业只有两三个人,他也必须有自己的思想,有独到的理念;他必须不断地在管理水平上、技术上、精神上、理念上充当领袖的角色,起到领袖的作用。只有他把个人行为做成群体行为,把个人道德做成群体道德,才能算是文化建设。在这一点上,马云确实做得可圈可点。
让一万人believe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坐实的战略。并不是马云想要推行这条战略,而是当时的情况让马云和阿里巴巴别无选择。马云带领着阿里巴巴创造了一个奇迹,而奇迹精神就是“有志者事竟成”——从无到有,由弱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