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Learning成就腾讯“励志保安”(1 / 1)

2007年5月,腾讯企业内部发布了一个E-Learning系统,并根据腾讯公司的特色,将E-Learning的名称进行了个性化改变——Q-Learning,使之更有腾讯的味道。改名之后的Q-Learning可以理解为“求学”。

和许多互联网公司一样,腾讯也在快速发展。每年有20%至30%的新员工拥入企业内部,这些新员工大部分为应届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较弱,需要进行专门的岗前培训。尽管腾讯每年都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但要满足公司的快速发展需求,让员工尽早上岗工作,必须搭建一个更理想的平台来提高员工的学习效率。因此Q-Learning系统便应运而生。腾讯希望借着这个平台,在现有培训投入基础上突出“放大、穿透、继承、节省”等效应,为员工提供3A式学习支持,建造学习型组织。

具体来说,腾讯将Q-Learning的功能设置为:分阶段推进,并逐步提高。整套系统的主要功能包含如下六个方面:在线学习、培训档案、课程体系、PDI选课、培训流程、资料中心。

员工可以借助Q-Learning平台规划“个人学习地图”,对个人的通道、职级、素质模型、课程做好匹配,只要进入系统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学习什么课程。员工还能借助系统,参照“公司学习地图”,了解整个公司的通道、职级、素质模型和课程的匹配关系。如果员工想往某一个方向发展的话,就会清楚地知道该通道/职级所需要的能力,知道有哪些培训可以帮助其实现目标。

对于加强知识分享,腾讯Q-Learning也进行了多种卓有成效的探索。例如“腾讯大讲堂”网络课程就受到了员工的普遍欢迎:“大讲堂”主要是由腾讯内部专业人员介绍和讲解某些产品和技术,再以课件的形式上传到Q-Learning平台,加速知识的快速分享和传播。另外,腾讯还会在Q-Learning上搭建知识结构性管理平台、业务系统频道等内容,鼓励和激发员工自主开发课件、分享成功经验等等,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

这个系统到底有多大用处?对于员工的实际培养是否能发挥应有作用?腾讯内部的一个真实版励志故事很能说明问题。2012年3月1日,微博上有消息称,腾讯北京分公司20楼前台一名保安经过层层面试被腾讯研究院录取。腾讯公司方面证实了该消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也通过微博称其故事很励志。这名保安名叫段小磊(英文名Dream),现已成为腾讯研究院的外聘员工,负责数据整理等基础工作。这个故事被知情人放到微博后迅速传播开来,很快被腾讯CEO马化腾看到并转发,两个小时内被转发20000多次,段小磊也被誉为“2012最励志保安”。

用效果说话是腾讯的风格,追上同行是发展的必经之路。腾讯的特点就是:或许没有华丽丽的过程,但一定会有满堂彩的结果。

进化的原动力是学习,类人猿进化成人类也是学习的结果,不断劳动从而集结了大量的智慧,最终使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相比之下,马化腾并不注重对外的营销宣传,但对于学习能力,马化腾却非常重视:“现在不熟悉的东西,如果一旦认为战略上需要,你就要努力去学习,不要怕难,也不要认为不可能学会。如果大家没有一个学习的心态,只想着就搭一个互联网平台,是不可能赢的。因为你的对手会走得很深、走得很上游,他把中间可以减少成本损耗的地方、提高效率的地方和能与对手做出差异化的地方都找出来的话,你是打不赢的,所以你必须迎头追上,要深入这个行业。很多人觉得腾讯过去十几年有很多事情做得不错,但也有很多做得不好,我们也确实承认。但我觉得我们要坚持一个最可贵的文化或者传统,就是我们要保持学习的心态,现在不熟悉的东西,如果一旦认为战略上需要,你就要努力去学习,不要怕难,也不要认为不可能学会。”

对于腾讯的发展,马化腾在2012年度员工大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迎接互联网的‘下半场’”的讲话。马化腾指出,随着互联网发展的进一步深入,腾讯与同行一样,都进入了“互联网下半场”的发展之中。相对于之前经历的“上半场”而言,下半场的竞争更为激烈,对诸多“参赛”的企业提出了奥林匹克运动一般的竞赛精神——要求视角更高,行动更快,战斗力更强。为此,马化腾向所有腾讯员工提出了一点希望:“希望腾讯文化永远不断地求变,你试了错了立刻改,要找出问题,不顾一切地找出背后的原因,迅速学习,迅速改。这个精神一定要坚持,而且也是你们胜利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做互联网企业若赶不上同行的步伐就一定没有突破,而且必然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