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马云很聪明,而事实上他是“真不懂”。很多时候马云虽然是“真不懂”,但却非常聪明。
前面提到过,马云其实是个“门外汉”。如今能与马云并肩,或者能与马云较量一番的大都是“科班出身”:腾讯的马化腾是学计算机出身的,百度的李彦宏是海归的计算机专业硕士,并且在世界级的网络公司担任过资深工程师;小米的雷军也是学计算机出身的,并且有着很长时间的软件开发经历……而马云——只是一介教书匠。
然而,不要小瞧了这位教书匠,他在教书的时候,根本不用愁学生不来听课的问题。马云上的是英语课,和诸多让学生抱着课本按部就班地学习新词、分析课文、讲解语法的传统英语老师不同,马云更喜欢与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对于容易让学生犯困的语法和词句,马云往往不做强行灌输,而是讲究熟能生巧。此外,马云也用风趣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让整个班上的学生都能融入学习中来。相比于做笔记,马云认为,更重要的是学生笑了,这至少说明他在听讲,当学生有兴趣了,课堂就有效果了。马云能评上“杭州市优秀青年教师”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少荣誉,有多高职称,而是够聪明——从老师时代就明白口碑的重要性。
当马云走上创业道路时,一个最大的困难摆在马云的面前:虽然马云比中国很多人都先接触到互联网,但他接触到的那点信息远不能支撑马云的宏伟梦想。自己学是肯定来不及了,所以他需要招纳大量相关专业技术人士来帮忙。“不懂技术没有关系,但必须尊重技术。”这是马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后来成立的阿里巴巴的所有员工的要求。
关于不懂技术的好处,马云曾经非常得意地说过这样一段话:
“不懂技术,我们才会尊重技术,我们没法吵架。如果我很懂技术,我们公司的技术人就会很悲催,我三天两头会告诉他们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因为我不懂,我才会好奇、敬仰地看着他们说就应该这么做。
“事实上也是这样,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在中国能够发展成这样,在全世界发展成这个样子,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不懂。这个不是笑话。王坚(原阿里巴巴集团CTO、阿里云总裁)知道,我们六年以前,整个阿里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的时候,我们认为数据是未来的方向,云计算是未来的方向。但是到底怎么搞,发展5K技术,5000台机器,登月项目等等,讲了很多名词,我都没听懂,总之我认为这个一定是未来,不管怎么样,咱们一定搞下去。
“但是后来腾讯、百度没搞下去,重要的原因是它们的领导知道这个搞不下去,而我是不知道这个搞不下去。我真不知道这个东西有这么难,所以只是说了句这个东西不管怎么样,一定得搞下去。网上很多人说,包括我们公司内部也有一大部分人批评说,马云被王坚忽悠了,这个云计算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5000台计算机合在一起,我根本没听懂。但是我认为如果说我们拥有这个,如果能解决社会的问题,那当然应该做下去。”
不懂技术,就少了几分畏难情绪。在马云看来,自己这条最大的劣势恰巧也是自己最大的优势所在。人们一直认为阿里巴巴的技术可能是中国互联网中最差的,百度李彦宏懂技术、马化腾学技术,只有马云什么都不学。诚然,在这样的比较之下,马云的个人竞争优势似乎不大,然而马云却不以为意,没了畏难情绪,整个人的思维就能够活跃起来,脑子也就容易转得快。
马云始终认为,在过去的17年里,如果一定要追问他为什么能成功,或许这是一个不错的答案。
如果说现在的马云与17年前相比有了怎样的改变,答案可能有很多,比如:阅历更为丰富,处世更为稳重,钱更多了……要问17年间有什么东西没有改变,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网络技术方面,马云也许懂得网络发展的趋势,但绝对还是一个门外汉,尽管过了17年。这一点就像马云的性别一样,难以改变。
多年来,马云对外提出的口号从来不是“用技术改变生活”之类,而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马云没有办法深入一线去亲自感受用户体验,而只能转向考虑商业模式、成本控制、用户服务等因素。
“真不懂”的人是混不下去的。从技术层面来看,马云没有办法做到“真懂”,因此只能将懂的方向转一下。换个角度来看,马云懂的其实还真不少。早在2008年的时候,当阿里巴巴还在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寻求方向时,马云就在内部会议上拍板把数据、云计算作为未来方向,这一点与当下的发展态势完全吻合。马云也曾经非常明确地提出过,要让“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向DT(Data Technology,数据处理技术)转变”的概念,这可是让阿里引领技术发展的巅峰战略。没有两把刷子,马云如何能在公众面前气定神闲地打趣自己说这样做仅仅只是“胆子大”而已呢?
马云不懂技术,但却擅长做顶层设计和技术战略架构,用战略目标来带动技术的选择与发展。这一点与业内的其他科班领军人“用技术塑造目标”的做法大相径庭。
不懂技术并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但若不尊重技术,企业一定在未来的道路上寸步难行。这是马云对技术的认识,也是对广大为自身事业正在拼搏的青年的最佳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