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试错,勤于创新(1 / 1)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因为产品就是在这种方式下不断打造出来的,没有失败,没有适度的浪费就没有出色产品的出现,这就是腾讯“灰色维度”之一。

马化腾认为企业在打造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容忍失败就是允许内部试错,允许在失败之后不断进行尝试,唯有如此才能最终成功。而马化腾所说的允许适度浪费,是指在资源许可的前提下,并且在战略上也是必须的,那么,即使有一两个团队同时研发一款产品也是可以接受的。关于马化腾的这一产品打造理念,在微信上都得到了完美体现。

微信试错主要体现在公众账号的不断完善上,刚开始时微信公众账号作为一种“轻应用”,在交互上呈现出退步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公众账号读者需要通过文字、数字、字母等方式来获取内容,这就要求运营者每日更新目录、匹配图文内容关键字,这个过程对于双方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在发布微信之后,这一问题就凸显了出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微信团队对公众账号进行了完善,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定义菜单。自定义菜单可以解决读者和运营者双方的上述问题。

但是这一方式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获得自定义菜单权限,只有服务号、经过微信认证的订阅号才能获得自定义菜单。这无疑提高了自定义菜单的获取门槛,读者不知道该如何进入,活跃度自然提不上来。微信团队发现了这一问题,尝试着解决这一问题。

微信公众账号就是这样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完善,时至今日,微信公众账号仍在试错,还在不断调整完善。

腾讯的允许浪费主要体现在研发团队上。在今天,很多人都看到了成功的微信,却不知道微信的研发过程。其实,在腾讯内部,先后有几个团队都在同时研发基于手机的通讯软件,并且每个团队的设计理念和研发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而最后,研发出的微信更受用户的青睐。几个团队同时在研发软件,唯有微信成功,资源浪费无疑是存在的,但是在马化腾看来,这样的浪费是允许的,这样的浪费是为了获得更为出色的产品。事实证明这种产品打造的理念是正确的,因为微信最终成功了。

这就是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在微信上的体现,正如马化腾所强调的“在微信的开发和运营中,腾讯也在不断地试错和学习”。其实,马化腾的这个理念不仅仅体现在微信上,还体现在其他的产品上,马化腾一直奉行并非所有的系统冗余都是浪费,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

互联网时代,作为互联网企业经营者来说,这种产品打造理念显得尤为重要。李彦宏也崇尚这一产品打造理念,在打造百度的过程中就不断试错,最终才成就今天出色的百度。

在打造百度搜索的过程中,百度的一位工程师曾建议将搜索结果页模板的行宽从500像素调整至600像素。但是李彦宏考虑到用户电脑配置高低是不同的,所以就没有马上投入大规模的尝试,而是选择10%的用户上线试用,结果显示用户的点击量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看到是如此的结果,李彦宏果断选择下线。

在百度,有些总监总是过于小心,他们不敢让下属试错,李彦宏却鼓励他们说:“我们现在还是小孩子,没有孩子在小的时候不摔跤。如果现在就不敢摔跤了,长大以后就更不敢了。小批量试一下,结果马上就可以知道,有错就改,有何不可?我认为,与损失的那一点点流量相比,鼓励工程师有不断改进的想法和创新意识显得更为重要,它带给我们的将是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在李彦宏的这种理念下,百度做了贴吧、MP3搜索等产品,这些产品都是在试错的过程中不断壮大的。李彦宏深知虽然用户对这些产品有强烈的需求,但是,这并不代表就一定会有良好的市场,只有在实践后才能知道。所以,李彦宏迅速推出了贴吧、MP3搜索等产品,然后在试错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最终的结果是这些产品都非常成功。

李彦宏的试错理论与马化腾倡导的“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法则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在强调在打造产品的过程中失败是允许的,为完善产品所做出的适度浪费也是允许的。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行业,在这个新行业中,产品的打造是没有太多成功先例参考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勇于试错,要在摸索、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产品。这也是马化腾强调“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的原因所在。

在一个积极、创新、追求成功的企业中,还有一大特色就是能容忍失败。对失败的容忍精神已成为许多杰出公司的精神内涵之一,而且直接由公司高层灌输、培养这种精神。创新必须经历无数次的试验,并遭受多次失败,否则就无法从失败中取得成功。

依照马化腾的管理理念,要想及时干成任何一件新鲜事都必须对失败给予公开的有力支持——不只是支持“有意义的试验”,而且要公开支持失败本身,要公开谈论失败。要奖励失败,奖励那些最有意思、最富创造性、最有用处、最快的失败。企业要鼓励成员不断超越,就要创造出一种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

敢于试错,就有可能出新成果,即使失败了,也并不是一无所获,起码证明了此路行不通。敢于试错,勤于创新,说明了成员热爱工作,热爱事业,关心企业,这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应鼓励这种精神。失败对成员自身构成了打击,如果再给予批评甚至惩罚,则会打击其积极性,造成一种压抑感,也就会窒息其创造性,企业也就会成为死水一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