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1 / 1)

1.你能识别出乔装成困难的机会吗

托马斯·爱迪生曾说过:“大部分人与机遇擦肩而过,因为机遇总是隐藏得很深,看上去就像是工作。”

什么是机遇?就是对人有利的时机、境遇和机会。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把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某项观察活动、实验时的偶然发现称为机遇,由此可见,机遇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事物,它是认识机遇、驾驭机遇的总和。把握时机,那么你就会不断获得事业的成功,有道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总是一门心思想着要靠机遇成功的人,是看不到真正的机遇的。机遇乔装而来,有时候像个烫手山芋,人人都不愿意接着!当挫折突然降临,有些人会觉得大地都黯然失色,生活索然无味,恨不得马上就是世界末日。其实那不是世界末日,而往往是机遇——乔装打扮的机遇。明天,太阳依旧升起,花香依旧扑鼻。你依然拥有别人夺不走的快乐与幸福,还有为自己争取更多快乐的机会。有人曾经研究为什么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无法把握,答案是:因为机会总是乔装成“麻烦”的样子。

一个牧师,对上帝非常虔诚。他始终坚信上帝会保佑他,或者给予他好运。

一天,暴雨倾盆,河水暴涨。很快,房檐被淹没了,众人想方设法逃命。牧师却毫不惊慌,他缓慢地爬上屋檐。对面划来一个小木舟,上面的人喊牧师上去。牧师说道:“你们快走吧,上帝会来救我的!”

小木舟划走了,水也升到了屋顶。牧师也只好爬到房子的最顶端,此时的水已经淹没了他的腰部。对面又驶来一艘快艇,上面的人请求牧师上去。牧师说道:“你们快走吧,上帝会来救我的!”快艇无奈地开走了。

水越涨越高,只剩下牧师的头露在水面了。此时,上空飞来一架直升机,飞到牧师上方丢下悬梯,要求牧师爬上去。牧师大声喊道:“你们快去救其他人吧,上帝会来救我的!”直升机旋转了几圈,无奈地飞走了。

很快,牧师被水埋没。

牧师的灵魂找到了上帝,“我对你非常地虔诚,为什么在我的生死关头你不救我?”

上帝说道:“你错了,我救了你三次,你都不接受我。”

“我分别派出小木舟、快艇、直升机,你硬是不肯上来!所以,你该死!”

牧师醒悟了……

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总是不认识它,而是坚守着所谓的“理想”,结果是一败涂地。

工作中的机会也是会乔装成“困难”的。如果不是你的工作,而你做了,这就是机会。“困难”来了,一般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逃开,也就是错过了机会。当别人交给你某个难题,请不要逃避,因为那是给你创造的一个珍贵的机会。谁的问题谁负责、“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些是一般员工的想法,这样的员工充其量叫合格。对于一个聪明的员工来说,他总是很乐意自找“麻烦”、自找“困难”。

有这样一则故事:

加拿大本迪戈地区发现了金矿,于是想发财的各色人等蜂拥而至。就在将要抵达那块宝地时,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流挡住了去路。有几人冒险过河,被河水无情地冲走,连尸骨也没找到。众人在河边犯难了,金矿近在咫尺,可过不了河,怎么办?于是很多人想到了放弃,打起了“退堂鼓”:就算发不了财,也不能把命丢了呀!

这时,一个贫穷的中国青年没有放弃,他灵机一动机走回程路去几十里外的小镇买了一条小木船,作摆渡之用。他向乘船过河的人每人收取3个金币,虽然价钱够高,但淘金狂们已顾不了许多,纷纷掏钱过河。一来二去,总有来往过河的淘金人,这位年轻人就专门做起摆渡生意,也不去淘金了。几年后,淘金人十有空手而归。可这个年轻人却渐渐攒足了一笔钱,高价聘请了几个专业技师来钻探和开采金矿,终于成为一名华侨富翁。

强者创造机会,弱者等待机会,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这个中国青年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他识破了“乔装”了的“机遇”。这位中国青年,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抓住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然后开始酝酿自己的伟大计划:攒足第一桶金——聘请专业技师——成就自己的梦想。

放眼古今中外,就有许多成功人士的成功正是因为他们“认出”了时机。

世界酒店大王希尔顿,早年追随掘金热潮到丹麦掘金,他没有别人幸运,没有掘出一块金子,可他却得到了上天的另一种眷顾。当他失望地准备回家时,他发现了一个比黄金还要珍贵的商机,也迅速地把握住了它。

当别人都忙于掘金之时,他却忙于建旅店,因此他很快成为有钱人,这也为他日后在酒店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矗

在一个画室里,一个青年站在众神的雕塑面前。一尊塑像的面部被它的头发遮住了,可在它的脚上还生有一对翅膀。

青年指着那尊塑像好奇地问雕塑家:“这尊神叫什么名字?”

雕塑家回答道:“机遇之神。”

青年不解地问道:“那为什么它的脸藏起来了呢?”

雕塑家答道:“因为在它走近人们时,人们却很少能够看见它。”

青年又追问道:“那它为什么脚上还生着翅膀呢?”

雕塑家意味深长地看一眼青年说:“因为它很快就会飞走,一旦飞走了,人们就再也不会看见它了。”

很多人在机遇降临时,感觉不到机遇的存在,更不消说及时抓住了。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一辈子庸庸碌碌,最终一事无成的缘故吧,一味追求机遇,守株待兔,坐以待毙。凡是靠机遇成功的人,并不都值得羡慕和青睐,被发现的不见得都是人才,可有才华的人却未被发掘。天赐良机不可失,坐失良机更可悲。一个人要学会创造机遇,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奋努力,不断进取,踏踏实实地耕耘,才能获得成功。

当机遇之神出现的时候,从来都是伪装过的哀伤、悲痛甚至绝望,它不佩戴诸如财富、成功、荣誉等的标志,因此更加让人难以捉摸。普拉斯说:“乐观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能看到一个机会;而悲观的人,则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某种忧患。”所以说,只有保持乐观心态,才能及时发现机遇之神的乔装,辨清真伪,大胆进取,竭尽全力,直至成功。歌德说:“谁把握机遇,谁就能心想事成。”机遇是成功的阶梯。如果不能把握机遇,就有可能蹉跎一生。机遇,那就是极好的机会。在人的一生中,机遇不可能一次也不降临,人们的生活中间到处存在着机遇,只要你留心它,就会发现机遇,抓住机遇。记住,当机遇敲门的时候,要是犹豫着该不该起身开门,它就去敲别人的门了!

2.吃亏是一种隐形投资

广场的长椅上坐着两位年轻的母亲,正幸福地在谈论着各自的孩子,一个说:“我那宝贝特聪明,在哪儿都不吃亏,我一旦买回他不喜欢吃的零食,他总要带到幼儿园去,与其他的小朋友交换些他喜欢吃的零食,吃不完就藏在书包里,回家后还向我们炫耀。”

另一个说:“我家那宝宝也是,以前在幼儿园常 被小朋友欺负,每天都哭着回家,但他吃过亏之后,每天都在他爸爸身上操练,现在在幼儿园,可只有他欺负别人的份儿。”

有一个老太太在她们旁边的垃圾桶里“掏宝”。听到她俩的谈话后插话说:“我那俩儿子小时候跟你们的小孩儿很相像。”两位妈妈一脸的唐突,但听到老太太在讲儿子的话题,便饶有兴致地问:“那现在你的儿子怎么样了,为何你落到要靠捡垃圾为生?”

老太太叹道:“就是因为他们俩太聪明,小儿子不愿吃亏,打了人后坐牢去了。大儿子不愿吃亏,他家里有钱,可就是一个子儿也不给我。”

吃什么都成,就是不能吃亏。在如今这个开始正视利益的时代,“我绝不能吃一点亏”成了许多人坚信的理念。于情于理,于公于私,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都无可厚非。但是,绞尽脑汁地多占便宜、避免吃亏,就能找到幸福走向成功吗?恐怕不一定。

其实,聪明的人能在吃亏中学到智慧,悟透人生。有位哲人曾说过,人生的每一次付出,就像在空谷当中的喊话,你没有必要期望要谁听到,但那绵长悠远的回音,就是生活对你的最好回报。能够做到“吃亏是福”,那是一种非常崇高的境界,这种不在乎一时一刻的吃亏,着眼长远,正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吃亏其实是一种隐形的投资。

公孙修是鲁国的宰相,天生喜欢吃鱼。鲁国人知道了都争先恐后送鱼给他,可是他一概拒收。他弟弟就问:“哥哥,你不是喜欢吃鱼吗?为什么不接受呢?”公孙修回答:“正因为我很喜欢吃鱼才不接受。一旦收了某一个人的鱼,那就会感到亏欠于他,如此一来很可能会因此枉法,一旦枉法便会失去宰相的职位,到了那种地步,就算我再喜欢吃鱼也没有人会送了,就连我自己也无力购买!只要我不接受此物也就不会违法,更不会被免职,爱吃鱼时,随时都可以去买。”

这话,公孙修讲得很实在,他是说,与其仰赖他人给予的好处,不如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龋受人恩惠同时也要受人约束,既然如此,还不如抛弃眼前这一点点小利、吃这一点点“亏”而求长久的安逸。一个古代臣相,能有此种认识,这是极其明智并富有远见卓识的。这其中看似有些拙愚,却也着实透着几分人生真正的洒脱,正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能吃亏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会吃亏是处世的一种睿智。

在清末民初时期,北京城有个有名的绸缎店,突然一场大火把所有的东西烧掉了,其中包括来往的账目,店老板就贴出一张告示说,因本店的账目已烧毁,凡欠我的钱可以不还,我欠别人的只要有凭据照样兑现。这样处理,绸缎店明显的是吃了大亏,然而后来这个绸缎店却因这事而名声大震,许多人都慕名而来与他做生意,其中还包括一些外国人。很快这个绸缎店又恢复了生机,生意比失火前还要好得多。

老子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就是说事物的发展能产生两个极端的转化,世上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失有得。这个绸缎店失火后的举措如同做了一个活广告,在经济上暂时吃了亏,但却赢得了人们的信任,结果东山再起。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在乎“装傻充愣”的表面性吃亏,而是看重实质性的“福利”!

刘项楚汉之争的初期,刘邦兵疲马弱,屡战屡败,与项羽的正面交锋无一不吃亏,却总能在一次次吃亏后重振旗鼓,笼络民心,只图一击制敌。而楚霸王占尽上风,却被一次次小便宜冲昏了头脑,愈发骄狂,破城必屠,逐渐众叛亲离。果然,垓下一败,这位常胜将军便无力回天,只得自刎了事。得天下的,竟是那个处处吃亏的刘邦。

吃亏是一种投资,刘邦就深谙这个道理。一时的失败算得了什么?那些只不过是为最后的胜利作的铺垫罢了。俗话说,放长线钓大鱼。志向远大的人,断不会为蝇头小利争破头皮,也不会因为吃了些小亏而耿耿于怀。人与人相处,如果一个人从来不吃亏,只知道占便宜,到最后,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吃大亏的人。选择吃亏,虽然意味着“舍弃”与“牺牲”,但那毕竟只是一时的,并且也不失为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况且,“吃亏是福”,“亏”是我们走向未来成功的助力剂。

在人生的历程中,吃亏和受益是一种互为存在、互为结果的东西。一个人不能事事只想着受益,有些事情当时即使真的受益了,最终导致的结果仍有可能是吃亏;我们更不能时时怕吃亏,有些事情当时可能是吃亏了,但事后仍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受益的结果。无论哪一个人,无论哪一件事,没有永远的受益,也没有永远的吃亏。

有一位领导干部因收受了两万元钱,而充当了地方黑势力的保护桑事发后,这个老干部被判刑入狱,公职没有了、工资也没有了。这个近五十岁的领导干部,每个月拿三千元的工资,按每年国家发给他的薪水三万元计算,二十年是多少?三十年是多少?为了区区两万元钱,丢掉了一百多万元,这样的事情哪个是便宜、哪个是吃亏,还要细细算来吗?但在收别人两万元钱的时候,他却认为是占了很大的便宜。

有人说:一个人心胸有多大,他做成的事业就有多大。的确有理!只要我们留心一下历史和身边的人就不难发现,凡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就者,尤其是那些有杰出成就的人,无一不是胸怀宽广、能吃亏的人。敢于和勇于吃亏的人,才会赢得更多,才会有一份平和、快乐的心境,以后的路会更顺畅。相反,再看看我们身边那些一生无所作为、无所建树的人,有哪一个不是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不肯吃亏之辈?吃亏者,能让人们觉得他有度量而加以敬重。这样,吃亏者的人际关系自然就比别人好。当他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乐于向他伸出援救之手;当他干事业时,别人也肯对他给予支持,给予帮助。他的事业自然就容易获得成功。毋庸置疑,能吃亏者,大都是心胸宽阔者。而这些人呢,就比别人更能为国建功立业。为什么?因为“吃亏”就是一种投资!

3.不要被眼前利益牵绊

清代有一位叫郑煊的书法家,据说还是郑板桥的远亲,他随家乡的“经商队伍”来到洪江后,不禁感叹在五溪“蛮地”竟还有这么一座繁华的商城,就举家迁来定居。有一次,郑煊做木材生意,货已运到外地,不料价格狂跌,眼看就要血本无归,郑煊以为末日来临,极其沮丧。郑板桥得知此事,便送给郑煊一幅“勉词”,题头是:“吃亏是福。”内容是这样写的:“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继平且安,福即是矣。”郑煊带着这幅“勉词”,回到洪江。不久木材价格又狂涨起来,郑煊因此大发了一笔。从此,郑煊将郑板桥的题词作为家训,刻在墙壁上以示后人。久而久之,“吃亏是福”的壁联成了洪江古商城的一道人文景观,随之也成了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语。

社会是需要人们交往才能发展的,而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哪一个人是不曾吃过亏的,有的吃亏是自愿的、有的吃亏是乐意的、有的吃亏是被迫的、有的吃亏是不甘心的……但无论你愿意或不愿意,你都必须吃亏。对甲,你可能吃亏了,却在对乙的交往中,你又占了便宜。人一辈子总有占不尽的便宜,吃不尽的亏。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便宜还是不占为妙,那么为了他人,吃些亏也无妨。

吃亏见人品。如果一事不让,处处逞强,那谁还愿意与之为伍?看似争利,其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另有人不计较吃亏,小利乐于相让,大利也不独吞,最终的成功,往往属于他们。在人来人往的生命旅程中,与人挤,与事争,往往难有好下场;唯有懂得适度地退让与吃亏,才能在那份海阔天空的淡然中顺利驶向远方。

有一年过年前夕,皇帝下令赏赐朝中每个大臣一头牛。牛有大有小,有肥有瘦。在分牛时,负责分牛的大臣犯了难,不知怎么分才能让大家满意。正当他束手无策时,一位大臣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说:“这批牛很好分。”说完,他就牵了一只瘦牛,高高兴兴地回家。众大臣见了,也都纷纷仿效他,不加挑剔地牵了一头牛就走。摆在大臣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这位大臣既得到了众大臣的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对于这位大臣来说,吃亏不正是福吗?

我们在生活中常听人说:“老实人吃亏”,说的是在当今社会,老实人做不得,大体表现在职务、职称升迁慢,工作岗位条件差,做事吃力不讨好,亲戚朋友瞧不起,生意伙伴欺负等等。其实,在人生长河中难免有失败和挫折,也难免遇到种种暂时的不公平,而且它们还经常以“吃亏”的形式显现出来,这往往误导了我们,为避免“吃亏”,放弃自己的勤奋与努力,结果就会越不想吃亏就越吃亏,就会变得越来越糊涂,结果就会失去很多机会,一事无成。

我们应当相信,在适当的时候,老实人肯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回报。当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人人都不怕吃亏,愿意为了他人或者集体利益宁愿自己吃些亏的时候,这个家庭才会是温暖和睦的,这个群体才会是团结一致的,这个社会必定是日渐和谐向上的,这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必定会变得很强很强。

工作中也不例外。我们很容易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工作不是分得很清,谁多做?谁少做?如果大家都想占便宜,那肯定有许多事情就没有人去做,这样的结果是这个集体的名誉受到影响,真所谓占小便宜吃大亏。如果大家都不怕吃亏,有什么事情都抢着做了,也许这次你吃亏了,也许下次他吃亏了,但是,工作都完成了,集体荣誉有了,大家感情融洽了,工作氛围好了,相比下来,虽然吃点小亏,还是收获了“福”。

老子说:“少则得,洼则盈。”留出了容纳的空间,才能有容。月盈则亏,水满流溢。提前“吃亏”,可以确保日后不亏。现在想想,为人处世也是这个道理。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让步的办法,你可以比期盼的得到更多。做人要能吃得了亏。过于计较,可能会舍本逐末,丢掉应有的幸福。记住:没有人愿意选择斤斤计较的人做朋友,没有人愿意和唯利是图的人共事,没有人看得上、瞧得起在琐事上纠缠不清、得礼不让人的人。选择吃亏的人,才会在一种平和自由的心境中感受人生的幸福。

明明白白地吃亏,需要心的容量。可以笑纳他人之恶、之错,可以不辨他人的是是非非、包容地对待确实很难,但是如果愿意,也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能放下自己那颗怕吃亏的心,就能做到。当然心里没有吃亏的概念,那又是更高的境界!

有些事情你可能认为是受益了,其实在众人眼里你是吃亏的;有些事情你可能是吃亏了,但众人认为你是占了大便宜。所以说,吃亏和占便宜,其本身并没有十分严格的标准去衡量,没有严格的评定准则去定位。什么是吃亏,什么是占便宜?因人、因事、因环境、因社会等因素去定度,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得到是占便宜吗?不尽然。有些贪官、有些盗者,得到的或许很多、很多,但他们真的是占便宜了吗?有些见义勇为者,为了拯救别人的生命,为了集体利益、他人利益而牺牲自己,他失去的太多、太重,但那又是一种完全的吃亏了吗?谁也不能肯定。因此,究竟吃亏与否,何必斤斤计较,和自己较劲呢?

4.多“主动吃亏”,少“被动吃亏”

“吃亏”有两种,一种是主动吃亏,一种是被动吃亏。

“被动吃亏”是指在未被告知的情形下,突然被分派了一个并不十分愿意做的工作,或是工作量突然增加。碰到这种情形,如果发现没有抗拒的余地,那更应该“愉快”地接下来。也许你不太情愿,但形势如此,也只好用“吃亏就是占便宜”来自我宽慰,要不然还能怎么办呢?至于有没有“便宜”可占,那是很难说的,因为那些“亏”有可能是对你的试验,考验你的心志和能力。姑且不论是否“重用”,在“吃亏”的状态下,磨炼出了耐性,这对日后做事肯定是有帮助的。此外,“吃亏”也会让人无话可说。

“主动吃亏”指的是主动去争劝吃亏”的机会,这种机会是指没有人愿意做的事、困难的事、报酬少的事。这种事因为无便宜可占,因此大部分人不是拒绝就是不情愿。主动争取,这是对人际关系的帮助。最重要的是,什么事都做,正可以磨炼人的做事能力和耐力,不但懂的比别人多,也进步得比别人快,这是无形资产,绝不是用钱买得到的。

主动吃亏是风度。“吃亏”也许是指物质上的损失,但是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却往往是取决于他的心境如何。如果我们用外在的东西,换来了心灵上的平和,那无疑是获得了人生的幸福,这便是值得的。

生活中总有一些聪明的人,能从吃亏中学到智慧。“主动吃亏”也是一种哲学的思路,其前提有两个:一个是“知足”,另一个就是“安分”。“知足”则会对一切都感到满意,对所得到的一切,内心充满感激之情;“安分”则使人从来不奢望那些根本就是不可能得到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所以,表现上看来“吃亏是福”以及“知足”、“安分”会给人以不思进取之嫌,实际上,这些思想也是在教导人们能成为对自己有清醒认识的人。

“主动吃亏”,这一点你可一定要牢记,因为这是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做事能力、扩张人际网络最好的方法。成功需要有一定的智慧,而“主动吃亏”就是智慧的表现。

美国亨利食品加工工业公司总经理亨利·霍金斯先生有一次突然从化验室的报告单上发现,他们生产食品的配方中,起保鲜作用的添加剂有毒,虽然毒性不大,但长期服用对身体有害。如果不用添加剂,则又会影响食品的鲜度。

亨利·霍金斯考虑了一下,他认为应以诚对待顾客,于是他毅然把这一有损销量的事情告诉了每位顾客,随之又向社会宣布,防腐剂有毒,对身体有害。

做出这样的举措之后,他自己承受了很大的压力——食品销路锐减不说,所有从事食品加工的老板都联合起来,用一切手段向他反扑,指责他别有用心,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他们一起抵制亨利公司的产品,亨利公司一下子跌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苦苦挣扎了4年之后,亨利的食品加工公司已经倾家荡产,但他的名声却家喻户晓。

这时候,政府站出来支持霍金斯了。亨利公司的产品又成了人们放心满意的热门货。亨利公司在很短时间内便恢复了元气,规模扩大了两倍。亨利食品加工公司一举成了美国食品加工业的“龙头公司”。

吃亏有如此之多的好处,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吃亏的人实在太少。这并不仅仅因为人性的弱点——人们很难拒绝摆在面前本来就该你拿的那一份;也不仅仅因为大多数人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能舍眼前小利而争取长远大利。做人总怕吃亏,总想占便宜,最终吃亏的是自己,因为你丢掉了人们对你的尊重和信赖,这个“亏”可大了,比天还大!最终结果是你什么便宜也赚不到,人格没有了,朋友没有了,金钱也甭说了,那才真叫亏!

不少好朋友,抑或事业上的合作伙伴,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反目成仇了,双方都搞得很不开心,甚至是大打出手。

有个人却不一样,他与朋友合伙做生意,几年后一笔生意让他们将所赚的钱又赔了进去,剩下的是一些值不了多少钱的设备。他对朋友说,全归你吧,你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留下这句话后,他就与朋友分手了。显得多有风度啊,没有相互埋怨,这叫“好聚好散”。生意没了,人情却可以赚“一大把”。日后的合作,也会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任何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人情”不能践踏。主动吃亏,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还转呢,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必想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心日盛。而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势,难免会侵害别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纷争,在四面楚歌之中,又焉有不败之理?

当然,能不能主动吃亏,也和实力有关,因为吃亏以后利润毕竟少了,而开支依然存在,就很可能出现亏空,如果你所吃的亏能够很快获得报答,那还挺得住;反之,吃亏就等于放血,对体弱多病的人来说,可能致命。

主动吃点小亏,反而得到更大的好处,得到欣赏,何乐而不为?

在这里有一个我们要学习的典范,就是香港富商李嘉诚,李嘉诚曾经对他的儿子李泽楷说:和别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拿六分就够了。

李嘉诚就是告诫儿子,他的主动吃亏可以让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了六分,但是多了100个合作人,他现在能拿多少个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话,100个人会变成5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李嘉诚一生与很多人有过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时候,他总愿意自己少分一点,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什么也不要了,甘愿自己吃亏。这种风度是种气量。也正是这种风度和气量,才使人乐于和他合作,他也就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诚的成功更得力于他的恰到好处的处世交友经验。

吃亏是福,主动吃亏更是福上加福。

5.吃不吃一堑都要长一智

年轻人少不更事,涉世未深,往往吃亏上当,如果在社会上经过许多历练,自然就会变得成熟些。所以,在成熟之前,还得向亲友、师长,向一切过来人多学习,多读书,多和人交流,尽量使自己不“吃一堑”也能“长一智”,甚至是长几智或长成百成千智。

传统的中国思想一直奉行的是——吃亏是福。中国的哲学家曾经总结出了一套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传承的人生观念,其中包括愚昧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等等。这些看起来像是消极的哲学,但仔细分析和回味,就会发现,其实,它比现下大多数所谓的聪明哲学要高明得多。那么,“吃亏”究竟“福”在哪里呢?“福”就“福”在人们在一次次“吃亏”中得到了宝贵的教训。人应该从吃亏中吸取经验以及智慧,要不断地从中获取力量。这便是“吃一堑,长一智”——受一次挫折,长一分见识。进步的过程就是战胜困难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人们常说的从胜利走向胜利,也就是从遇到一个困难到战胜一个困难的过程。人生中有很多事情都有着无奈的结局,幸而有先人这句成语聊以**,这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前人造字造词的经典深奥之处。人们一般在别人或自己失败后这样说,起到安慰的作用,而实际上,聪明的人也会在失败中成长,从失败中学习。这样我们的社会才在不断地进步。每一次吃亏都应该给我们简单的道理。

有些时候,美化挫折甚至是对自己的某种开脱与逃避,明明吃的是“堑”,并且不停地吃,却忘记了长智,如果不能认真吸取教训,再多的“堑”,恐怕也是白吃,最后变成白痴。一个人看不清自己,为了不切实际的想法去破釜沉舟,也许这种精神让人感动,让人赞叹,但同时也让人觉得你是“不长记性”,这样的吃“堑”就好像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对待事要“吃一堑,长一智”,对待人也应该是一样的。如果你曾经对一个人说过对方不爱听的话或是做过不地道的事情,那么,在日后你再次面对这个人的时候,让对方觉得不舒服的话就不要说、让人家反感的事就不要再做,这也是一种“吃一堑,长一智”!记住某些人的喜与恶绝对会对自己有好处,可以让自己免遭冷落。每当我们吃“堑”的时候,是一定要长记性的!

6.吃点小亏也许能赚到大便宜

去过山西乔家大院旅游的人都会知道,走进那深宅大院,会发现里面一个镶嵌在古老青砖墙壁上的条幅:“学会吃亏”。况且,早就听说清末时山西商人富甲一方,其积累甚至超过了当时清朝的国库,难道说,吃亏就是山西商人在生意场上的智慧结晶,这里面难道没有什么玄机奥妙吗?

是的,的确有玄机。因为,做事“吃亏就是占便宜”。“吃亏”,不光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睿智。能够吃亏的人,往往是一生平安,幸福坦然。不能吃亏的人,在是非纷争中斤斤计较,他只看局限在“不能亏”的狭隘的自我思维中,这种心理会蒙蔽他的双眼,势必遭受更大的灾难,最终失去的反而更多。吃亏不但是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坦然、一种达观、一种超越。

把吃亏当做一种福气,是一个人思想的最高境界。能修炼到这样一种境界,也是人生趋向完美的过程。这种伟大的境界并不仅仅表现在轰轰烈烈伟大的事情上,很多情况下,日常的、平凡的、琐碎的小事,更能体现出这种伟大品格的存在。学会吃亏、善于吃亏、乐于吃亏,这并不是一个人无能、无用、无知的表现,很大程度上这也是一个人的品行伟大与否、思想高尚与否、行为善良与否的写真。一般的人坚决不吃亏,可聪明的人甘于吃亏,比聪明人更聪明的人乐于吃亏、积极吃亏。

宋朝时,李士衡在馆阁任职,一次出使高丽,一名武将担任他的副使。高丽方面赠送了许多礼品财物,李士衡并不在意,只是把它交给副使管理。出发前,副使发现船底有隙缝渗水现象,副使不动声色把李士衡得到的丝绸细绢垫放在船底,然后把属于自己的礼物放在上面,避免自己的东西受潮。

船到大海之中,风浪汹涌,船又太重,很危险,船员要求把装载的东西全部扔掉,否则船翻人亡。副使也很慌张,就急急地把船上的物品抛入大海。大约丢了一半时,风浪平息,航船稳定了。过后检点一下,丢掉的都是副使的财物,而李士衡的物品由于放在船底,除了受点潮湿,其余完好无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士衡原先吃了亏,结果是最终得利者。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无论是谁,都难以永远占便宜。有的人现在风头正盛,似乎是很春风得意。但如果你用长远的眼光来看的话,或者过一段时间,你就会看到“盛极必衰”。占尽便宜的往往最终却不如一开始就乐于吃亏的那些人。我们无法保证不让别人吃亏,也无法保证自己永远不吃亏,但我们应该尽量做到不让他人因为和我们交往而感到吃亏。友谊之树只有在奉献的阳光下才能长青,让利于人,让利于友,荣辱不惊,得失无悔,放正平和的心态,人生就会拥有无尽的美好。

有这样一段经典的对话,是唐朝两位高人寒山与拾得的对话。

某一天,寒山问拾得:“如果今天有人侮辱我,嘲笑我,轻蔑我,伤害我,嫌疑我,憎恶我,欺负我,我应该怎么办?”

拾得便对他说:“你就暂时忍耐一下吧,你可以随着他,忍让他,对他敬而远之,躲开他,不要理睬他,等过了几年,你在去看看他会怎么样。”

那些高傲的人、不可一世的人,最终的结果我们应该都见的多了吧。想占尽天地间便宜的人,最终是一无所获,空着双手只有遗憾和憎恨。人总是群居的动物,既然群居,就要有交往、交流、交际,而只要“交”起来,就可能有的人“吃亏”了,有的人占了“便宜”。在两个人以上的交流中要想不吃亏,完全到达“平等”交往,这是不可能的。

“在同一个公司的同一个部门上班,做着同样性质的工作,拿同样的工资,但我的工作量却比同一个办公室的小唐多了一半。朋友说我是老实人吃亏了,我也觉得,自己付出的与得到的不成正比,心里有很多的不平衡。”小夏觉得自己心理不平衡的确有道理。因为,论进公司的时间,小夏比小唐早一年;论工作经验,小夏自认为比小唐有资历;论工作能力,小夏也比小唐强。这些种种,公司经理多次在会议上公开表扬小夏就是证明。可能,正是应了“能者多劳”这句话,公司经理总是喜欢给小夏抓差,这可真是让小夏“受宠若惊”:有时候,上午交办的工作还没完成,因有新任务,经理下午又把小夏叫去了……回头看到同办公室的小唐清闲无事的样子,他就感觉心里别扭得很。有时候,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小夏好不容易忙完手头的工作,还没来得及走出办公室,经理来电话了,要小夏帮忙处理一个报表,很紧急的,小夏心里纵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又有什么办法呢?只得闷闷不乐地留下来……也有的时候,经理会叫小夏陪他一起应酬客户,酒席上,小夏自然少不了要帮经理代酒,为此还吐了好几次。 本来嘛,年轻人多加点班没事,说明上司欣赏自己。可是,多劳又不多得!经理光使唤自己干活,却没多发自己奖金,光是口头上表扬了几次,小夏心里很是感到委屈,但脸上又不敢表现出来。他也想过辞职,可如今工作不好找,换个地方工资跟这里也差不多,而且还要重新适应环境和工作。小夏因此左右不是,感觉自己“吃了大亏”,心里很不舒服。

表面上看,小夏的心理不平衡是由于同小唐的对比而引起的,实际上,他的不良情绪缘于他对工作意义的理解。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工作的满意度,与他完成的工作量不一定成正比,而与他自己对于工作是否有价值的感觉有很大的关系。而对工作价值的衡量,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以得到的报酬来衡量,有的人以锻炼了能力来衡量,有的人以获得成就感来衡量。如果一个人认为工作就是“时间换金钱”的过程,那他就必然斤斤计较,不能从工作中体会到乐趣。

要想工作起来乐在其中,就应该赋予工作积极的心理意义,工作起来才有动力。 比如小夏,如果上司总是毫不体恤地给他加工作量,小夏完全可以对上司说“不”,或者直言不讳地要求上司加工资;如果小夏真的如此重视自己的私人时间,他也可以找理由不去陪酒。但小夏没有这样做,由此看来,他的内心其实应该是衡量过的。他选择了多做、加班和陪领导应酬,说明他更在乎做一个工作敬业的人所带来的成就感,更在乎与上司建立稳定安全的关系,这两点,小夏从上司对他的表扬中也得到了部分的满足。所以,小夏为上司多做,不是被迫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看似“吃亏”,其实不然。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当然就应该没有怨言,高高兴兴地去做,或许,领导正是通过布置额外工作在考察小夏,因此,他的才能发挥得越充分,与小唐的差距越大,将来他得到重用的机会自然也越多。

社会是一个繁杂的社会,人生是一个多元的人生。好多人从来不想吃亏,总是想这儿占点便宜那儿占点便宜,这样的话他怎么能使自己成功呢?所以,要成就大业,就必须培养自己养成吃亏的习惯。

7.别当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欧洲有四大吝啬鬼。他们分别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和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这四位吝啬鬼都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简而言之,泼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构成了他们各自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但是无论他们的性格有多么鲜明,他们都有着完全相同又难以抹去的“印记”,那就是“吝啬鬼”的“称号”以及令人厌恶的名声。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人敬你一分,你回敬三分,这当然好,因为如果回敬十分,也不为过。如果尽想让人敬你,而你不回敬,这就会遭到“吝啬”的评价。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听到“精明与吝啬”之说词。精明一般是夸奖某人能干,但不难从这“吝啬”中听出贬义……人人都喜欢豪爽大方的朋友,连吝啬之人也喜欢这样的朋友。大方是建立人际信任之源。吝啬的价值观是很明确的,尤其是对金钱、财富的一毛不拔。

不管是财物方面还是情感方面,吝啬向来为人所不齿。没有人愿意与吝啬的人来往。这里有一个讽刺吝啬的幽默故事,不妨讲给大家听听。

有两个吝啬鬼互为邻居。一天,这边的主人叫仆人到那边去借锤子。

“对不起,借您家的锤子用一下好吗?”这家的仆人问道。

“可以,”那边的主人答道,“不过,你钉的是铁钉还是木钉?”

“铁钉。”仆人如实回答。

“呦”,一听这话,那人连忙改口,“真不凑巧,我家的锤子让人家借走了。”

仆人只得回来。这边的主人听了事情的经过后,大为气愤:“什么铁钉木钉,明明是心疼锤子不想借。世界上竟还有这样小气的人!”

“那怎么办呢?”仆人问。

“算啦算啦,还是把咱家的拿出来用吧!”

一点点“亏”都不愿意吃的人其实是对别人的一种侵害,无论从物质上还是言行上,都是别人不想看到的结果。没有人喜欢和吝啬的人来往,因为他们带给别人的总是伤害,慢慢就变成了孤家寡人,吝啬的人才是最终真正吃亏的人。吝啬的人的心理满足是暂时的,在以后长久的日子里,将看到的是别人的不屑一顾、不理不睬,甚至是鄙视,他们永远得不到别人善意的笑脸和热情的问候。

人际交往切忌吝啬,做人是不能怕吃亏的。吝啬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表现。其实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自私的一面,不为自己打算的人很少,但通常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公私兼顾并不困难。做人的可贵之处是,要有点乐于亏己。事实就是如此,自己主动吃点亏,往往能把棘手的事情做好,能把很难处理的问题解决得妥妥当当。

有个米店老板,雇人给他干一个月的活,说好付给工资300元,可是,到了月底,老板却对雇工说:“你必须到集市上给我取两样东西来,否则,你一个工钱也得不到。”

米店老板要的那两样东西,别说集市上,就是世界上任何地方也都弄不到。他就这样骗了很多人白白给他干活。

有一次,他雇了一个男孩给他干活,也答应一个月付给他300元。到了该付工钱的时候,米店老板对这个孩子说:“你必须到集市上给我找来两件东西,一件是‘隘,另一件是‘哇’。”

小男孩听了,心里一怔。他边走边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假装到市场上去转了一圈,回来时给老板带回一条小口袋,里面装了一些蝎子和蜈蚣。

“我把‘隘和‘哇’都给你拿来了,你自己把手伸进口袋里去拿吧!”

老板非常惊讶,但还是把手伸进了口袋里。

蝎子和蜈蚣一起咬住老板的手,他疼得惨叫了一声:“啊!”

孩子见了哈哈大笑起来,说:“里面还有‘哇’呢!你快拿吧!”

老板再也不敢伸手了,只好老老实实地把300元钱给了那个小男孩。

还有一则寓言叫“驴死马悔”,说的是驴马同行,驴向马求助分驮一点行囊,马觉得吃亏不肯。驴累死后,马不仅驮上了全部载重,还多了一副驴皮。

尝试着“表现大方”吧0吃亏是福”并不是简单的阿精神,而是福祸相倚,付出与得到成正比的生活辩证法,是深刻的人生哲学。让“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观念、“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做人准则,种在你的心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交往关系中的互惠行为能够促进双方的信任。如果你在别人眼中是个吝啬鬼,你不妨尝试着表现大方些;如果不能表现得大方些,也可以尝试装着大方些,这能促进你进入大方、互惠的人际互动的循环中。

有实验证明,蚂蚁群体在被火围困的时候,会迅速抱成团滚出火堆,以牺牲最外层的蚂蚁来保证种族的延伸繁衍。蚂蚁如此,人何以堪?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发生磕磕碰碰和缺斤少两之事,也少不了互帮互衬,如果交友带三分侠气,做人存一点“吃亏”之心,以宽容、礼让、理解、自责之心交往,则会减少许多矛盾、埋怨、争吵和冲突。

有的吝啬者往往很会算计,自己尽可能少付出,多获得;有些吝啬者知道这样不好,有损于人际关系,因此采劝不付出,也不接受别人的恩赐,只让别人求我,我不求人”的策略。其实这两种情况都是孤立自己,是不利于社会生存的习性。有人明白这样不好,但一遇到付出时就情不自禁地吝啬起来,显得处处小气不大方。而有人不明白,甚至以为这是应该的为人之道。既不以此为羞,也从不理会他人的议论。无论是明白不明白,那不过是认识上的差距,但这种行为的影响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明白人”自责自疚的心理多些,“不明白的人”落得个安逸,我行我素。

吝啬是社交成功的大敌,与社交的根本原则相违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交往关系中是“有来有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只想索取,不愿付出,便无法使社交活动继续下去。吝啬的人同时必然贪婪。这种人的思想是一个单向系统,对内的大门常开,而对外的门户紧闭。对于他们来说,财富是越多越好,不是他的,他竭力追求,一旦到了手,就绝不放手,该给别人的,也不愿给。这就是吝啬。说到底,吝啬的人因为把财富看得太重,觉得财富比其他一切都重要。豪爽大方的人吃亏是一时,喜欢占便宜的人并不会永远占便宜,互惠行为才能够促进双方的信任。有时吃亏也意味着舍弃,但这需要的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气度、一种品质。

因此,人际交往中,既不要当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也不要在满足他人心理需求方面当小气鬼。要认准表现“大方”的时机。在交往之初,相互之间不熟悉,也就很难谈得上信任,对对方的大方行为预期也就比较低。如果你在对方存在某种急需的时候满足了他,就会让他感到很意外,其脑部“慷慨大方”感应区就会高度兴奋,有助于建立对你的信任。

大方不局限于金钱、物质。大方体现在待人接物方面就是要不吝啬,除了基本的物质需要以外,人们也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同、赞美、同情、宽容、尊重、理解等。慷慨赞美他人的言行、宽以待人、有来有往、以礼相敬、不斤斤计较等,都是对他人大方的表现。交往是一种交换,合适的交换目的才能使情感友谊天长地久。

五、以情为桥与人交往的“心计”

※本章主要内容※

1.朋友之间不怕自己吃亏

2.同事之间再不对头,也不要把关系作死

3.你想成为“绩优股”还是“潜力股”

4.你能成为众星捧月的“和事佬”吗

5.“夹着尾巴做人”是一种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