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1 / 1)

做人做事要有心计 李雯 10379 字 2个月前

真正的竞争靠的是实力。不要太在意别人对你的一时评论,成败不是靠一两句话就能决定的,过于好强和在意,为此花费的精力很不值得;面对一时的荣辱得失不妨作低调的处理,在那些喜欢出风头的人面前“甘拜下风”不失为良策,避免卷入那些人际是非里去。把心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实力这上面,少务虚多务实,只有蓄积实力,你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处于不败之地。

有些人在与人应酬时,总爱显露自己的才华和能耐,以引起人家的注意,博得人家的好感。殊不知,你越是显露自己,越是伤害对方,只会招致对方的嫉妒和打击,导致交际及事业的失败。因而要十分注意藏锋露拙,切勿锋芒毕露。

从前,一个木匠带着几个徒弟到齐国去。师徒一行走到山路的一个拐弯处,看见一座土地庙,旁边有一棵高大无比的栎树。大到什么程度呢?它的树荫可以容纳几千头牛在树下休息;树干又粗又直,在几丈高之后才能见到分枝,而这些树枝粗到可以用来做造船材料的就有好几十枝。许多路人都在围观,连声称奇,只有这个木匠瞄了一眼,扭头就走。

徒弟们看腻栎树之后,追上师父,问道:“生平从未见过这么高大华美的树木,师父怎么看都不看就走了呢?”没想到徒弟眼中的奇树神木,在师父眼里竟然只是一文不值的朽木!

木匠回答:“这棵树没什么用。用来造船,船会沉;做棺材,棺材会腐烂;做器具,器具会破裂;做门窗,门窗会流出汁液;做柱子,柱子会被虫蛀。正是因为它没有用,才会这么长寿,这么高大。”

晚上,木匠梦见这棵大树对他说:“你怎么能说我没用呢?你想想看,那些所谓有用的橘树、梨树和柚树,在果实成熟时,就会被人拉扯攀折,树很快就会死掉。一切有用的东西无不如此。你眼中的无用,对我来说,正是大用。假如我像你所说的那样有用,岂不早就被砍了吗?”

木匠醒来,若有所悟。他把这个梦告诉了徒弟。徒弟问道:“它既然向往无用,为什么要长在土地庙旁边,引人注意呢?”木匠答道;“如果它不是长在庙旁边,而是长在路中央,不也早就被人砍掉当柴烧了吗?”

当环境不利于生存时,有许多人想明哲保身,但是不能。从这个故事可以知道,即使想要明哲保身,也需要大智大勇。强出头、锋芒毕露,还妄想不遭人忌,那是不太可能的。

然而,以无用之姿出现在世人面前,也要慎选环境,像故事里的栎树,长在神庙旁边,人们不敢在它身上动脑筋,反之,如果长在路中央,它必死无疑。

一个人有一定的才干本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只要显露得适时适处,也会得到人家的器重。但是如果锋芒太露,在言语上,便要得罪人;在行动上,便要惹人妒忌,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去做呢?

(1)“才”不外露。

也许你的确智力非凡、能力卓越、学识渊博、口若悬河……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东西,见过很多别人不曾见过的场面,这些都是你的资本。但是,拥有这些并不一定要张扬出来,时间会证明一切,证明你的实力。收藏起你的锋芒吧,在人际交往中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积极保护自己,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周围真心仰慕你的朋友多了,别人看你的眼神更加尊重和信任了,你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了。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想得到别人更高的评价,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也在情理之中。所以人不自觉地会把自己的资历当作侃侃而谈的资本,情不自禁地大谈特谈。如果实在抑制不住自我表达的,就不妨换个方式表达吧!比如,在别人尚未谈起他的才能时,就尽量不要单方面主动挑起话题。让别人发表完“演讲”后,你再徐徐道来,这样就不太会给别人留下坏印象。所以,当你充满表现欲时,可以使用小小的计策,鼓动对方:“把您的广博见闻说出来让我们听听吧!”在对方胡夸海夸的时候,你见缝插针地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这样会给人留下知识面宽广又谦虚的好印象!

(2)得意但不要忘形。

一个人是否伟大,是可以从他对自己的成就所持的评价和态度上看出来的。人生在顺境和成功之时最容易得意忘形,可是这样往往容易滋生失败,正所谓乐极生悲。特洛伊“木马屠城记”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高兴太早,否则失败会接踵而至。有些人因为顺境而感到欣慰,愉快之情不时溢于言表。然而不能光顾着高兴,应该想办法维持好运。因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去一大截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富兰克林从这一准则中受益终生,后来,他功勋卓越,成为一代伟人。他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启发帮了我的大忙。”言外之意思即是:做人不可无骨气,但做事不可能总是仰着高贵的头。

一个人如果想攀上事业的巅峰,除了种种努力之外,还要有博大的胸怀、谦恭的态度。时时都应准备向别人学习、向别人请教。试想:一个一点点得失都要斤斤计较、一点点成绩就好大喜功的人,又能干出什么大事来呢?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事者都是大气而虚心的。有着宽厚胸襟的人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既有利于事业,也能弥补自己学识上的不足。

唐太宗也是个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人。

据说,一天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祝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俄国学者、诗人罗蒙诺索夫徒步2000公里到莫斯科求学,因为不是贵族子弟而被拒之学校门外。后来他装成外城贵族的儿子混进斯拉夫希腊拉丁语学院学习。因为不懂拉丁文,老师让他坐在最后一排。班上的大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笑他:“二十来岁的大傻瓜来学拉丁文!”但罗蒙诺索夫对老师的冷淡、同学的讥笑佯作不知,只是专心听讲,虚心求教,学习拉丁文造句。后来,他以卓越的才能和优良的拉丁文水平被派往德国学习。终于由一个打鱼的青年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这些成功者的成就,与他们的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分不开的。

福楼拜和莫泊桑都是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而福楼拜又是莫泊桑创作道路上的引路人。在福楼拜的指点下,莫泊桑才得以向世人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莫泊桑早在20岁时,便拜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他经常带着自己的作品请老师指点。福楼拜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才气只是长期的耐性。你努力吧。”莫泊桑遵守这个劝告,不停地写作。7年中他把自己写的诗歌、剧本、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都拿给老师看,但福楼拜依然劝他不要发表。直到1880年,莫泊桑已经30岁了,他写出了小说《羊脂球》。福楼拜看后一反常态,欣喜若狂,他向莫泊桑祝贺:“你的文章已经成熟了,可以见见世面了。”福楼拜特意在著名作家左拉主持的作品朗诵会上安排莫泊桑参加,让他与最强的名家作一较量。果然,《羊脂球》朗诵后,人们纷纷向他祝贺,莫泊桑自此步入了法国名作家的行列。

古今中外,有这么多的名人学者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可见“不耻下问”的品质真的是不可缺少的。在职场中也不例外。

有些新员工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对于遇到的一些难题乐于去自己琢磨、自己研究,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但是有些人研究完了之后缺乏一个验证的过程。也就是说,当遇到困惑的时候,自己琢磨出了结果,但是并不知道对错,这个时候需要拿着自己的研究成果与领导和老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带着“自己的答案”问问题将会得到更多的收获。

有些问题,别人解释一下可能马上就清楚了,但是自己研究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很多时候这是得不偿失的。因此,新员工是应该主动探索的,也是应该鼓励新员工不耻下问的,多问一下为什么对于初入职场的新员工来说将是快速提升的有效手段。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活到老,学到老”。的确,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创造,只有在活中做,在做中学,才能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而对于领导者来说,还有一句话需要学习,那就是要“不耻下问”。

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间,读过800多种典籍。在研读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并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渔夫等人请教,终于鉴别考证了历代记载的1000多种药物,为它们重新做出了科学结论。

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在逝世两个星期前的一天里,得知外孙女婿来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外孙女婿讲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识。老伴劝他:“你连坐都支持不住,还问这些干什么?”竺老听了老伴的话儿,一边咳嗽一边说:“不成,我知道得太少。”好一个“我知道得太少”!

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竺可桢在气象学上辛勤耕耘,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长期观察研究,一生硕果累累。谁能想到,一个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竟还在84岁的高龄,在生命处于垂危之际,先后五次向晚辈求教“补课”,孜孜不倦。

当今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当今的职场是学习型的职场,我们每个人也必须是学习型的主体。学习分两种,一是书本学习,一是实践学习,两者应交替进行。在职场的学习中,不用害怕说“我不懂”。每家公司皆有各自的特点及运营体制,某些方面你不甚明了,实属正常之事,不丢人。作为新手,处在一个新环境中,不管你有多大的能耐和抱负,也要本着谦虚好学的态度。所以,作为一个职场新人,勤快点总没有错,最忌讳的是眼高手低又懒惰。不耻下问是优点,尤其适合刚毕业的大学生。你只有不停地学习,不停地问,你才能更好地、更快地进步,才能在事业上干出一番成绩。

另外,“多干活少说话”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切忌自作主张。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总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创新想法说出来,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而实际上,能人能在做大事上,而不在说大话上,工作业绩才是最好的竞争武器。一位外企部门主管这样评价部门两个新人:其中一个名校 毕业的新人透着一股聪明劲,夸夸其谈,开始比较引人注意,于是就有意给他锻炼一下。结果一段时间下来,发现此人不踏实,一碰到烦琐的事就往后躲,最大的毛病是懒,能写50个字绝不写51个,很快就被淘汰了。而另外一个非名校 毕业的新人,看起来不是非常聪明,但后来发现他很勤奋,遇见不会的问题就虚心地向前辈们请教,很快适应了环境,结果发展得最好。

如果凡事都一无所知,心里便容易产生唯恐落于人后的压迫感,这也是人们常见的心态。在绝不服输或“输人不输阵”的好胜心作祟下,一些一知半解的人们处处装腔作势不懂装懂,以此来保全自己的面子,就连单纯的事他们都要咬文嚼字地卖弄一番,看起来好像是很精于大道理,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说穿了只是由于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所产生的虚荣心在作祟,这样的人并非是直率。

在职场关系中最令人因厌恶敬而远之的,就是这种总是不懂装懂的人。承认自己也有不知道的事并不丢人,为了要自抬身价而不懂装懂,一旦被对方看穿,反而会令对方产生不信任感而不愿与你交往。“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不可能每件事都很精通。所以,在职场的人际交往中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耻下问,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那些比你先来的同事,相对来说会比你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有机会时我们不妨聆听他们的见解,从他们的成败得失里寻找可以借鉴的地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自己少走弯路,更会让他们感到我们对他们的尊重。尤其是那些资历比你长,但其他方面比你弱一些的同事,会有更多的感动;而那些能力强的同事,则会认为你善于进取,便会乐于关照并提携你。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反例:有些人能力强,可在单位里自视甚高,不买那些老同事的账,弄得老同事很反感。而这些老同事毕竟根基深厚,方方面面都会考虑他们的意见,结果关键时候你会因此受挫,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试想,那些登上人生顶峰的成功者们,不论是乘机出访还是站在舞台上发表演说,总是微微低着头向脚下的人群挥手。原因很简单——他们站在高处。而他们脚下的普通人,只能抬头仰视高处的成功者。因为他们站在低处,脚下什么也没有。

做人还是要谦虚点好,尤其是做职场人。尽管中国人都知道“取长补短”这个成语,但实施时却似乎更应注重“扬长避短”。其实,我们不必因不服气而牢骚满腹,不妨把中华民族“不耻下问”的虚心态度拿出来,学习别人之长处,来弥补自身之不足。不断取长补短,使自己具备多面技能,这其实也是毕生的修炼任务。在社会与职场上,能够发现别人长处并学习者,也能较快提高水平,获得上司和同事的青睐,并尽快融入主流社会。

3.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一个人都会在自己的天空下振翅高飞,创造价值。但是价值有大有小,创造大的价值是我们的一种追求,但是不是一定就要谋高位,居人上呢?不是。因为不是所有的位置都适合自己,也不是所有的位置都适合任何人,需要自己找到这个合适的位置,从而创造最大的价值。

社会的发展需要依赖人才,社会的进步需要尊重人才。在如今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竞争”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企业的竞争归根究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差距主要是人才的差距,企业的成功主要是用人的成功。能否发现人才,并将其放置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它的价值与才能,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人才应该是能够对他人、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他的才能应该在合适的位置上。如果位置不当,即使他再优秀、再博学,也只能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不仅不能创造价值,更有甚者往往会变成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比如,有的人是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在这方面有高于别人的技能,但是一旦他不能够拥有赢得的位置,他就不可能把自己的才能运用得当。用他的高于常人的知识与技能来攻击他人或是用来犯罪,岂不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孙惠平是天津第一纺织机械厂的下岗女工,6年前因肠穿孔和胆病做了两次大手术。面对企业的困难,看着那堆报销不了的医药单子,她坐卧不安。她尝试过好几个工作,但都因身体不适或环境局限而失败。后来,她到一个公办幼儿园打工,照看一个弱智班,但毕竟是打工族,受制约较多,最后她还是离开了那里。但仍有3个家长把孩子送到她家中。此举使她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树立了信心。于是,她决定在家里开办弱智幼儿学前班。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放心归去。6年来,她教育培养了近百名弱智儿童。他们中的大多数的智商都从刚入班的20左右提高到了70左右,有90%的弱智儿童被各区的启智学校录龋

一个大病初愈的病人、一个弱女子,都能够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并创造价值,我们为什么不行呢?

驰名全球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提拔山下俊彦为总经理,这是个慧眼识人才的生动故事。山下俊彦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雇员,他被擢升为松下分公司部长时只有39岁,后来又历任要职并当上了公司的董事。他的经营管理成绩显著,具有出众才能,而且对公司内部因循守旧的弊端看得很准,又锐意改革。松下幸之助发现了他的才干,认为他是松下家族中根本找不到的人才,也是松下公司难得的“将才”,便力排众议,破格启用山下俊彦。1977年,山下俊彦年富力强时,就从一个名列第25位的董事,直接升为总经理。

如今,松下公司的威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怎敢说这其中没有山下俊彦创造的价值?

目前,刚刚进入企业的青年们经常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作为新进员工,总是觉得自己被忽视,实习期没有事情可做,白白浪费时间;作为企业,觉得新进员工完全不懂公司工作流程,无法把重要事务交托给他们。面对这样的情况,新进员工究竟该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呢?下面的一点点建议,相信可以给新进员工们一点启示。

(1)找准位置。

职场上,每个人都因自己的专业、经验和能力情愿或者不情愿地接受着组织给自己的定位。找准职场位置,首先要明确“我是谁”——了解自身价值。中国有句古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明了解自己有多么重要。职场之上,很多人往往把“知己”和“知彼”的顺序摆错。不“知己”凭什么去“知彼”?漠视“知己”问题的人,常常会将目光投射到身边的同事身上:他凭什么占据那个职位,她又凭什么得到升职。在内心深处对他人位置的质疑中,反而失去了看清楚自己位置的机会。你在市场上的真正价值取决于你的潜在价值和经验价值。在你的职业生涯的任何时候,你的价值都可以视为两种价值之和。即使在考虑接受一个和你现在职位相同的工作,你还是要记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并比较新工作和旧工作的发展潜力。经验价值和潜在价值迥然不同,但是两者却密切相关。你的价值是多少?虽然大多数经理人都不了解自己在市场上的价值,但是调查发现,杰出的经理人有一种天赋,知道哪些因素会影响其价值,并集中精力,采取措施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你在市场上的价值远非一成不变的。事实上,它在你的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在你的每一个职位上都会变化。所以,对于“我的价值是多少”这个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然而,一旦你认识到哪些因素影响你的价值,你就知道如何增加自身价值。

目前的“我”,可能是一个“没有技能、没有经验、没有资源”的“三无”的大学毕业生,但是掌握着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追求进取的热情;目前的“我”,也可能是一个按部就班、缺乏创意的执行者,但是却拥有遵从指令、有效落实的执行力;目前的“我”,还可能属于智商很高、情商不够的那一类,但是我的智商足以让我通过修炼去提高自己的情商。在我们能够主动思考这些不同的“我”的时候,就有可能找到自己,找到了职场上“我是谁”的答案。有了这样的答案,“我”就不再是以前的我,“我”也就具备了认清自己位置的前提。接下来,就是要“知彼”!只有找准位置,才能帮助我们正确、充分地发挥才能,进而创造价值。

另外还要说的是,公司不是学校,没有人会主动把知识塞给你,但在公司里确实可以比学校学习到更多,关键在于新进员工自己愿不愿意去学。工作是一定会有的,或大或小而已,退一步,就算实在没有事情做,那么可以看,看别人怎么做,多观察也会有许多收获。机会是要自己去寻找的,不要把别人不给你事情当做借口,要知道实习期你已经步入社会,一切只能靠自己。

(2)价值至上。

新进员工一是没有工作经验,二是人脉关系也少,要获得公司的认可,除了认真、主动之外没有其他的方法。公司不给工作,那要学会自己去找事做,如果把送快递、寄邮件这样的小事都认真对待,完成得很好的话,势必会给公司留下良好的印象。基本上,公司并不指望新进员工创造价值,更多的时候,对新进员工是处于一种观察的状态,观察他们的态度、潜力和发展性。你的价值,也就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体现出来。

智联招聘高级猎头顾问徐荷香女士已经在这行做了近10年,她接触过的高级经理人不在少数:“高级经理人从来不会把薪酬放在第一位,这是我做猎头工作这几年来最深的感受。”

徐女士说,在职业经理人“跳槽”的过程中,有一条法则是大家都公认的,那就是“要做事,先做人”。“不管你是在什么样的企业做,也不管行情和环境怎么样,始终都是‘以不变应万变’,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就目前市场上年薪的增长来说,管理制度严格的公司都不会随便给谁加多少薪,除非那些业绩特别优秀的。高级经理人要想提高自己的身价,只能是做出业绩来,让业绩说话。”

很多新进员工都不喜欢提问,好像这样很没面子似的。可你既不知道公司的工作流程,也不知道具体操作方法,甚至连公司里你要找的人坐在哪里都不知道,不问怎么行?现在的新进员工能够主动地把自己不懂不知道的问题提出来,他们深知这和面子什么没有关系,这样子做是对的。没有人是一开始都懂的,只能在边学边问的过程中成熟起来。相反,如果什么都闷在心里,那就没有人会知道你究竟在想什么,你自己也不会进步。

还有,在进入公司的时候,新进员工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那就是让自己从零开始。因为在学校里学习的都是理论,而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书本是不会回答你的,需要你自己去解答。这就要求新进员工要有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填补自己操作能力的空缺。同时,因为没有经验,所以一定会有挫折和失败,这种时候不能消极,要学会总结和自我调试,积极主动地面对工作,这是最重要的。

(3)提高自身的“含金量”。

有了好平台,找到了好老板,还是不够的。对于职场人,还得学会为自己“镀金”。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纷纷缩减了招聘岗位,使得就业市场上的招聘岗位不断下滑;另一方面,应届毕业生等待就业,而留学在外的学生也为避开国外就业压力,纷纷归国,加入到了国内的“求职大军”中,使得国内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严重。显然,这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不仅让许多企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同时也打乱了职场人的步调。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白热化的职场竞争环境,有关专家表示,在职人员应智慧地进行充电,增加职场的竞争砝码。

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当前职业规划往往存在以下三个误区:一是迷信测评。其实,测评就像一个人生病后到医院做体检,本身不是治病之方,只是提供诊断参考。二是经验误区。不要认为自己现在做什么,以前做过什么,以后就一定要做什么。事情都是发展变化的,个人随着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相应变化。三是薪金误区。嫌工资低,即使是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的工作也不愿意去。其实,职场中人当务之急是打造职务的竞争力,走出学历崇拜。低职位人员靠技术,中层人员靠人脉,高层人员靠口碑,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创造巨大的价值。

4.就算你行也要打着“我不行”的旗号

示弱,是一种经营人生的策略,需要一定的智慧和技巧。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生策略往往让许多人所忽视。很多人都喜欢逞强而不甘示弱。但冷静下来,我们不难发现,在强手如林的社会竞争中,我们常因为忽略了示弱,无形中拉长了抵达成功彼岸的直线距离。

向人示威是人人都会的,向人示弱却是少数人才会的,因为这需要智慧和勇气。

央视新闻女主播徐俐对她的婆婆的示弱之道非常赞赏。徐俐字字珠玑与刚毅练达的冷峻风格,使她成为国际频道的“当家花旦”之一。她是男人公认的大女人,总让人有种居高临下的威严感。徐俐谈起她幸福的第二次婚姻,她将幸福的秘诀归功于婆婆:“以前,我只知道自己是个女人,却不会做女人。在婆婆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做女人的学问。”徐俐说,初进张家,她就发觉张家的最高权威并不是老爷子,而是老太太。

徐俐曾经傻傻地问婆婆为什么要装不会做饭,婆婆笑眯眯地说:“你公公最得意的就是他的厨艺,说老实话,他做菜不如我,可如果他连这个优势都没了,心里肯定不好受。虽说夫妻俩不分彼此,但还是很在乎自己在这个家的价值体现。所以,很多我能做的事情,我都说做不好,让他来做。他嘴里抱怨我老使唤他,但脸上总是露出欢喜。做女人,一定不能太要强……”之后徐俐仔细观察婆婆,果真如此。很多次公公婆婆一起干活的时候,婆婆帮忙打下手,公公会和着节拍来上一段京戏,那种满足和高兴显然发自内心。

其实,在家庭里的示弱,就是对家人所欠缺的最好体恤。装傻、示弱,其实并不损失什么,却可赢来家庭的和谐,婚姻的甜蜜,还可以给予家人更多的自信和安全感,何乐而不为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毫不示弱”来形容一个勇敢的人,但时时处处不示弱的人能得一时之利有时却难成为最终的成功者。但是凡事忍让,不逞能,不占先,心境平和,做事持之以恒的人即使遇到打击,也不会万念俱灰,反倒处之泰然。这种人跑得不快,但能坚持到终点,以为他们懂得以柔克刚。

职场中,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对话:

“我做事积极主动,事事当先,却无法得到上司的认同与重视……”

“我刚刚升职不久,可感觉在这个职位上好累,有些力不从心……”

“身处办公室流言中心,感到好疲 惫。想到过辞职,可没勇气,我要如何摆脱?”

在职场上行走,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或主角,或配角,却似乎总是处于困扰中。当你处于弱者的境地时,没有比向对方亮出自己的软肋、告诉自己的不足更能显示自己的诚意。或许是因为工作的需要,或许是因为职业的习惯,或许是因为时代的特点,有时候,我们必须要表现得强势一些,从困扰中突围。这时的职场人通常都是人们眼中的“超人”或是“女强人”,似乎到哪里都是一副坚强的面孔,似乎什么事情都能独立地担当。然而,过犹不及,一味地逞强、处处锋芒毕露,未必就是合适的。若处理不当反而会适得其反,使自己陷入不必要的拉据战,工作也会遭遇更大的阻力。因此,有时适当示弱,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少人进入新的职场后,自恃有较高的学历而且有才华,急于显示自己,希望尽快做出业绩。这愿望并没过错,可如果操之过急,就难免有副作用了。一是你的知识才能在新环境的具体操作中需要有个调整适应的过程,急于付诸行动常会失误;二是由于你过于急迫,常会在没有弄清具体情况时,忽视了上司或同事的意见,从而开罪他人,陷入被动的局面。而在旁人看来,你过于争强好胜,无视他人,在以后工作中就不大愿意予以良好的合作,假如你想弥补这些失误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最好的办法是脚踏实地努力地去做。在把自己的知识才能运用到业务中的同时,承认自己在新环境里对某些方面的“无知”,多向上司和同事请教,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学习,同时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知识才能。这并不会让人觉得你无知无能,反而给人更多的信任感,更乐于接纳你,予以更好的合作。

若想在职场中出人头地,不外乎有两种途径:逞强或示弱。三国演义中把这两种策略诠释得淋漓尽致的代表人物是刘备。

真正的强者不会处处锋芒毕露,而是懂得适时“示弱”。实际上,恰当而得体地示弱,再加上针对同事的某些优点真诚地给予一些赞美之词,不仅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工作关系,而且有利于拉近同事之间的关系,增加个人魅力,增强团队力量,自己也会在工作中更加轻松,更加健康。既平和别人的嫉妒心理,又为自己赢得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好人缘、好环境,何乐而不为?

老板在员工心目中,本身就是强势的代名词,如果再过分强势,恐怕就会令他们无所适从了。示弱本身就是一种管理风格,在恰当的时机,选择示弱的方式会让老板更容易地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管理者的威信不是靠强势建立的,而是靠对员工发自内心的关怀和责任。首先,必须时时让他们看到希望和愿景;其次,再小的承诺也要给他们兑现;最后,对员工的投诉和建议要认真对待,在他们有需要时要及时伸出援手。这样,管理者的威望自然就建立起来了。在企业中除了最高决策层,大家都是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有时候竞争的一面表现得强烈些,有时候合作的需求更强些,充分调动和发挥整个团队的力量,才能取得更好的业绩。示弱是种调味料,是管理者工作中的必需品,它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融洽,更加富有人情味。

无论做老板还是做普通员工,只是职业分工和使命不同而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谁都不是完人,都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完成不了的事情,老板或者高管,并非就一定比别人强。老板的平易近人是一种最好的示弱方式,是策略性地示弱,它能有效地拉近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距离。

一句“我不行”可以迷惑竞争者、减少前进阻力,可以尽可能多地争取支持与利益,放低姿态、从而赢得更多的尊重。

刘备在颠沛流离的时候,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都曾经提供帮助,让他是以养精蓄锐;俆庶、司马徽等名士为他推荐人才,使他得到辅佐自己成名的诸葛亮,特别是在他耍手腕得到荆州后,在鲁肃的不停追讨之下,他处处示弱,说自己“大半辈子流离失所很悲惨,先暂借荆州容身,待得到了别的城池之后一定归还。”等等。心软的鲁肃因此几次追讨,也终不肯苦苦相逼。于是,刘备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得以慢慢地成就霸业。如果他当时拉不下这个面子,鲁肃几次负命而来,未必就讨不回荆州。

职场中踩着别人的脑袋往上爬的人不在少数,这么说不是悲观消极,而是现实。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踩别人,但也不能让别人踩。放低自己的姿态,做一个“胸无大志”的小职员,这样,你才会从烦冗的人际关系的争斗中脱身,专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过,姿态低并不等于妄自菲薄和没有原则。虽然“示弱”绝对是行走职场的法宝之一,但过度地示弱会把人推向“依赖症”的深渊,更可怕的是,这个过程往往不知不觉,甚至貌似“美好”。万事都是要有分寸的,火候很重要,必须学会如何把握好它。

5.怎样才能给领导和同事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作为职场中的一员,“少说话、多干事”是最聪明的做法。在我们的工作环境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大家的尊重,无疑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而且有一个愉快的工作氛围,可以使我们忘记工作的单调和疲倦,也使我们对生活能有一个美好的心态。遗憾的是,我们常常听到不少人对怎样处理好办公室里的人际关系感到棘手,抱怨甚多。其实,只要我们为人正直,用心并努力,做个受人喜爱的同事并不是很难的事。

谁都希望自己能给上司和同事留下一个好印象,这无可厚非,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1)细心做事,诚实做人。

复印机没纸了,悄悄地给加上;饮水机没水了,主动给送水公司打个电话……多做点这类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并非“大材小用”,它们往往最能给人留下好印象。多向前辈问问题,一定要敞开心扉。孔子说:不耻下问!人人皆为我师,不管对上对下都要抱持谦虚学习的态度。此外,不要过度计较主管的脾气,要能挨得起主管的责骂,能屈能伸才能得到上司的青睐,甚至会得到传授的经营真功夫。不会的问题就是不会,不必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因为这并没有什么可丢人的。因为不懂装懂而出了错才是最大的错误。

(2)和同事搞好关系。

即使是关系很好的同事,也要注意职场的礼仪。如果不小心说错话、做错事,一定要努力让事情变得明朗,这样工作也会变得透明。善于交流和沟通的新人,更容易融入集体。主动友善地接近身边同事,在该发言的时候发言,在该表示关心的时候真诚地关心他人。如果看到这样态度积极的新人,周围其他同事也会很乐意去接受这种善意的亲近,并作出相应的反溃这样双方都能更快地彼此熟悉和了解,不仅有利于新人成长,也有利于工作开展。同时,团队精神也是通过一次次磨合、理解、迁就锻炼出来的。作为新人,有合作的意识将更受企业欢迎。

(3)忠诚而敬业。

如果你希望得到信任,那么就应该先做一个负责的人。一个成熟的职业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作支撑,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责。“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一份工作刚做几天就觉得“没兴趣”,或是嫌待遇不好,然后“跳槽”,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一个员工若能在一家公司待上三年以上,对公司整体运作较熟悉,就越有机会成为主管的好帮手。因此年轻人不要轻易转职,换工作前先要换心情,想想下一份工作是否会比现在好?另外,敬业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尽忠职守,做好本分的工作,即使工作再辛劳,也要抱持无怨无悔的态度。因为每一件工作都在训练自己的功力,累积自己的专长。对上司交办的事情,要立即抓到重点并付诸行动,实时完成任务。

进入一个新环境,不要急于加入某个团体,但一定要把工作做好。通常而言,我们和新环境会有一个磨合过程。这个过程会比较痛苦,需要和环境中的人、事,看得见看不见的条条框框熟悉并且适应。如果你是“跳槽”,你无可避免地要与前公司对比。在这样的过程中,似乎如果能够进入某个团体,会更有安全感一些。

但是,小心,所有身边的人在这个阶段都在观察你,包括你的上司、上司的上司、本部门以及其部门的同事、你的下属,甚至还有些对你的职位虎视眈眈的人。在新环境中,你搞不清楚阵营,看不清楚关系,如果急于加入某个团体,说不定你会发现莫名其妙地遭遇很多阻碍。

很多新人会对办公室的琐事不屑一顾,认为堂堂一个名校 本科生,应该干大事。但一些小事常常能反映出员工的责任心,体现出职业素质。对于一些别人都推脱的事,新人如果能主动要求接过来做,就会比较容易融入同事圈,得到领导或者同事的赏识。其实,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向上司或同事展示自己学识或能力的机会;只有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取得上司和同事们的好感与信任。

(4)大智若愚。

了解上司的个性、脾气、好恶,做事就能拿捏出分寸进退;懂得察言观色,要时不时地“难得糊涂”、“大智若愚”一把。尤其应该研究一套与上司最好的沟通模式或方法,巧妙地处理职场人际关系。聪明才智在该表现时才用,不要过度炫耀,最好让上司永远低估你的真正实力,让自己的每一项工作绩效都出现“意外的惊喜”。

小张原来是某公司里的文员。后来,由于总经理秘书离职,公司要从内部选一个人填补这个职位。小张和几位女同事都是候选人,公司领导考虑后,让小张接替了总经理秘书的工作。由于小张长得漂亮,处事比较灵活,几个落选者就经常在背后风言风语地说她是个“花瓶”,没有真本事,喜欢在领导面前拍马屁。这种传言愈演愈烈,与小张关系较好的小夏把这些话告诉了她。小张对此气恼到了极点,冲到办公室向几个人问罪。然而,事情不但没有平息,反而又有新传言说她飞扬跋扈,仗势欺人。传言多了,经理也表示出对她的不满,并且找她沟通。小张对此觉得十分委屈,自己什么都没做,却被人说闲话。

小张虽是总经理的左膀右臂,但是身居**职位,机会与风险并存,更应处处谨慎,踏实做事,适时示弱。因为一切都在高层眼皮底下,没有必要处处表现,引起是非。如果遇到办公室流言,更没必要不顾形象出手反击,不妨试试冷处理,无论别人怎么说,相信清者自清。

(5)低调做事,“一山更有一山高”。

每个人刚刚进入一个公司后,都有很多的冲劲和憧憬,但是你有憧憬是你的事,你要往上爬也是你的事,不需要让别人知道。有这样一位刚入职场的新人,几乎一到公司就把他伟大的职场规划做成美丽的文件发给他的直接上司,不仅如此,还不断地靠近上司的上司来表现自己。不用说,这样的人,只有两种“假设”:假设他有能力,会被众人打击;假设他没有能力,会被众人耻笑。

林小姐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和创意工作。名牌大学广告专业高才生的光环与多年从业经验令她对自己的广告创意充满自信,她压根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更不能容忍别人对她的创意“说三道四”。一次,在某知名品牌手机的广告方案讨论会上,广告主对她的方案提出了质疑。林小姐对此十分恼火,说对方就知道卖东西,根本不懂创意,一点艺术修养也没有。这招致了对方的反感,取消了与她们公司的合作。年初,公司要选送广告作品拿去参赛,林小姐的作品也是候选之列,但最终一位新人的作品被敲定。林小姐找到创意总监兴师问罪,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林小姐的作品创意不错,几次不愉快的经历,是因为她表现得太过锋芒了,过分强势反而会危及自己的前程,不如择机示弱,做个顺水人情,把机会主动让出去,也落得一个提携后辈新人的名声。而且这样也给上司一个回旋余地。

想要在老板面前出色地“露一手”——这并没有错,但是,你要小心一点:过犹不及。努力表现不能过火。当这种表现过度时,“积极”就会有产生反效果,最可怕的是,它会为你日后的人际关系埋下严重“隐患”。

(6)不要和上司“叫板”。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自负的,上司更是如此。他要是没有一定的本钱,没有一定的资历和能力,怎么会有今天如此的成绩?既然能做上司,肯定很有自信,换句话说就是有点自负。为人下属,你不能打破他的自信,反而应该助长他的自信,心甘情愿地做他的绿叶。但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有时难免会发生冲突。领导与下属发生矛盾冲突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有领导者自身的素质,有思想和工作方法的不当,有交换、协调、沟通的不及时,有在利益处理上的不公正,等等。由于上述原因,上下级之间发生某些矛盾是正常的,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无论如何,跟上司争辩都是最坏最偏激的做法。要知道,绝对服从是士兵的天职,也是现代职场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和上司辩论是最要不得的,螳臂挡车那是自不量力。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千万不能当着别人的面就和上司争辩。

6.职场中,我们要注重团队的力量

1994年,组织行为学权威、美国圣迭戈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斯蒂芬·罗宾斯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在随后的十年里,关于“团队合作”的理念风靡全球。

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会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

任何组织,无论大小都需要团队合作。虽然合作的形成与管理者的管理有关,但高效的团队合作一定是组织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因为,组织内上级与下级、员工与员工的合作不是简单的人力相加,而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动态管理过程。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是1,那么,10个人合作的结果可能大于10,也可能小于1。因为,人不是静止的事物,更像是方向各异的能量,相互推动事半功倍,若相互抵触则一事无成。

在我们每天的工作中,需要的就是大家积极努力的配合和彼此间的责任感。单飞的鸟好像拥有了全部的天空,实际上没有一块天空是你的。在一个单位里,总是有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构成了这个群体,也让我们看到在群体里工作和生活,要如何把握自己。我们一定不要给自己形成孤立局面,那样的话,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没有人愿意伸出手,对你说:把手给我!企业是大家的,事情是团队的。即使得到赞赏与肯定也要低下头去,否则你将无法在同事们眼中生存下去。要知道,你的成功离不开领导的提携、同事的帮助。对同事,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困难要像夏天一样有**解决。这样,你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有人自认为很了不起,自己一个人就可以有很多创举,单枪匹马就可以闯天下,而不注意与社会、与他人的合作关系,势必会闹得“人仰马翻”。真正有头脑的人会懂得,要成功一件事,就必须考虑多方面因素,借鉴各种势力、与各种各样的人合作、与各种各样的环境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复旦大学辩论队在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夺得冠军,也是对“团队力量”的含金量的有力证明。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在比赛后的总结中说道,那次的辩论赛,是一场智慧的竞争,是一场凝聚力的比赛。最后的夺冠,充分地体现了复旦师生争创一流、勇于竞争、敢于夺冠的精神面貌,向世界展示了复旦人的形象。他还特别强调了发挥集体智慧、团结合作和协力实干对于那次比赛的重要意义。

杨福家校长表示,那些为参赛的获胜做出默默贡献的人们称得上是“无名英雄”。他认为,尽管获胜的辩论队得到了很高的荣誉,但是这些甘为人梯的人们应当同样受到尊敬!是呀,从赛前几个月就开始准备的辩论赛组织工作,得到复旦全校师生员工的极大关注,得到来自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学校组织了30多位专家、教授对辩论队员进行专门辅导;学校各部门、各单位都为辩论赛“开绿灯”……所有这一切,都为参赛的获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成功与美德是衡量一个人人生事业的两个尺度,同时具备这两者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者,才是真正的赢家!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科学家的成败、辩论赛的成败都是“团队力量”的结晶。职场上,“团队力量”的定律依旧存在。企业的成败,强调的是团队的力量,完成一项重要工作或任务时,切忌争功揽利,应将功劳与荣耀分享给团队的工作伙伴。

7.学会看老板的“脸色”

兵家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职场中也一样,身为下属的你对你的老板了解吗?了解他比了解你的工作更加重要。他的能力怎么样?他有什么样的优点和缺点?他喜欢什么样的下属?他的工作经历是怎样的?他的工作作风如何?他是用才如神、体恤民情的典范老板,还是争功诿过、欺诈百姓的恶毒老板?他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身处职场中的你应该了解的。

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许多人都觉得他非常固执,任何新鲜的意见都被毫无例外地拒之门外。威尔逊有才能、自负,所以对别人的意见往往瞧不起,要么不采纳,要么根本不予理睬。但是,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就是他的助理豪斯。为什么威尔逊会对豪斯如此特殊呢?

豪斯自己说,有一次,他被单独召见,他明知总统不容易接受别人的建议,但还是尽自己所能,清楚明了地陈述了一种政治方案。因为他苦心研究过,自认为相当切实可行,所以说得理直气壮。然而同样的,总统没有表示任何接纳的意见,只是说:“在我愿意听废话的时候,我会再次请你光临。”但是数天之后,在一次宴会上,豪斯很吃惊地听到威尔逊正在把他数天前的建议作为总统自己的见解公开发表。这件事,使豪斯恍然大悟,懂得了向总统贡献意见的最好方法:避免他人在场,悄悄把意见“移植”到总统的心中。开始,使总统不知不觉地感兴趣,然后使这计划可以作为总统自己的“天才构思”而公之于众。最后,使总统坚定不移地相信是总统本人想出了这个好主意。这样,他的计划就能顺利地被总统采纳。豪斯能取得这样的成功,也是因为他了解了总统的心理。

要学会应付各种性情的老板,确保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同时能够赢得他对自己的好印象,这就需要学会一些技巧。首先,你要观察你的上司,看他有什么样的心理。

有些经理整天怀疑自己的员工偷懒不干活,时常窥视员工的一举一动。对付这类经理最好的办法是经常向他汇报,多和他交流,明确告诉他你干了些什么、结果如何,让他因此放心。

有些老板精力过剩,热衷事业,但对员工很苛刻。碰到这种工作狂,最佳对策是甘拜下风,不断向他请教,使他感到你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努力工作,这样反而可以得到他的赏识。

有的经理自己的能力不好,老是担心下属会超过他,抢了他的位置。这时你就要收敛起自己的锋芒,做到谦虚和谨慎,这样自然会博得上司的信任和赏识,以消除上司的戒心。 比如在业务会上,对自己的远见卓识有意打点埋伏,留下空间给上司做总结。当然,在平时要经常向上司请示汇报,不要擅自做主,特别是一些决策性的工作,要等上司表态。另外不要老把眼光盯在上司不足的方面,应该去尝试寻找上司的闪光点,因为职场比拼的是综合素质,而不是专能。

有的老板非常严谨,当他总是批评你、提醒你的过失时,其实也是对你的留意和关心。这时你要听得进去,在人才济济的大单位,能被上司留意到很不容易,如果你不能用斐然的成绩吸引上司的青睐,那就应尽量减少失误。先要培养自己的耐心,面对上司的批评,你应该放宽心态,并积极地去解决问题,争取好印象。

当你的上司是一个非常冷静的人时,他不会大笑大闹,而是始终保持常态。你和他打交道就应该尽量保持和他相同的风格。对于你的一切工作计划,不要自作主张,等到计划决定后,你只管执行就行了。在执行的过程中,应该有详细的记载,不能有疏忽。事情成功后向他报告,也避免使用夸张的语气,尽量使用平静的口气,以与他的风格保持一致。

当你的老板是一个权威型的人物时,这时你就要拿出最慎重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良好的专业知识,在短时间内精心做好准备。在整个谈判的过程中,你要展示你的才华和智慧,使出浑身解数,为老总赢得主动、赢得利益、赢得称赞。工作结束后,如果上司问你:“你在工作上还有什么理想?”你千万别直接说:“我想升职。”但可以不失时机地给上司一个暗示:“如果有更多的挑战,我会有更多的创造。”这样等待你的肯定是另有重用。

当你的老板是一个非常豪爽大方的人时,那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这时你不用想什么特别的方法来讨好他,只要你能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过人的成绩,就绝对不用担心你没有发展机会。他自己长于才气,所以喜欢有才气的下属。唯有英雄能识英雄,你要是英雄,不怕他不赏识你,你要是英雄,也不用怕他不提拔你。

知道了上司的心理对于你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处。了解他,就能“管理”他,你能用一些手段赢得上司的青睐,让上司对你信任有加,言听计从。当你有好的建议向上司贡献的时候,不会遇到被上司断然拒绝的苦恼。你就能够让上司作出更有利于你的决策,也会增加上司对你的好感,这对你的职业生涯是非常好的。

8.慎重“跳槽”有“心计”

目前直奔30岁的在求学路上可谓是步步高升。先是念了电子专业的专科,专科毕业后又读了电子成教本科,同时还自考了工商管理的本科。可以说在学业上,的付出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可是与她一帆风顺的求学之路相反,她的职业却总在低水平徘徊。大专毕业后,先到一个日资电子工程公司做了一年的绘图员。这种独坐小隔间,埋头苦干,十天半月不跟人打交道的工作让苦不堪言。再加上公司本身规模不大,前景也不是很好,于是一年后,她就“跳槽”到了另一家规模稍大的日资电子企业。由于专业背景和之前的工作经历,刚进去的时候只能重操旧业。但是对这类技术员的前景并不看好,因为虽然他们顶着工程师的头衔,但实际上工作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因此也很难做出什么成绩。她的很多前辈在一个职位上一待好几年,除了薪水有所长进之外,其他的几乎一成不变。要有出头之日,非要跳出这个小圈圈不可。于是等待着转岗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多久,总经理办公室就有一个行政助理的位置空缺,得知此事的马上申请换岗,经过一番考核,如愿以偿。原以为这次换岗会换来一个广阔的天地,谁知道总经理助理听起来好听,可实际上像个杂务处理员,技术含量更加低,也学不到什么有意义的东西。长期这样做下去,只会导致竞争力的衰竭。危机感重重的在失望之余,想到了用“跳槽”来寻找发展空间。

每个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会经历若干次的职业转换:从这家公司转到那家公司,从这个行业转到那个行业,或者哪个企业也不去,选择自己创业。“跳槽”也好,创业也罢,转行也罢,我们都免不了问自己:“我现在该找一份怎样的工作?”或者:“我能做一番怎样的事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跳槽”呢?心理学家给了我们答案。

(1)“跳槽”并不是目的,而是我们接近个人职业目标的方法之一。

当你“跳槽”的时候,首先必须了解,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应该怎么去追求自己想得到的目标?这一次“跳槽”是不是一块很好的跳板,跳向你幸福的未来?没有明确目的就跳来跳去,并在同一平面上的重复变动,不能从深度上提升职场含金量,从而导致你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停滞不前。

(2)入行没打好基本功,小问题常常造成致命伤,这是职场中“蝴蝶效应”的根源。

面对**,与其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跳槽”,还不如认定一个职业,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基本功不扎实,跨行太多,很难成为真正的专业人士。

(3)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

“跳槽”者在“跳槽”之前应充分了解新公司的环境和文化。一般而言,大型企业选文化,中型企业选行业,小型企业选老板。如果不事先做好“功课”,甚至只是因为节后是“跳槽”的黄金时节就盲目地抬脚走人,只会提高“跳槽”的成本。

(4)在职业生涯中,也不是人人都得死守一处,从一而终。

但是要明白:小时候向爸妈撒娇,可以换来一两颗糖;现在向爱侣撒娇,可以得到一二束玫瑰;但职场不是温情的老爹和深情的爱侣,不懂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一不顺心就扭头离去,那只会招来它的白眼。

(5)谨慎“跳槽”,防止职业能量“归零”。

就职业转换而言,最危险的一种情况,莫过于在一次次的“跳槽”和创业中,让自己在以往的职业生涯中好不容易积蓄起来、沉淀下来的职场能量一次次地“归零”。我们会发现,有多工作经历已有七八年的职场老人,却说不清自己到底在从事哪个职业——他们今天做这份工作、明天做那份工作,但前一份工作和后一份工作几乎毫无关联度,使得他们本该已经是某个领域的资深人士了,却可能还在为找工作而犯愁,或者是还停留在职业探索期,对未来一片茫然。

正是盲目的转换,使这些频繁“跳槽”的职场老人无法对他目前的职业经历提供任何的帮助,导致他在以往经历中积累下来的职场能量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化作了零,他又重新变成一个职场新手!表现出来的后果是,过去的职场能量不但无法给自己以信心暗示,更无法给别人以信赖感。

必须意识到,每当你将职场能量归一次零,就好比在自己的“职场大陆”上投下了一颗毁灭性的原子弹,你的生涯就将因此遭受一次重大的创伤。多次的职场归零,带来的最终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你的职业生涯将由于多次“地震”丧失能量,冲击力和抗击打力变得大大的弱化,再加上年龄、生活、环境等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干扰,你将会在自疑、抱怨、气馁的消极情绪中,越来越同别人拉开职场中的差距。

(6)重视工作经验积累,提升职业能级。

明智的“跳槽”者,他们会在“跳槽”的一开始,或者在面临“跳槽”的起始时刻,就将工作经验作为最重要的一条,纳入个人的整体职业规划表中,他们绝不容许自己的职业前后脱节,绝不容许自己的工作经验莫名其妙地释放、僵化、归零,他们总会用尽一切办法,把每一次“跳槽”,链接到他前一次到达的驿站轨道上,这样,“跳槽”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升级,而不是负气的赌博。

工作经验的持续积累会产生“职业能级”的变化。职业能级的提升并不代表“职级”的提升,也不直接代表薪资的提升,但它充分表明了你具备了更高职级更高薪水的基础,只要时机合适,这些都不是问题,你会更加受赏识,会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选择余地,你会得到更多。

四、不怕吃亏放远眼光的“心计”

※本章主要内容※

1.你能识别出乔装成困难的机会吗

2.吃亏是一种隐形投资

3.不要被眼前利益牵绊

4.多“主动吃亏”,少“被动吃亏”

5.吃不吃一堑都要长一智

6.吃点小亏也许能赚到大便宜

7.别当一毛不拔的“铁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