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罗致人才,讲求忠义血性(1 / 1)

清政府在咸丰朝深陷危机,其根源在于吏治腐败。咸丰帝数次下罪己诏,为不能“察吏安民”引咎自责。为振兴朝纲,他在登基之初一再下诏求言,鼓励保举人才,并罢黜颟顸昏聩的前朝重臣穆彰阿、耆英,后又频频撤换主持军事不力的钦差大臣。但咸丰帝缺乏从容整饬吏治的时间,更缺乏魄力和大局观,致使吏治日坏,局势危殆。

早在咸丰帝即位之初,曾国藩便上书奏陈用人之道,直言官场疲玩泄沓百弊丛生,国家有乏才之患。太平军兴起后,他认为天下有三大患,一曰人才,二曰财用,三曰兵力,将人才问题放在第一位,并就官场不讲廉耻、逆向淘汰现象喟叹道:

窃尝以为,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饕退缩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叹者也。[1]

随着局势日趋严峻,他的这种意识愈益强烈,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2],“粤捻内扰,英俄外伺,非得忍辱负重之器数十人,恐难挽回时局也”[3]。

基于这一认识,曾国藩在组建湘军时十分重视延纳人才,自称“梦寐以求之,焚香以祷之,盖无须臾或忘诸怀”;认为“大厦非一木所支,宏业以众智而成。苟其群贤毕集,肝胆共明,虽金石而可穿,夫何艰之不济?”。他利用自己的影响与人脉,动员门生故旧出来效力,并多方搜求人才。例如,听说新补宜章千总杨载福系可用之人,曾国藩便通过湖南巡抚骆秉章调其来衡州听差。督师赣皖期间,除留心在当地物色才俊外,还按照楚材晋用思路,从两湖地区吸纳人才。譬如,咸丰十年(1860年)坐镇皖南时,为整饬吏治,函请胡林翼选派一二循吏来皖担任州县官,“先换一县,树之风声”;表示“如公所最爱惜者,借才半年,仍可奉还”。及至官授两江总督,仍表示“敝处之陋,不陋在无排场,而陋在无人才”。经多方延揽,曾国藩身边形成一个以幕僚为主干的人才群体,涵盖军事、行政、筹饷、后勤、案牍、治学等多个层面,包括熟悉泰西之学的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可谓人才济济。

湘军之新,首先体现在选人用人上。针对败不相救、萎靡疲沓等营伍积习,曾国藩欲扫除陈迹,将湘军打造成一支新军。他一再表明心迹,欲改变三四十年来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但求宏才伟识,共济时艰。在曾国藩看来,时下官场习气最致命之处在于无血性;官员无血性,也就无操守、无担当,遑论忠义。曾国藩以“不要钱、不怕死”六字自矢。他抱病组建湘军,因操劳过甚,“肝气作痛,旧有肺疾一发则周身癣痒,抓至见血,几无完肤,顷又大发”。这体现了忠义和担当意识。出兵之初的靖港之战,以及后来的九江、湖口之战,曾国藩因湘军溃败,两度愤而投水自尽。在生死须臾之际,这不是作秀,确实体现了血性。江忠源以安徽巡抚身份率孤军守庐州,城破后投水自尽,同样体现了血性。

在官场浸**日久,很容易染上官气,保持血性客观上很难。曾国藩分析说,人才大抵有两种:一种官气较多,“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语言无此妨彼碍之弊;其失也,奄奄无气,凡遇一事,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另一种乡气较多,“好逞才能,好出新样,行事则知己不知人,语言则顾前不顾后;其失也,一事未成,物议先腾”。他表示:“两者之失,厥咎维均。人非大贤,亦断难出此两失之外。吾欲以‘劳苦忍辱’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气而姑用乡气之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者。”

因此,曾国藩选将(营官),不拘出身和资历,着重看对方是否有忠义血性,倾向于重用有书生气、有乡气之人,“大约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本此四者以衡人”。他强调,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汲汲于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于是,一批儒生得以投笔从戎,被破格任用。湘军从主帅到将领,以书生出身者居多。书生带兵,经沙场磨炼成为悍将,成为湘军的一大特色。湖北巡抚胡林翼也鄙弃官气,倡言“以做百姓之心做官,以治私事之心治官事”[4]。他告诫州县官:“凡事尽一分心力,必有一分功效。踏实作出,干实事、说实话,无忘来自田间,无忘读书本色,总可稍济于时也。”“凡事以踏实为主,我素不喜空言也。”[5]在官场混浊一片的情形下,曾、胡等人的见解与襟怀确乎超越同侪。胡林翼积劳成疾,最终在武昌咯血而死,时年50岁。

湘军募勇,也看重素质。曾国藩强调,须尽募新勇,不杂一兵,不滥收一弁;须择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吸取以往教训,曾国藩坚持新招之勇未经训练,断不可贸然参战。所谓“训”,主要是向兵勇进行思想灌输和动员,包括教习营规;所谓“练”,指操练作战技能。两者并举、以“训”为纲,是曾国藩建军的重要理念。

为避免官气在军中滋蔓,曾国藩注意反省。咸丰十年(1860年)夏赴黄石矶水师营次前,他与部将谈到接待细节,说前两次路过湖口时,彼此皆不免有官气,此次皆当力戒,要做到无迎接,无办席,无令营哨官弁纷纷请安,断不可照过去那样多费钱文,以挽风气;方今东南糜烂,时局多艰,吾辈当屏去虚文,力求实际。他告诫说:“楚军水陆之好处全在无官气而有血性,若官气增一分,则血性必减一分。”

湘军成军时仅17000人,自号“湘勇”,以团练名义参战,起初并不起眼,但能打硬仗,屡屡以少敌众,因独当一面声名鹊起而被称为“湘军”。湘军之所以具有远超八旗、绿营的战斗力,其重要因素之一,在于其人员构成、精神面貌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