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很早就与新加坡华侨社会有所联系。他早年在香港读书时,和两位来自新加坡的同学吴杰模、黄怡益(康衢)十分熟悉。后来他决心从事革命,特别注重发动和争取华侨、会党,掌握了一些新加坡会党首领的姓名和住址。兴中会时期,为了发动武装起义,孙中山还曾试图从新加坡会党中招募革命志士。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辗转来到伦敦,与当时因事羁留英国的新加坡著名华人知识分子、爱丁堡大学毕业的林文庆医生结识。而兴中会的另一领袖人物杨衢云流亡途中经过新加坡,也与当地会党有所接触。
不过,19世纪末在新加坡华侨社会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思想和活动。华侨身处异国,深受歧视凌辱,把自身的荣辱与祖国的独立富强联系起来,关心故国的命运。这种爱国爱乡之情在华侨聚居的新加坡表现得尤为强烈。中法战争期间,新加坡华侨曾慷慨捐款。一些有志之士还创办报刊,沟通华侨和祖国的联系。早在1881年,新加坡华侨就创办了华文《叻报》,多方介绍中国情况。1890年,又创办了《星报》。中日甲午战争时,这些报纸反对屈辱议和,力主坚持抗战。1895年5月,新加坡华侨富商邱菽园创办《天南新报》,响应康、梁等人的倡导,在华侨中大力宣传中国的变法维新,在海外首开华侨关心中国政治改革之风气。《天南新报》的宣传,在华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等人流亡海外,他们利用光绪的开明形象和华侨的忠君爱国观念,组织保皇会,得到华侨广泛而热烈的响应。1899年,新加坡的维新派领袖联络吉隆坡、仰光、巴达维亚、孟加锡等地华侨商界600余人签名上书清政府,要求光绪复政,并向美洲、檀香山和东南洋各地华侨发出倡议,呼吁联成一气,发奋自强,同心协力,兴学育才,以救国难。1900年2月,康有为抵达新加坡,受到英国殖民当局的严密保护,与邱菽园、林文庆等人交往密切。由邱菽园出资,支持保皇会筹备勤王运动。
义和团使北方政局陷入混乱,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准备趁机在华南发动起义,同时与维新派联合,实行长江大举,推翻清政府,或建立区域性独立政权。由于康有为的坚决反对,两派联合只能与梁启超、唐才常等人携手进行。随着时机的日益成熟,为了进一步密切合作关系,团结各方面力量,加强统一领导,计划起义成功后的各项事业,孙中山决定前往新加坡与康有为商议,“为我们共同路线上的联合行动作出安排”。[1]在代表孙中山到广州和刘学询洽谈后,宫崎寅藏与清藤幸七郎转赴新加坡,希望会见康有为。不料康有为疑心宫崎寅藏等人是清廷派来暗杀他的刺客,拒绝见面。僵持之中,英国殖民当局从不同途径获得消息,认为确有刺客,又截获了宫崎寅藏致康有为的一封措辞激烈的信,遂将宫崎寅藏等人逮捕下狱。[2]
7月9日,在越南与法国殖民当局接洽后,孙中山带领几位日本友人按原定计划抵达新加坡,得知宫崎寅藏等被捕,立即着手营救,在旧友林文庆、黄康衢、吴杰模以及日本领事馆的协助下[3],孙中山亲自出面向英国殖民总督瑞天咸为宫崎寅藏等人担保,而且坦言来新加坡会晤康有为的目的,是想“就当前中国的问题征询他的意见,并向他提出我的劝告”。尽管孙中山“志在驱逐满洲人”,而康有为“支持年青的皇帝”,孙中山还是希望与康磋商,“为我们在共同路线上的联合行动作出安排”。[4]在孙中山等人的大力奔走下,殖民当局终于同意释放宫崎寅藏和清藤幸七郎,同时决定将他们驱逐出境五年。瑞天咸还禁止孙中山在其领地上从事革命活动,试图说服后者放弃推翻清政府的行动计划。孙中山离境后不久,瑞天咸又下令五年内不许他入境。
此次新加坡之行虽然时间短暂,行动又受限制,孙中山仍积极与当地华侨接触,和在华侨社会中有一定影响的黄乃裳订交。黄自述经过云:
余心向往孙君已久,因造其寓晤谈数回,见其人谦冲镇静,学问渊博,满怀悲悯,流露于言动举止之外。且于基督教有深造之功,有坚卓之信。尝谓:‘华盛顿乃宗教家,起以十三州拒英,竟令美人脱英羁轭,先生亦同道中人,视华氏为何如?’余曰:‘吾尝译美国史,知华氏美之尧舜,而其事难易,更与尧舜悬殊。’孙曰:‘美史为先生手著乎?’曰:‘然。’因离座为揖,遂相与订交。临行之前夕,酒阑,肃然为余曰:‘凡人欲为社会国家谋幸福喜乐者,须自始至终贯彻,负悲哀痛苦之责,观路德马丁与华氏诸人,可为榜样。’余闻其言,怿然有感曰:‘先生之心志,毋亦基督救世之宗旨乎?’孙垂首曰:‘得罪得罪!’竟似为奖借逾分也者。而余受其言之刺激,觉向所存公德之心,略为提高。而对于所为公德事业,亦略有把握,而信仰于基督者,亦稍有所增益。[5]
黄乃裳是林文庆的岳父,又与邱菽园乡试同年,曾积极参与变法维新。与孙中山会面后,对孙中山的风度精神印象极深,纠正了过去对革命党的许多偏见和误解,开始阅读反清书刊,政治信仰逐渐转向支持革命,后来成为新加坡华侨中重要的革命人士。在其影响下,当地知识界与革命运动日渐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