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们的田野点(1 / 1)

在深入讨论私盐贸易的性质之后,我们必须回到本书的主题:从清代私盐贸易的经验事实出发,探讨市场形成的逻辑。在这方面,历史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为我们提供了重要资料,也给了我们重要启发。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我们的田野点。

我们的第一个田野点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百西乡村头村。村头村,现为潘氏单姓村,因潘氏在历史上产生过数位历史名人,留下了一批历史文献以及潘氏大宗祠等历史建筑,该村已被列入广东历史文化名村。据称,村头村在清代鼎盛时,村内有30多条纵横交错的街道,130多间镬耳屋分列花岗岩巷道两旁,近30多间祠、庙、厅堂分布于村中各处,商铺林立。[41]这些建筑,均为潘家所有。潘氏有《世德堂潘氏族谱》,记载了其家族的发展历史。[42]据该族谱以及潘氏族人的考证,其家族在清中叶以后有重要发展。据称,潘氏于宋代迁居广东。明洪武年间,潘氏其中一支迁居南海县黎村乡,即今西樵镇村头村所在之地。乾隆年间,潘氏家族产生了一位对家族兴衰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潘健行。潘氏后人潘文生考证称:“从思园公(即潘健行)有关信件及‘履道堂家规’可以看出,思园公回粤后约三十年间有从事了一些商业活动,主要涉及房铺、珠宝、盐业、经营银号‘丽珍号’,投资办硝矿,在珠江口打桩填石围沙造田、从小沙丘开始开发出番禺的横沥镇等。……思园公晚年为建祠祀祖、充实太公尝产及全村其他公共开支共捐出自己超过一半的财产,共24000两银子,另用剩余23500两银子购买了珠江口上的一些沙田及其开发权,为其子孙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后来,由于沙田围垦面积的不断扩大,村头村这个贫瘠小村从清末至日军侵华前的一百多年间都是南海县最富庶的乡村之一,潘履道堂思园公的子孙大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少人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其中所谓比较出名的有清代广东巡抚、奉天府丞兼学政潘斯濂,为民请命追修桑园围大堤的举人员外郎潘斯湖、举人户部郎中潘誉征,前民国政府中央社的社长潘志青,原名潘伯琰,北京大学教授潘伯镛,中山大学,即原岭南大学的教授潘保荫、潘保莳。”[43]

潘氏大宗祠

可见,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在潘健行努力经商和围垦沙田之后,潘氏家族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正是有了这样的经济基础,潘健行的孙子潘斯濂,依靠家族的力量,一步步地考中进士,在朝廷及山东、奉天、顺天等地为官,并形成了潘氏家族在当地的政治与经济地位。潘斯濂曾请其同僚——兵部尚书、闽浙总督兼署福州将军、香山县小榄人何璟给潘健行作了墓志铭。潘斯濂还可以直接致书著名淮军将领、时任两广总督的张树声讨论桑园围水灾问题。在这样的家族经济与政治背景下,其家人在家乡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其子潘誉征虽然只是一介举人,也可以直接致书两广总督张之洞,并被委以组织团练、组建沙田联防局之重任;南海县编修地方志,也请潘誉征来担任主纂,潘氏从而掌控了地方文化与地方历史的书写权力。潘氏几代精英书写的文献,成为本书讨论市场形成的重要材料,尤其是其中的《潘氏家乘》,内容十分精彩,留待下文介绍。

今日村头村

我们的第二个田野点,是位于湖南与广东交界地区的广东省连州市星子镇。当然,准确地说,它应该包括星子镇以及周围运盐道路上的一批小镇,主要有连州的星子、乐昌的坪石,湖南临武的汾市(牛头汾)等,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构成了清代行政交界地区的一个区域,一个广东食盐销往湖南的运输中转地。2001年冬,我曾经在这里转悠了一些时间。可惜,当时拍下来的照片,因为硬盘数据损毁而抢救后,只剩下图标大小的图片,效果大打折扣了,而且更糟糕的是,现在重回当地,已拍不到十六年前的景观了。

连州星子地处连州通往湖南桂阳的交通要道上,是清代湖南南部桂阳、临武、蓝山、嘉禾四州县官盐之集散地,汉唐以前,这里几乎是岭南通往中原的必经之地,明清时期,随着大庾岭路的兴起和灵渠通道地位的上升,星子的交通地位开始下降,但仍是广东通往湖南的重要通道之一。明清在此驻有巡检,乾隆二十六年(1761)后,连州州判改驻此地,余保纯在嘉庆年间就任连州知州,裁星子巡检司,但连州州判仍驻星子。三条溪流由北流来,在星子汇合形成星江,向南注入北江支流湟水。三江汇合处原有许多码头,2001年我去调查时,仍隐约可见其遗迹。由湟水北行,至此船靠码头,货物改由陆行。据光绪《连州志》记载,星子的主要货物,是自广州而来的食盐,清末这里仍有盐铺二十多间,据星子当地人介绍,民国时期,星江岸边有四大盐亭。当时,星子主要有一条南北向的直街,另有东、西两条平行的小街。街上的商业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湖南人、广府人、江西人分别在街道的不同地段经营。由南边靠河的盐亭处往北,也就是星子街的南段,是广府人做生意的地方,盐是他们经营的大宗商品。在2001年还存在的供销社一带,原来有他们的八邑会馆(广府八邑),再往北,便是江西人经营的中街。北街是湖南街,街上有整修一新的楚南会馆。墙上的会馆碑记为咸丰年间所立,它告诉我们,楚南会馆始建于咸丰年间。当地朋友认为,其建立与太平军阻断长江,湖南湖北大量借运邻近盐区食盐,大批粤盐由此运抵湖南,引起当地大规模的食盐贸易有关。由湖南街往北经过约一里[44]地的四方村,是晚清和民国的新铺,称新街。新街也是湖南人做生意的地方。清末民初,湖南人在这里从事食盐贸易,从广府人的盐亭运盐至盐铺,然后批发给湖南来的挑夫。四方村旁为彭村,村里彭姓人告诉我,他们是清代从三十里外的湖南临武崎石村迁来的,此信息似乎隐含着一些近距离的乡民迁移习惯。在星子上岸的船货,如食盐等,经挑夫往北经湖南临武县的土桥转运临武城关,然后转运桂阳州四属。土桥,介于广东连州山塘与临武南强、城关之间。今存古道,即星子入楚的南天门古道。土桥并非商埠,从星子到土桥有二十多华里[45],从土桥到城关亦只有二十来华里,脚力一天可达。据笔者2001年11月的田野调查,当地人称晚清至民国年间,土桥有两广墟,所谓两广,系是墟由土桥的大广与小广二村出钱修建而得名。土桥出生的临武城关完小退休教师陈礼恒告诉我,土桥人甚至临武城关人都会讲广东白话,而且一般比普通话讲得好,连州山塘人则会临武土话,互相沟通没有问题,至少民国以来就已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他自己曾在山塘与星子受到对方以临武土话接待。他说,清末民初以来,土桥人常与广东联姻,故与广东关系融洽,大家很少有矛盾,万一有矛盾时,常由乡村年长的有权威的老人出面解决,包括涉及与广东人的纠纷也一样,据说一般处理得很公平。本书的故事与逻辑,主要就在这些地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