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毅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帝制时代的东北亚国家关系是最为典型的“华夷秩序”体制。帝制中国的“华夷秩序”可谓“春秋国际公法”,牢牢笼盖朝鲜、琉球和日本,没有死角,东北亚诸国诚心向化、恭谨输贡、严守藩封,奉帝制中国为天朝上国。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明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十分复杂,十分诡谲。“华夷秩序”体系遭到严峻冲击和挑战。日本始终没有承认明代中国的宗主国地位,明日关系与明朝(朝鲜)关系、明琉关系不可同日而语,有本质的差异。特别是日本在16世纪中叶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后,国力渐强,侵朝鲜、战琉球,叫板明王朝独大的地位,与明王朝分庭抗礼。与此同时,日本俨然在构筑“华夷秩序”体系之外的“和夷秩序”体系。明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是“华夷秩序”与“和夷秩序”体系的碰撞冲突的二元格局。
第一,明代日本从未被纳入“华夷秩序”体系。
经洪武、永乐两朝40多年的努力,明朝与日本实现勘合贸易体系,却没被纳入“华夷秩序”体系。与朝鲜、琉球不同,日本国不奉明朝正朔;日本天皇从没接受明朝册封,不成经制接受册封的是幕府将军、关白或地方大名;日本与明朝建立关系,意在于“贡”,有“贡”即有“命”,贡船停靠在口岸或京城会日馆皆可设市交易贡船附带的大量商品,赚取利润,还可得到明王朝“厚往薄来”的可观赏赐。来华日本贡使多不守中国法度,抢劫商民、杀人越货、走私贩私极其常见,甚或杀死明朝市舶官员,掠走宁波卫指挥,夺船出港,气焰十分嚣张。
第二,明王朝东北亚最忠诚的两个藩属国均成为日本侵略鲸吞的目标。
万历二十年至万历二十六年(1592—1598)中朝与日本之间爆发东北亚局部战争,明朝称“万历东征”,朝鲜称“壬辰倭乱”或“壬辰、丁酉之役”,日本则称“文禄、庆长之役”。战争是日本悍然发动的,李朝八道国土尽失。明朝发兵援朝,苦战七载,因平秀吉(即丰臣季吉)暴亡,日本撤兵,算打个平手。
万历三十七年,日本以劲兵三千侵琉球,掳其国王,迁其宗器,大掠而去。
第三,日本构建“和夷秩序”体系。
明神宗万历之十八年(1610),本多正纯给明朝的书简中说:“朝鲜入贡,琉球称臣,安南、交趾、占城、暹罗、吕宋、西泽、柬埔寨等蛮夷之君长酋帅,各无不上书输宾。”这是否自夸其德呢?
《明史·日本传》亦有记载:平秀吉任关白“征服六十州。又以威胁琉球、吕宋、暹罗、佛郎机机诸国,皆使奉贡”。
俨然日本在构筑“和夷秩序”体系,试图在东亚地区与“华夷秩序”体系相抗衡。
(作者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