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创造,文化是智慧;文化是宝库,文化更是财富。罗马人不但用自己的心智创造文化,更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广泛地吸纳各种优秀文化给它带来的众多养分,从而使罗马文化这朵艳丽的奇葩越开越艳。
罗马的文化是民族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民族性是罗马文化之魂,实用性是罗马文化之根。罗马人热爱集体,讲求实效,富有军事和组织的天才。他们重具体、务实际,不事幻想,崇拜权威与道德的结合。他们不大热衷于科学和哲学的理论探索,而更注重自身语言的发展和传播,更倾向于军事、法律、交通、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建设。实践是罗马人成就事业的关键,经验是罗马人获取知识的途径。
一般而言,文化上较为落后的征服者常常会使用被征服者成熟的文字,但罗马是个例外。作为一个征服民族,罗马人从一开始就坚持在吸收地中海其他地区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自己的文字。
罗马人使用的文字叫拉丁文(Lingua Latina),由居住在第伯河畔拉丁姆平原上的拉丁人首先创造出来的,属字母文字。古典拉丁文有23个字母,其中21个是从埃特鲁里亚人那里学来的。[1]中世纪时,字母i分化为i和j,v分化为u、v和w,这样就产生了26个罗马字母,即大家熟悉的Aa,Bb,Cc,Dd,Ee,Ff,Gg,Hh,Ii,Jj,Kk,Ll,Mm,Nn,Oo,Pp,Qq,Rr,Ss,Tt,Uu,Vv,Ww,Xx,Yy,Zz。
从现有的材料中,我们发现最早的拉丁文写在一枚公元前7世纪制造的斗篷别针上,文字的内容是“MANIOS MED FHEFHAKED NUMASIOI”,意为“马尼乌斯与努美里乌斯制作了我”。罗马大约在王政时代后期就有了典籍文献。据说,老塔克文与伽比订立的条约就是用拉丁文书写的。到公元前1世纪以后,拉丁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政治家西塞罗和恺撒在拉丁文的发展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约在公元前47—前45年,罗马还出现了专门论述拉丁语言方面的作品——《论拉丁语》。此书的作者是瓦罗,全书共二十五卷。第一卷为引言,以一篇致西塞罗的对于整部作品的献词为开篇。第二卷至第七卷论述单词的产生等问题。第八卷至第十三卷涉及从其他词中产生的派生词,包括词干派生词、名词的变格以及动词的变化形式。第十四卷至第十九卷论及句子结构。第二十卷至第二十五卷主要讨论文体修辞等问题。在这二十五卷中,流传至今的除了第五卷至第十卷外,还有一些残存的片段。瓦罗从希腊前辈那里汲取了很多营养,但他更关注从拉丁语资料中获取拉丁词语。
罗马帝国时期,随着帝国政府对其他民族统治的加强,拉丁语这一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得到迅速的传播,除了在少数地区受到希腊语抵制外,它逐渐取代了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了地中海世界最主要的语言。正如恩格斯所言:“罗马的世界霸权的刨子,刨削地中海盆地的所有地区已经有数百年之久。凡在希腊语没有进行抵抗的地方,一切民族语言都不得不让位于被败坏的拉丁语;一切民族差别都消失了,高卢人、伊比利亚人、利古里亚人、诺里克人都不复存在,他们都变成罗马人了。”[2]
拉丁语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逻辑性强、文字的边际比较明晰、便于阅读和连写等,但因为属于字母文字,所以文字与事物之间是相分离的。现在的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与拉丁语之间具有直接的承继关系。
近代以后,古代拉丁语虽然已经变成了死文字,但由于它的中立性和不变性而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其文化价值照样不能忽视。中国的汉字拼音方案就是在拉丁字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6年以来,中国的语言工作者又利用拉丁字母为十多个少数民族创制、增添了文字。我国1963年、1977年、1985年版的《药典》所载药物(含中草药及其制品)也都注有拉丁药名,以方便药品的流通与使用。此外,许多国际条约也保存有拉丁文本,如我国清朝康熙时期与俄国所签订的《尼布楚条约》(1689年)。条约除了使用满文和俄文外,还使用了拉丁文,并勒石立碑,规定条约最后以拉丁文本为准。当时担任翻译与书记的法国耶稣会士张诚(Jean F.Gerbillon)和葡萄牙耶稣会士徐日升(Thomas Pereira)参与了拉丁文本的书写工作。
在罗马人看来,一个理想的罗马人应该是一个勇敢强健的人(Vir fortis et strenuus)。获取军事上的成功是每一位罗马公民追求的目标。罗马文化的核心是尚武,而士兵则是体现尚武精神的主力。也正是在不断的对外征服战争中,罗马人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军团。
罗马的军团,一般由轻装兵、骑兵、长矛兵、主力兵和后备兵五部分组成。与马其顿方阵相比,军团的主要优势有以下四点。第一,就方阵而言,战斗的结果常常取决于一次性冲击,冲破对方的队形,动摇对方的军心。方阵的冲击力巨大,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军队很难抵挡方阵的攻击。军团恰恰抓住了方阵的局限,主力排成三线:先用一线,挡其锋芒;再用二线,破其队形;后用三线,扩大成果,获取胜利。军团可以根据情况依次投入战斗,而方阵没有后备队,只能一次性投入战斗,没有较为持久的抗击能力。第二,方阵的两翼和后翼力量很弱,很容易被人利用,被人包抄,直接使方阵的冲击失去效力。军团虽然也有与方阵同样的弱点,但它通过加强两翼骑兵和设置有作战经验的老兵作为后备兵的方法,保证军团整体不受或少受威胁。第三,只要一投入战斗,方阵的指挥官就很难发挥作用。而军团具有很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统帅能够随时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第四,方阵的士兵民族成分复杂,而罗马军团的士兵则是训练有素的公民兵。公民身份、土地和士兵三位一体,参军是公民的义务,但更是特权。
图28 马尔库斯·奥里略与罗马士兵
在军团面前,冲击力强大的马其顿方阵失去了所有的优势。马其顿王国、塞琉古王国和托勒密王国等希腊化诸国都纷纷倒在罗马人脚下。军团制度是罗马文化实用性和民族性的最好体现。从这里,我们真正能够看到罗马军团的先进,真正能够体悟到罗马成就伟业的合理性。
罗马法是罗马人奉献给人类文明的一份最宝贵的财富,是罗马人民天才的体现和智慧的结晶。它以内容丰富、体系完备、补充及时而闻名于世。罗马法是罗马人治国的工具和手段,历经千年的历史发展使其不论在立法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古代民族;而罗马所处的环境又使它能高瞻远瞩,将法律的规范扩展至不同的地区和世界。德国法学家耶林曾经形象地说过:“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实际上,罗马法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孕育它生长的古代社会,它不仅为市民阶级或资产阶级战胜教会的统治、战胜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武器,而且也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有用的法律形式。罗马法是新兴资产阶级民权理论的思想渊源,也是近代以来欧洲大陆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对人类影响巨大。
诗歌是人类高尚精神的结晶,是一切人类遗产中最优秀宝贵的部分之一。在罗马,由于奥古斯都等人的提倡,诗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一般把学习和欣赏诗歌当作必要的人生经验,当作获取知识的方式,当作完善人格的途径。诗歌中蕴含着鲜活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
维吉尔是罗马诗坛上最耀眼的巨星,是时代的大师。他用诗歌尽情地赞美牧场,歌唱田野,颂扬领袖。《牧歌》、《农事诗》与《埃涅阿斯纪》这三部杰作把维吉尔推向了诗坛的巅峰。奥古斯都曾多次要维吉尔把写好的诗篇送给他,希望能在其出版之前先睹为快。维吉尔没有辜负奥古斯都的期望。他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用了十三年时间,终于写出了罗马的辉煌,唱响了700余年罗马奋进图强的颂歌。他以预言的笔调告诉世人:“罗马将由于他(罗慕路斯)的掌权而闻名于世,罗马的统治将遍布大地,它的威灵将与天为侔,它将用城墙围起七座山寨,建成一座城市,它将幸福地看到子孙昌盛,就像众神之母库别列,头戴峨冠,乘车驰过弗利吉亚的大小城市,众神是她的后代,使她感到骄傲,她抚摩拥抱着成百的子孙,个个都是以天堂为家,个个都住在清虚之府。”“这就是恺撒(指奥古斯都),这里是你的(指埃涅阿斯)儿子尤路斯那一支,他们的伟业有朝一日都将与天比高。这千真万确就是他,就是你经常听到要归在你名下的他——奥古斯都·恺撒,神之子,他将在拉丁姆,在朱庇特之父萨图努斯一度统治过的国土上重新建立多少个黄金时代,他的权威将越过北非的迦拉曼特和印度,直到星河之外,直到太岁和太阳的轨道之外,直到背负苍天的阿特拉斯神在他肩上转动着繁星万点的天宇的地方。”[3]维吉尔讲出了奥古斯都家族的神圣,讲出了奥古斯都给罗马带来的荣耀。中世纪的伟大诗人但丁把维吉尔当作自己的老师,对其赞赏有加。他写道:“你是我的导师和我的作者,为我赢得荣誉的美丽文风也来自你,你是唯一的源泉。”英国作家丁尼生曾写过《致维吉尔》一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你是逝去世纪之光,
像明星至今辉映幻渺幽晦的此岸;
你就是金枝,
在消失无踪的帝王、王国和黑影之间灿灿;
如今古罗马的广场已经沉寂,
君主的宫殿都已**然无存,
唯有你诗律的滚滚涛声,
永远发出罗马帝国的回音;
如今奴隶的罗马已经覆灭,
自由人的罗马已将她替代,
而我,来自孤悬北方的岛国,
一度曾与整个人类文明隔开,
图阿诗人啊,我向你敬礼,
我从最初的日子起就爱你,
你唱出了古往今来人的嘴唇,
所能铸造的最庄严的韵律。
人们感谢维吉尔,因为是他为诗歌编造了美丽的王国;人们崇敬维吉尔,因为是他为诗歌设定了崇高的标准。维吉尔是神,是诗神。
史学是经验之学,也是实践之学、智慧之学。罗马史学的重要特点是致用。而李维恰恰是致用史学的成功实践者。
提图斯·李维(Titus Livius,公元前59—公元17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靠近亚得里亚海海岸的自治市帕多瓦,早年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对修辞学和哲学有深入研究。从公元前23年开始,李维大约耗时40载,完成了以编年为线索的通史巨著——《建城以来史》(简称《罗马史》)一书的写作。全书共142卷,叙述时间上起公元前753年,下至公元前9年。李维撰史的目的在于歌颂罗马的伟大和祖先的荣光。他在《罗马史》的序言中这样写道:“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拥有比(罗马)更伟大、更神圣、更杰出的典范,从来没有哪个国家能像罗马那样如此长时间地将贪婪和奢侈杜绝于社会之外,也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对清贫和简朴的生活保持如此特别的敬意和如此长期的尊重。”真可谓是“财愈少,愈不贪”。
作为历史学家,李维对奥古斯都时期的社会风气特别关注。他认为,内部的衰败正腐蚀着一个长期优越的民族的生命力,感叹“财富带来了贪婪,无节制的享乐唤起了放纵和奢靡的欲望,而这些正毁坏和损害着所有的一切”。
李维希望通过撰写历史,向罗马民众展现祖先的丰功伟业,并提醒大家关注道德对社会的影响。他说,要密切注意在罗马“是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方法支撑起和平和战争时期帝国的治权,并将其拓展扩大。另外,还应当关注,随着纪律的逐渐松弛,世风是如何始由缓慢下沉,到急转直下,最后堕入彻底崩溃,以至一直延续至今的。我们既不能忍受自己的病痛,也不能忍受为消除病痛而采取的解救措施”。
李维的作品带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整篇都充满着罗马史家固有的责任和使命,体现着罗马史家独特的爱国热情与社会担当。应该说,像李维这样关注社会道德建设的史学家在罗马还有很多。
图29 罗马城遗址
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它留给后世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大约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罗马就以各种建筑展示实力,炫耀国力的强盛。庞培建造了第一座石造的大剧场。奥古斯都则自称他“所接受的罗马是一座砖头的城市,但留给后人的却是一座大理石城”。这话虽有些夸张,但它确实部分地反映了罗马城的巨大变化。丰富的石头把地中海世界的中心——罗马城装扮得分外妖娆,罗马城成了石头的海洋、石头的天堂。
罗马城是石头的天堂,
古代的建筑师点石为金,
赋予石头人文的内涵,
使石头有了思想与灵魂。
罗马城是石头的天堂,
无数异质的岩石在这里欢聚集结,
各自分担打扮城市的职责,
共同领略帝国赠予的辉煌。
罗马城是石头的天堂,
将军们的凯旋由石头承载,
城市的不朽靠石头书写,
罗马的历史经石头延伸。
石头塑造了罗马人凝重、朴实的性格,
石头衬托了帝国恢宏、庄严的气魄。
大理石的罗马城是帝国的需要,
是帝国的荣耀,
更是帝国稳固的象征与希望。
据史书记载,罗马城的大规模兴建始于公元前29年。首先修建的是恺撒神庙、奥古斯都凯旋门和奥古斯都广场。随后建造的有马尔斯神庙和阿波罗神庙。此外,阿格里巴还主持修建了许多新的城市建筑,如公园、浴场、万神殿、陵墓,并在各种石柱、神殿石壁、凯旋门上分别雕刻图像和铭文。万神殿则是罗马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万神殿(Pantheon)原建于公元前27年,后经两次火灾。公元126年,哈德良下令按原型重修。神殿壁缘饰带上保存着“由吕西乌斯之子,三任执政官马尔库斯·阿格利帕所建”(M.AGRIPPA L.F.COS TERTIUM FECIT)的铭文。万神殿的主体部分是一个高与直径相等的43.2米的大穹隆顶,拱顶通过直径达8.5米的圆形开口(cocullus)为神殿提供内部的照明,给人以神圣、宏大的感觉。万神殿是所有罗马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至今仍巍然屹立于罗马城内。
古罗马城建在一片丘陵、小山地上,它虽然濒临特韦雷河(Tevere),但河床低、取水困难。罗马城在极盛时期城市居民有一百多万,用水全靠输水道供应。输水道有14条之多,总长度达到2080千米。最长的一条输水道长达60千米,有20千米架在人工修建的拱券型水渠上。它们每天都向罗马城供应160万方的清水。输水道进城之后,分散为许多分支水道和引水管道,把洁净的饮水引入各个居民点,供应居民点里的千家万户。一位名叫朱利乌斯·弗隆蒂努斯的负责水道工程的官员写道:“我们有这么多不可或缺的引水道,供给我们如此充沛的清水,相比之下,您会如何想象那些硕大的金字塔和享有盛名而毫无用处的希腊建筑。”[4]这些输水道带给罗马人的是幸福、自豪与自信。
1—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更渗透了奢侈豪华的炫耀风气。凯旋门、军官纪功柱、宏大的会场、浴池、竞技场以及剧场等纷纷被建造。64年,罗马发生大火,尼禄乘机大兴土木。塔西佗对此曾这样写道:“他利用自己国家灾难的机会,修建了一座皇宫。这座宫殿的出奇之处,并不在于习以为常的金雕玉砌,而是在于野趣湖光,林木幽邃,间或林盖蓝天,阴凉宜人,间或旷境别开,风物明朗。建筑师和工程师是塞鲁斯和塞勒尔,他们别出心裁,不惜以恺撒之资财,强自然所不可,造就留名百世的艺术精品。在罗马,没有被尼禄占用的地区也开始重新建设了。但这次建设不像高卢人焚城后那样随意、无序,而是有明显的设计,按规划修建街道,留出宽阔的道路,便于行走。建筑物的高度也有明确的规定,在公寓的楼前加筑柱廊。建筑物本身一律遵照特别的规定,用坚固的、耐火性能高的加宾石和阿尔巴石砌成,改变用木石结构来建造城市的方法。尼禄提出用自己的钱来承修这些柱廊,并允许把清理后的修建场地移交给业主。他还鼓励公民参与罗马城的建设,制定相关的奖励制度。凡在一定限期内将住宅或公寓修建完成者,按完成者的地位、财产分别给予奖励。为了保证新建罗马城的安全与卫生,尼禄还规定将奥斯提亚的沼泽地设为垃圾场,命令一切沿第伯河运粮至罗马的船只在返航时必须把垃圾带走。”[5]历史上对尼禄的罗马城建设褒贬不一,但从罗马城的实际建设和发展而言,尼禄的贡献还是应该有所肯定的。因为罗马城毕竟不是一天建成的。
朱理亚·克劳狄王朝结束后,弗拉维王朝顺应民心,把金屋皇宫废弃改造,在其部分建筑物之上建造了一座大圆形竞技场,“那里曾是尼禄的鱼塘,宏伟的竞技场被建立起来”。当时人称之为“哥罗赛姆”(Colosseum,意为庞然大物)。传统的说法是:建筑这座建筑使用了4万奴隶,花了8年左右的时间。韦斯帕芗命令建造大竞技场的费用皆来自战利品。整座建筑呈椭圆形,长188米,宽156米,高48.5米,场内可容纳8万观众;圆形舞台长85米,宽53米,除表演角斗、兽斗外,还可灌水表演水战;外部分为三层,环以列柱。大竞技场于80年竣工。
马尔提阿努斯在大竞技场落成典礼上如此炫耀它的雄伟:
野蛮的孟斐斯人(埃及人),不要再吹嘘
你们金字塔的奇迹;
亚述人(巴比伦人),此刻不要再盛赞
塞米拉米斯的花园!
让温良的爱奥尼亚人不再
为他们的狄安娜神庙而备感自豪。
让提洛斯人不要
奢谈阿波罗营建的角多祭坛。
让卡利亚人不再狂热地赞美
立于空间的摩索拉斯陵墓。
往昔的所有奇迹
皆得让位于恺撒的大竞技场。
名誉之神将叙说这一杰作而替代其他的所有奇迹。[6]
据说,落成典礼活动持续了100天。庆典期间,一天之内,就有5000头动物被杀。元首提图斯还给一对角斗士颁发了棕榈叶奖。情况是这样的:由于普利斯库斯和维鲁斯棋逢对手,一场顽强未决的格斗相持了很久。恺撒严格遵守着自己的法律,这个法律规定角斗比赛必须进行下去,直到有一个手指竖起来[7],才会发盾形奖牌。最后出现了这样的战斗结局:两位角斗士势均力敌。“对于这两个人,恺撒同时授予了木剑[8]和棕榈叶。就这样,勇气和技术得到了奖励。这件事在任何一位元首统治时都没有发生过,除了您,恺撒。两个角斗士角斗并同时赢得胜利。”[9]
大竞技场的建成是罗马历史上的大事。上到元首、下到百姓都为此感到振奋。有了大竞技场,罗马也就有了超越埃及金字塔,超越希腊帕特农神庙的自信。
图30 提图斯像
图31 图拉真像
罗马人非常喜欢带有浮雕的建筑物,并以此描绘罗马的过去和现时的重大事件。图拉真纪功柱就是罗马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图拉真纪功柱大约建成于114年,为歌颂图拉真的功业而建。圆柱高38米,由圆形的大理石构成。底下有一块方形的基座,柱身有连环式浮雕盘旋而上。浮雕的总长度约200米,出现在浮雕上的人物约2500个。浮雕生动地刻画了图拉真与达西亚人作战的情况。柱头上安放着一座图拉真的雕像。圆柱的内部是空的,里边有螺旋式的梯子。在柱脚下安葬着图拉真夫妇的骨灰瓮。到16世纪时,图拉真的雕像被拿掉,换成使徒彼得的雕像。图拉真纪功柱为人们提供了罗马独创的雕像题材。用浮雕来叙述罗马的一段战史,这在罗马史上还是第一次。雕刻家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把多瑙河的流水、罗马军队和达西亚人的冲突,以及罗马人胜利的场面刻画得惟妙惟肖。图拉真纪功柱是西方艺术史上的杰作,它不但为后世提供了研究罗马艺术的重要物证,而且为历史学家、民族学家研究古代罗马的历史和社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史料。
罗马人除了公共建筑以外,还斥巨资修筑道路。在意大利境内,著名的道路有通往南部的“阿庇安大道”——由罗马经坎佩尼亚延至他林敦,通往北部的“弗拉米尼乌斯大道”——由罗马直达翁布里亚东海岸,通往东北部的“瓦莱利亚大道”——罗马向东沿阿尼奥河上行,穿过亚平宁山口到达亚得里亚海海岸,等等。这些大道是罗马连接地中海地区的血脉,是罗马维护帝国统治的工具。“条条道路”通过“我们的海”——地中海与罗马紧密相连。以罗马为中心的道路体系建设客观上密切了地中海各地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地中海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在造型艺术方面,希腊人对罗马人的影响较大。著名的《奥古斯都立像》和《马尔库斯·奥里略骑马像》都带有模仿的痕迹,但也有罗马人特有的品质。
图32 奥古斯都立像
《奥古斯都立像》完成于1世纪,现陈列于梵蒂冈美术馆。雕像中的奥古斯都身披甲胄,右手高举,左手握着权杖,右脚跨前一步,正以统帅的身份训示眼前的万马千军。据说,他铠甲上的装饰浮雕,寓示着罗马对世界的征服和统治。奥古斯都的面部清瘦严肃,威严中带有坚毅;双目炯炯有神,冷静中饱含睿智。《奥古斯都立像》是古代罗马宫廷肖像的典范之作,是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完美结合,在罗马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马尔库斯·奥里略骑马像》创作于2世纪,现放在罗马市政广场的中心。它是古代罗马流传下来的唯一一尊青铜骑马像。据说,在中世纪,基督徒错误地把马上的马尔库斯·奥里略当作君士坦丁,从而使这座雕像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因为君士坦丁是首先承认基督教的罗马君主,有恩于基督教,深受基督徒的爱戴。《马尔库斯·奥里略骑马像》高4.24米,长3.87米。骑在马背上的马尔库斯·奥里略目光深邃,挥手向前,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从容和胜利者应有的自信。他骑坐的骏马精神抖擞,威武中不失神圣,矫健里透着灵气。这座雕像不仅是艺术上的尊品,而且对之后西方艺术的发展也起过重要的作用。
图33 马尔库斯·奥里略骑马像
罗马的自然科学虽然远不如希腊的自然科学发达,但就农学等实用科学而言,它并不比希腊逊色。
和其他的上古民族一样,农业也是罗马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自古以来一直为罗马人所重视。老迦图明确指出:“我们的祖先在赞扬一个好人时,就称赞他是一个好农民。”凡是受到这样称赞的人,就被认为受到了最高的称赞。老普林尼也认为,那些对田地疏于耕耘的公民常常会受到检察官的审理和指责。由于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所以,早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就出现了专门研究农业的专著。此后,这类著作不断增加,到1世纪时,就已有四部之多。
老迦图于公元前160年完成的《农业志》是罗马历史上第一部农业著作,此书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它比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业巨著——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早将近七百年。此外,罗马的农业著作还有瓦罗的《农业志》、维吉尔的《农事诗》和科路美拉的《农业志》等。它们都是后人研究西方农业科学史的宝贵资料。
老普林尼(23—79年)是罗马的政治家,但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恩格斯把他称为“罗马的百科全书家”。据统计,老普林尼一生共发表了七部作品,它们分别是《在马背上使用标枪的艺术》、《庞波尼乌斯·西孔图斯传》、《日耳曼战争史》、《学者》、《语言学问题》、《历史续编》和《自然史》。其中以《自然史》最为著名。《自然史》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为书写《自然史》,老普林尼总共参考了3146位罗马作家和327位非罗马作家的作品,并从2000部书中摘引了丰富的材料。老普林尼的这部巨著既保存了众多古代学者的思想精华,又为人类留下了罗马人对自然的总体看法,在西方学术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3世纪,罗马爆发了社会总危机,史称“三世纪危机”。此后,随着基督教合法化进程的加速,古典文化逐渐为基督教文化所替代。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则完全垄断了西欧的文化和教育,一切哲学和科学都成了“神学的婢女”。正如恩格斯所说:“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学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的古代世界接受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丧失文明的城市。”[10]14、15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使湮没了千年的古典文化再次焕发了生机。“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典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荣,这种艺术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过。在意大利、法国、德国都产生了新的文学,即最初的现代文学;英国和西班牙跟着很快进入了自己的古典文学时代。旧的世界的界限被打破了;直到这个时候才真正发现了地球,奠定了以后的世界贸易以及从手工业过渡到工场手工业的基础,而工场手工业则构成现代大工业的起点。”[11]教会的精神独裁终于被摧毁了。“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12]文艺复兴将千年的沉寂一扫而光,从宗教中解放出来的人们,满怀热情,尽情地吸纳古典的辉煌,创造着超越古典的伟大奇迹。事实再一次证明: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1] 据苏维托尼乌斯记载,克劳狄元首创造了3个新字母,并将之应用于实际之中,加以推广。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4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杨周翰译,16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 Sextus Julius Frontinus,Aqueducts of Rome,1,16.
[5] Tacitus,Annals,Vol.15,Chapter 42,43.
[6] Marcus Valarius Martialis,De Spectaculis Liber,1.
[7] 即一个角斗士承认失败。
[8] 授予木剑(rudis)作为奖励,表示解雇和给予自由。
[9] Marcus Valarius Martialis,De Spectaculis Liber,31.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61~2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