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教育是我国学历教育的重要阶段,其培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未来顶尖级学者、管理者、教育工作者等的水准,因此,做好本科生教育工作始终是高等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些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本科生的培养方面,走的是有特色的本科生培养之路。我们希望,我们所走的特色之路既能适应当下的要求,更能立足长远,为我们的学生走得更远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一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选择走有特色的本科生培养之路是有历史和现实依据的,是建立在大学发展的自身规律的基础上的。
首先,就历史而言,北师大历史学院是出大师的学院,有深厚的学术根基与优异的育人传统。北师大历史学科由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第二类”分科演变而来,至今已经走过112年的历程。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有众多知名学者如梁启超、李大钊、钱玄同、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等在这里弘文励教。陈垣老校长创立的“根柢之学”,白寿彝、何兹全先生创立的“贯通之学”,刘家和先生在继承老师传统的基础上创立的“中西会通之学”,都是北师大历史学院巨大的财富。先生们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探索出来的理念、经验既是北师大历史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形成自身特色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基础。
其次,就现实而言,北师大历史学院有一流的生源、一流的毕业生和一流的培养条件。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喜欢学习历史的青年学子越来越多,报考北师大历史学院的优秀考生也越来越多。俗话说:“有苗不愁长。”优质生源不断进入北师大历史学院,不但提升了北师大的社会声誉,而且也为我们成功培养杰出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北师大是历史悠久的名校,历史学院更是名校中的名院,每年都有众多青年学子完成学业,走向社会。一流的毕业生除了为学院赢得荣光以外,更是学院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的经验、他们反馈回来的信息都为我们制订和调整培养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现代大学是出思想的地方,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地。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师,在于有一流的师资团队。大师影响学校学术的高度,一流的团队则决定着学校优势学术的可持久程度。众所周知,历史学的成就与历史工作者个人的学术积累有密切的关系。但历史学的大成就一定与团队的前沿问题积累有关,是个人学术积累与团队前沿问题积累相互结合的产物。白寿彝先生在主编多卷本《中国通史》时思考的12类346个问题,不但为《中国通史》的顺利完成做了严密的思想准备,而且也为年轻学者提供了众多值得认真钻研的前沿性问题。北师大历史学院最近出版的5卷本《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8卷本《中国文化发展史》、《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中西古代历史、史学和史学理论比较研究》以及20卷本《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政治》,都是在大师思想的指导和影响下集两代人乃至三代人的智慧才完成的重大成果。
丰硕厚实的科研成果,是现代大学存在的前提,也是形成其自身特色的基础。近十年来,北师大历史学院已陆续整理和编纂相关资料、翻译和撰写著(译)作4000余册,这些都为历史学院走有特色的本科生培养之路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最后,就培养规律而言,北师大历史学院对本科生历史知识的生成途径和人才的培养方式有较深的认识。早在20世纪80年代,白寿彝先生就对历史学科本科生的课程结构进行了改革,将原先的四年制通史课压缩成两年,剩下两年上选修课。这一改革不但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模式,而且为以后历史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1994年,北师大历史学科被国家教委列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基地启动后,历史学科又在原有教改的基础上,着重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新的探讨。这些年来,我们又根据发展了的形势,在历史比较思维的养成以及在世界视野、人文修养、原创能力、整体合作与现代化手段的使用等方面做了新的探索,费力颇多,并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成绩。
二
这些年来,北师大历史学院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把大师们的优良传统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把优质师资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把重要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为了培养一流的学生,一批著名学者如瞿林东、郑师渠、晁福林等教授打破本、硕、博“各管一段”的学制局限,主动到本科生中物色优秀学生,提前培养,希望走出一条从本优到博优的历史学人才培养道路。
为了使本科生源更加优秀,我们根据现在本科四年级课程少、要求低的特点,打通本科四年级与硕士研究生之间的课程设置,使本科生更早地进入研究生的培养阶段,既节约了学生的时间,又提高了培养的质量。
为了做到一流的培养,在课程结构上,我们首先加强根底性课程的建设,开设“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学”、“名著研读”、“出土文献研读”、“专业英语”、“史源学导读”等语言学和文献学方面的课程,精选一批优秀的任课教师讲授本科基础课程,传承陈垣等先生的根底之学,夯实学生的文字与文献基础。其次,加强方法论方面课程的建设,开设“考据学原理”、“比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史学理论与方法”、“西方史学方法论”、“影像史学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史学研究方法解决相关的学术问题的能力。最后,加强通史等知识性课程的建设,融中国历史于世界的大势之中,以中国的视野审视世界的发展,讲明中华文明持续不中断的原因。我们强化课程建设的最大目的就是授学生以渔,而不是授学生以鱼。
为了做到一流的培养,我们在全国率先建立“历史文化影像实验室”,用现代化的影视技术带动并改变传统课堂的讲授模式,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用影像语言架构历史学的内涵的能力。通过对影像资料的发掘整理、编辑制作、录播、互动等形式,实现信息共享,形成“校内外互通、课内外互补”的学生能力培养新体系。
为了做到一流的培养,在科学研究上,创设“白寿彝史学论著奖·本科生奖”,提倡学生多进行论文的写作训练。选派专职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材料,从材料中发现问题,从分析中梳理问题的本质,融历史知识于发掘材料、提出问题之中,融理论思考于论文编撰、史学创作之内。“白寿彝史学论著奖·本科生奖”既鼓励学生的学术创造,也褒奖学生在接受系统学术训练后所取得的成就,深受学生的欢迎。对于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我们执行严格的要求,不降低标准。因为历史学的学科特点决定我们的学生必须在写作方面有更过硬的本领。
在历史学本科四年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尊重历史学本科生培养过程的阶段性特点,先基础,后方法,把阶段性、系统性与未来的发展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关注各培养环节间的合理衔接,夯实基础,着眼未来,加重古文及方法论等课程内容,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内化知识的能力。应该说,我们的措施还是合理有效的。
三
从现有的实践来看,北师大历史学院这些年的成绩还是很明显的。据统计,2008—2012年,我们前后四届本科同学中有200余人参评“白寿彝史学论著奖”,百余篇论文分获一、二、三等奖,部分同学的论文被推荐参评两年一度的全国基地生论文大赛,多人荣获“全国史学新秀奖”。四年间,历史学院本科生共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23项,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12项。有100余名本科生参与了这些项目的研究工作。四年间,学院本科生在《史学理论研究》、《世界历史》等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8篇,有的文章还被《新华文摘》转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从2008年开始,历史学院依托历史文化影像实验室开设了“文物摄影与文博应用技术”、“文物传播与影像历史”、“历史纪录片和影像历史”等课程,动手参加实验制作的本科生达200余人,能独立完成作品的学生有84人。2008—2012年,影像实验室制作了诸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国历史参考图谱》、《敦煌文献》、《新疆考古》等数字影像资料;创意、策划、录制、合成的历史文化课时长达13000多分钟,涉及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宗教学、中国古文字学等8个方向20多位学者的课程;整理、发掘、保存数字影像资料5000GB,18000多分钟;加工历史图片30000多幅。利用现代化技术为传统学科服务,让传统史学插上现代化的翅膀,这是信息化时代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创作的作品,有的已经荣获中国高校电视奖一等奖,有的业已引起社会有关部门的关注。
历史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读史使人明智,读史催人奋进。这些年,我们充分运用“形势与政策”小组、《春秋人文报》、历史学院志愿讲解队等平台,用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用历史知识丰富学生的讲话涵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成效显著。“形势与政策”小组举办系列时政活动,不断开拓本科生的学术视野,锻炼本科生的协调能力,受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加坡《海峡时报》、《参考消息》、《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高度重视。《春秋人文报》以本科生的独特视角,审视历史大势,点评世界风云,揭历史真相于严密的考据之中,解复杂原因于深刻的思考之后,在北京高校传媒界影响较大。历史学院志愿讲解队则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过人的讲解技巧,在恭王府等单位的讲解活动中表现出众,好评如潮。志愿者通过讲解既训练了演讲能力,又从服务群众中陶冶了情操,向社会传播了青春正能量。
应该说,经过北师大历史学院系统培养的本科生是非常优秀的。毕业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考上了研究生。以2014届的历史班为例,全班92名同学,其中有78人考入世界各地大学,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升学率达到84.7%。2014届励耘班更是成绩突出,全班23名同学,其中有22人考取研究生,升学率达到95.6%;其余学生也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用人单位对我们的学生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当然,与全国最优秀的历史系或学院相比,我们还是有差距的。我们的世界史还有努力的空间,我们的考古学更有充实和提高的必要。
四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确实也深深地体会到:第一,特色是存在的理由,学生是学院的根本,一流的毕业生更是学院的黄金品牌;第二,教学改革永远没有完成式,而只有进行式,教学改革没有终点,没有结束地;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的科研工作,因为教学和培养的过程本身就与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凡是把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把学生培养与学术研究对立起来的思想都是值得商榷的。
古人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但要真正把学生培养好,科学地探寻出学生的培养之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非常希望考入北师大历史学院的青年学子能在历史学院这个大家庭中健康成长。北师大历史学院正以认真严谨的态度、科学务实的精神行进在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大道上。
[1] 本文原发表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