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1 / 1)

史林探径 杨共乐 2125 字 4个月前

——庄余霞村红色基因传承纪实

根据《南屏杨氏家谱》记载,庄余霞杨氏属于弘农杨氏的一支。弘农杨氏为我国的名门望族,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其中著名的有东汉的“四世三公”、“西晋三杨”,隋文帝杨坚更使弘农杨氏成为天下望族之首。唐时有多位宰相出身于弘农杨氏。而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更是世人皆知的英杰!弘农杨氏还出过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等名人谋士。南宋初期,庄余霞杨氏的祖先杨迁就从开封迁至诸暨南屏(今草塔镇杨家楼),是为南屏杨氏之始祖。南屏杨氏的第十四代孙杨铎大约于明末清初迁徙至庄余霞,并在这里安户定居。1716年,庄余霞杨氏太公去世,享年98岁,被尊称为“百岁太公”。清浙江巡抚(后官至工部右侍郎)王度昭曾授“硕寿介眉”匾额一块,以示敬贺。自从庄余霞杨氏太公来到庄余霞自然村以来,庄余霞杨氏一直秉承自己独特的家风和家训。“报国兴家”始终是其核心理念。“杨家将”也自然是村民思想深处抹不去的英雄。

图24 庄余霞村杨氏宗祠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遭受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压迫。但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斗争。而真正领导民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是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有一些在上海、杭州等城市学习和工作的知识青年回到了家乡庄余霞,其中有杨朝表和杨国良等。1938年1月,杨朝表被杨思一发展为庄余霞村的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杨国良等人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1942年,庄余霞已有共产党员5人。1942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诸暨。5月17日,诸暨沦陷。中共路西工委书记叶瑞康受党组织委派到庄余霞从事敌后革命工作。不久,会稽工委副书记马青又到庄余霞指导工作。1942年11月,庄余霞地下党支部在上级党组织的关怀下正式成立,杨光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成立以后,先组织读书会性质的“学习会”,后发动青年农民参加兄弟会,中心工作放在扩大党员队伍,发动群众,提高觉悟,与日本帝国主义斗争上。

在庄余霞地下党及其党支部的领导下,庄余霞的革命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时庄余霞97户人家共350人,陆续有29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8人参加了金萧支队。按每家4口人计算,全村有240人左右属于军人和军属。这就是说庄余霞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村民都选择了跟共产党走。他们与庄余霞的其他革命群众一起构成了当地支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力量。庄余霞村也因此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远近闻名的“堡垒村”。庄余霞杨氏的“报国兴家”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又有了新的更深的内涵。

在参加金萧支队的58位庄余霞人中,有5位革命烈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有11人北撤,7人参加了淮海战役,7人参加了渡江战役,5人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战争。杨石毅不但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而且还为解放一江山岛,深入敌后,收集一手信息,绘制作战地图,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没有北撤的同志,坚持敌后斗争。杨光就是被国民党反动派不断追杀的当地共产党员之一。他曾任路西县委书记,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还努力发展革命武装。1948年12月,杨光就任金萧支队政治处主任,配合解放大军参与解放浙江的战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庄余霞村之所以走出了一批有理想、有追求的革命者,首先应该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归功于庄余霞党支部认真细致的工作,当然也与家族的“报国兴家”理念有密切的关系。

从庄余霞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发现:

第一,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敌后抗日战争的领导力量。当日寇侵入诸暨后,国民党军早已撤离。而只有共产党才深入敌后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斗争。

第二,庄余霞党支部的骨干都是知识分子,有理想,有信念,有知识,有见识,眼界开阔,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方式是先团结年轻人,提高年轻人的觉悟,以年轻人的行为感动家长,使家长也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

第三,庄余霞党支部直接得到上级领导的指导。共产党对敌后农村的情况十分了解,工作也做得很彻底,很接地气。《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等著作都是庄余霞党支部组织学习的重要文献。庄余霞党支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有效工作,不但壮大了庄余霞的红色因子,而且还为日后新中国的建设培养和储备了一批带头人和领导骨干。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举行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盛大庆典。陈昊苏会长应庄余霞群众之邀在此之前特意为庄余霞村题写了“红色庄余霞,人民革命花。英雄先烈志,碧血润中华”诗词一首。张云逸大将之子张光东将军也亲笔题词,内容是:“发扬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为使庄余霞的红色基因不因年久而被忘,“红色庄余霞”筹备组正式成立,并于2015年上半年多次开会,决定组织力量搜集材料,书写文章。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红色庄余霞”陈列馆,从而使“红色庄余霞”的历史得到了很好的展示。“报国兴家”在新的形势下又有了新的生命。“红色庄余霞”陈列馆也就成了“缅怀先辈、牢记历史”,对村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2016年4月27日,陈昊苏会长率领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主要领导到达庄余霞,授予“红色庄余霞”陈列馆为“红色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红色庄余霞”陈列馆成为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授予的全国第一个农村红色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陈昊苏会长还为此作诗一首,题目是《庄余霞村缅怀先烈》:

山河重振,大地春回。缅怀先烈,心往神追。红色传承,南天壁垒。英雄本色,抗战丰碑。百年奋斗,千山万水。世纪新征,大爱相随。民族复兴,至尊至美。青春守望,日月争辉。

“红色文化的基本阵地,在于像庄余霞这样的红色堡垒中。”这是陈昊苏会长对“红色庄余霞”的高度肯定。常务副会长邓淮生看了“红色庄余霞”陈列馆后,感慨万分。他说:“庄余霞97户人家,58人参加金萧支队,等于每2户人家就有1人参加了军队,这个比例很高,而且还有很多同志牺牲了,还有很多同志坚持下来,一直到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蒋家王朝的最后一战,为建立新中国贡献自己的生命和青春,我们非常感激这些革命的先辈们。”庄余霞给乔泰阳将军印象最深的是:有革命历史、革命前辈、革命情结、革命教育、革命精神和革命传人。任全胜副会长赞扬庄余霞“每两户人家,就有一人参加金萧支队来保家卫国,每三户人家就有一人参加共产党,每二十户人家就有一位烈士,所以堪称红色庄余霞,江南第一村,抗日英雄多,杨门多忠烈,让我感到非常敬佩”。

2016年10月4日,陈昊苏会长又以七绝一首向庄余霞父老致敬。诗的内容是:“山河重振看春回,红色传承至爱随。抗战艰难存壁垒,英雄血荐树丰碑。”

庄余霞村在成为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的“红色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的同时,又被绍兴地区批准为绍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批又一批学生、群众、干部纷纷来到这里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

“红色庄余霞”陈列馆的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种新形式和新探索,是让历史说话,让历史走入群众,让熟悉的前贤说话,以前贤的模范行动教育群众,带动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红色庄余霞”陈列馆的建成大大推动了当地政府的工作。2017年6月,诸暨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四套班子来到庄余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政府将投入1100万左右改造村中的电力线路,并承诺投入2000万元左右实施“渎溪江改造工程项目”,使庄余霞等村庄彻底免除洪涝之灾。

“红色庄余霞”陈列馆的建成大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的文化建设,改变了庄余霞村的精神风貌。一支以“红色娘子军”命名的村嫂护卫队被正式组织起来。2015年年初建时,该护卫队只有15人,现在已发展到近百人。“红色娘子军”志愿者队伍的誓言是:“用我的热心、细心和耐心,为我的小院多留一抹绿色,为邻里之间多添一些笑意,为河道保洁多增一股力量,为环境卫生多做一点贡献,为家乡建设多尽一份责任,力所能及地分担村级事务,成为乡风文明的实践者、传播者、引领者,以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她们组织开展卫生清扫工作,使村容村貌整洁干净;开展陈列馆的日常接待和秩序维护工作,使红色基因承传不绝;开展健康向上的文艺活动,使村民生活丰富多彩。她们是村民贴心的村嫂,是传承红色文化的主力,更是改变庄余霞精神风貌的旗帜,被评为“绍兴市最美巾帼志愿队”。庄余霞红色基因传承的经验是:抓住了改变村风村貌的核心——村嫂,让村嫂的言行来影响家庭,让村嫂的事迹来带动整个村庄的变化。一个村嫂一个家,一个家庭一个村;红色村嫂红色家,红色家庭红色村。村嫂是家庭和村庄的灵魂,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关键。红色基因只有植根于群众内心的深处,落实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实处,才能永不褪色,代代相传。

“红色庄余霞”陈列馆的建成大大扩大了庄余霞的社会影响。在“红色庄余霞”陈列馆建立以前,庄余霞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红色庄余霞”陈列馆建成以后,引起了国内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已发表的相关文章已达近百篇。尤其是“红色庄余霞”系列文章刊出后,不仅引发诸暨日报读者的热烈反响,而且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有500余家媒体转载了“红色庄余霞”系列文章,其中不乏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大型网络媒体,如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搜狐网、环球网、中华网等。通过搜索显示关于“红色庄余霞”的信息一度超过16万条。有许多学者开始走进庄余霞,对其历史与风俗进行研究;有一批红色后代也加入了庄余霞村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有许多地区还专门派人来庄余霞学习建设红色文化的经验。2017年,庄余霞自然村被列入全国首批“百村社会治理调查”课题,其研究成果将对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据统计,“红色庄余霞”陈列馆开放后的两年间,已有三万余人来馆参观。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中国革命和改革的起点,农村往哪个方向发展,农村的文化应如何建设,是学者和政府管理者必须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的大问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的条件中既包括物质上的富裕,更内含文化上的充实与满足。唯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前行,才能使小康社会发展得更稳妥、更有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庄余霞村立足历史、立足传统、立足特色的红色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价值,其经验值得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