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西方著名的学者曾说过:“如何说明罗马帝国的兴起与如何说明罗马帝国的衰落,是历史上两个最重要的问题。”[1]从古到今,人们都对这两个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家总是在思考:罗马原本是一个位于意大利中部的非常不起眼的村落,后来竟然发展成了一个囊括地中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而这样的帝国自从罗马帝国解体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虽然也有一些统治者非常希望恢复古代罗马的荣光,但都没有成功。这确实是世界历史上值得关注的问题。那么,罗马是怎样从一个小村落发展成为一个大帝国的呢?也就是说,它是怎样走完这一既辉煌而又悲壮的过程的呢?这正是我在本文中想要阐述并加以探讨的。
一
根据传统的说法,罗马创建于公元前753年,经历过罗慕路斯等7位国王的统治。公元前510年,罗马结束王政统治而进入共和国时期。不过,即使到这一时期,罗马的力量也很小。它只不过是意大利中部第伯河畔的一个小国,处境十分艰难,随时有被邻国消灭的危险。当时,在它的北边有实力强大的埃特鲁里亚人,在它的南边和东边则有强悍好战的厄魁人和伏尔西人。此外,拉丁人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也很复杂、激烈。共和国的最初一百年,罗马人就是在不断地与近邻的战斗中度过的。
图1 钱币上的罗马母狼
到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罗马人在与近邻的斗争中逐渐转入优势。公元前431年,他们战胜了厄魁人,接着又多次打败伏尔西人,夺回被伏尔西人占领的拉丁姆沿海土地。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还有罗马人和北部的维爱伊人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一共进行了三次,历史上把它称为“维爱伊战争”。
维爱伊城位于罗马城东北,第伯河北岸,是埃特鲁里亚人的一个大城。自从罗马王政时代的最后一位国王小塔克文被驱逐,埃特鲁里亚联军在阿利西亚败于以罗马为首的诸拉丁联盟以后,埃特鲁里亚人退守第伯河右岸。维爱伊人在第伯河右岸的菲丹那保留了一个营地作为其南端的据点。公元前5世纪初,维爱伊经常以此为据点出来骚扰罗马城郊各部落的农牧区。公元前479年,元老院派费边家族出征维爱伊,结果是先胜后败,全军覆灭。公元前430年,罗马人在战胜厄魁人后,再次发动了对维爱伊人的战争。这一次,罗马军队吸取了前次失败的教训,在主将执政官柯苏斯的指挥下取得了胜利。罗马人杀死维爱伊国王,并将其甲胄奉献于罗马神庙。公元前405年,罗马人又一次对维爱伊人大举兴兵,企图一举消灭和吞并维爱伊。经过十年的艰苦作战,公元前396年,罗马人终于用围城的方法攻克维爱伊城。罗马人第一次获得了围城作战的经验。三次维爱伊战争不仅使罗马的领土扩大了一倍,使罗马的财富有了明显的增加,而且更重要的是罗马的埃特鲁里亚之患亦从此消除。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维爱伊战争是罗马开始实现其征服世界的宏伟大业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公元前4世纪,意大利北部又来了一支新的入侵者凯尔特人,即高卢人。公元前391年,有部分高卢人在其首领布伦图斯的率领下闯入埃特鲁里亚,直达克鲁西城。克鲁西向罗马求救。罗马元老院决定派使者去跟高卢人交涉,要求他们马上退兵。这是罗马人第一次与高卢人打交道,但很显然没有取得成功。公元前390年,高卢人进攻罗马,在距离罗马城10千米的阿里亚小河边与罗马大军交战。罗马军队虽有拉丁同盟军的援助,但最后还是抵挡不住高卢人长剑的进攻,全线溃败。高卢人于是**,直攻罗马城。当时整个罗马城除了卡皮托尔卫城外全部被高卢人控制。罗马人在卡皮托尔坚持了七个月,最后与高卢人达成了一个协议。协议规定“以一千磅黄金作为不征服那注定不久就要统治世界的罗马民族的赎金”。李维认为:“对罗马人来说,这种交易本身就是一种耻辱,而这种耻辱则更因高卢人的卑鄙手段而加深。他们使用了不公正的秤砣,当军政官为此提出抗议时,傲慢的高卢人却索性把剑放在秤盘上,并发出罗马人难以忍受的狂吼:‘被征服者就应该倒霉。’”[2]在罗马人交了一大笔赎城金后,高卢人最后撤走。这是一场由游牧民族发起的入侵农业民族的典型战争。
罗马人在恢复了元气之后,又开始了其对外征服的进程。其矛头直指意大利中部的萨莫奈人。公元前343—前341年,罗马人与萨莫奈人之间爆发了第一次战争,结果萨莫奈人战败,罗马人占领了加普亚和坎佩尼亚的大部分地区。但萨莫奈人并没有屈服。
公元前327年,罗马人再次挑起与萨莫奈人的战争。这是一次残酷而持久的战争。公元前321年的卡狄乌姆峡谷一战,罗马军大败。但罗马并未因此而终止战争,相反更加加大对战争的投入。公元前316年,罗马人在经过周密的准备之后,重新发动战争,并经过数年的苦战,终于赢得了胜利。罗马的军团经受住了山地战的考验。
公元前298年,第三次萨莫奈战争爆发。公元前296年双方在翁布里亚境内的森提努展开激战,萨莫奈人和高卢人的联军遭到失败。随后,萨莫奈人及其同盟者相继屈服,罗马取得了征服意大利中部的决定性胜利。与萨莫奈人的三次战争不但使罗马人得到了大量的实惠,而且也使罗马人积累了进行山地作战的经验,锻炼了罗马士兵的作战能力。
图2 罗马凯旋门
罗马人在控制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后,就开始向意大利南部发起进攻。当时的意大利南部,小国林立,内耗不断。公元前280年,罗马舰队开进他林敦,遭到他林敦人的袭击,一部分船员被杀,一部分被卖为奴隶,罗马与他林敦之间的战争终于爆发。
他林敦是斯巴达人在意大利南部建立的一个殖民地,与希腊本土有较多的联系。为抵抗罗马,他林敦向希腊的伊庇鲁斯国王皮鲁士求援。皮鲁士是希腊化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他既是一位实战家,又是一位理论家。他曾经写过有关军事方面的著作。汉尼拔对他非常崇拜,常常把自己称作皮鲁士的学生。他林敦的请求正中皮鲁士的下怀。因为他认为这是实现其自身梦想、成为亚历山大第二的大好时机,于是便欣然同意出兵帮助他林敦人。公元前280年,皮鲁士率领22000名步兵和射手,3000名骑兵及20头战象在他林敦登陆。不久,他便率军来到他林敦以南的赫拉克里亚附近,与罗马人发生激战。在这次战斗中,皮鲁士使初次见到大象的罗马人惊慌失措,损失惨重。次年,他又在奥斯库伦附近取得了胜利。但是这些胜利也使他自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中有7500名战士惨死疆场。后来,人们把这种得不偿失的战争称作“皮鲁士式战争”。公元前275年,皮鲁士在贝尼温敦附近同罗马人打了最后一仗,皮鲁士军被誉为“九头妖蛇”的罗马军击败,被迫退回希腊。公元前272年,罗马包围了他林敦,他林敦被迫投降。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除波河流域仍为高卢人所占据外,意大利的其余部分都落入了罗马人的手中。
经过一百多年的对外战争,罗马终于征服了意大利。但罗马并没有将它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没有像中国的西周那样实行“分封而治”,也没有像雅典那样对其治下的属国实施高税政策,而是根据被征服地区的各种不同情况,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依靠各部落和各地区社会上层对意大利进行治理。对于被征服的意大利地区,罗马人只征兵,不征税。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确实保证了罗马后方的稳定。同时,罗马又以建立殖民地的形式来巩固其对被征服地区居民的统治,维护社会的安定。殖民地居民有些由拉丁同盟所遣,有些由罗马直接派出。通过这种方式,罗马人在用“剑”征服意大利后不久,很快又用“犁”完成了对它的征服。
二
罗马在征服意大利以后,继续向地中海西部发展,这就与活跃于这一地区的海上强国迦太基发生了直接的冲突。从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146年,罗马与迦太基曾进行三次战争。因为迦太基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地,而罗马人又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Poeni),因此人们常常将这场战争称为“布匿战争”。
迦太基位于北非今突尼斯地区,古典传说谓此城的创建人为推罗国王之女埃莉萨(Elissa)或狄多(Dido),她所建的殖民地称为Karthadasht,意为“新城”,以区别于腓尼基人在乌提卡(在今突尼斯城东北21千米处)建立的旧殖民地,希腊人改称为Karchedon,罗马人又改称为Carthage。到公元前3世纪前叶,迦太基的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它拥有一支庞大的海军,是地中海西部的一大强国,占有地中海西部的若干岛屿和西班牙南部、西西里西部等广大地区。
布匿战争最先起因于“麦山那事件”。公元前269年,叙拉古雇佣兵中的意大利人,突然抢占了西西里岛东北端的麦山那城。公元前265年,叙拉古派兵包围了麦山那城。麦山那城的雇佣兵分成两派,分别求助于迦太基和罗马。当迦太基和罗马的军队开到西西里后,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241年)爆发。战争开始后,罗马军队首先挫败迦太基人,然后占领叙拉古,随之又打下西西里岛西南沿海城市阿格里根特。罗马的陆军优势在当时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但罗马的海军却远不如迦太基。为了弥补海上力量的不足,罗马迅速建造了100艘五列桨船和20艘三列桨船。公元前260年,刚刚成立不久的罗马海军在米雷海角与迦太基人遭遇,并以压倒一切的气势,击败熟悉海战的迦太基人,取得了罗马海战史上的首次胜利。领导这次海战的执政官杜伊利乌斯也因此获得了凯旋式。“因为这一原因,他被授予一项永久性的荣誉——即在他前面应持一个用蜡制成的火炬,当他外出用餐回来,笛手应吹笛迎接。”[3]罗马的海军也在与迦太基人的战争中不断成熟,不断发展。公元前241年,罗马舰队在西西里西海岸打败了迦太基舰队,迦太基无力再战,被迫求和。和约规定:迦太基将西西里岛与意大利之间的所有岛屿让给罗马;迦太基赔款3200他连特,十年之内付清。第一次布匿战争至此结束。对于罗马人来说,这次战争中遇到的新问题比以前任何一次战争的问题都要多,主要有海战的问题、长期海外作战问题、海军与陆军如何配合作战的问题、军队的后勤供应问题,等等。不过,在战争中,罗马人虽然历尽艰辛,但还是一一克服了困难,找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都为其以后的大规模成功的海外扩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以后,罗马和迦太基都积极备战,准备迎接双方间更大规模的战争。罗马人在这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把科西嘉、撒丁尼亚和波河流域控制在自己手里,以巩固自己后方的稳定。战后的迦太基则把主要势力伸向西班牙,在那里经营反击罗马的阵地。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迦太基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军事准备日趋成熟,对罗马进行报复的时机已经到来。公元前219年,主将汉尼拔不理罗马的警告,率军攻毁罗马在西班牙的同盟者萨贡托,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前201年)由此爆发。
汉尼拔为哈密尔卡·巴卡之子。“据说,当汉尼拔只有9岁的时候,曾孩子气十足地请求他的父亲哈密尔卡带他到西班牙去。他的这位刚刚结束了阿非利加战争的父亲,当时正在带领他的那些即将出发的士兵向神献祭。于是他便把汉尼拔带到祭坛前,让汉尼拔的手摸住贡物并发誓保证:只要他一有可能,便要公开宣称他是罗马人的死敌。”[4]此后,汉尼拔一直在西班牙从事军事活动,并迅速成为一位优秀的迦太基将领。
公元前218年春天,汉尼拔率领迦太基雇佣军从西班牙基地出发,越过阿尔卑斯山,突入意大利本土。用一支远离后方的军队来挑战一个国家,这在人类的历史上还是不多见的。为了用事实说明汉尼拔准备去进攻的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国家,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罗马的资源和他们当时兵力的具体数字。
两执政官指挥的有4个完全由罗马公民组成的军团,每一军团有5200名步兵、300名骑兵。另外,每一执政官军中还编入同盟军步兵3万人、骑兵2000人。临时调来协助罗马人作战的萨宾和埃特鲁里亚部队有骑兵4000人、步兵5万人有余,罗马人将他们集中在埃特鲁里亚边境沿线,由一名大法官级行政长官指挥。从居住在亚平宁山区的翁布里亚人和萨西纳提人中征集的兵力达2万人,同他们一起作战的还有2万威尼提人和塞诺马尼人。罗马把这些人部署在高卢边境,命他们进入波伊人境内以牵制入侵者的兵力。以上是保卫罗马领土的现役兵力。此外,罗马自己还留有一支随时可以参加战斗的后备军,其中有罗马公民组成的步兵2万人、骑兵1500人,各同盟国提供的步兵3万人、骑兵2000人。
据报道,此外还有在册可征用的士兵,人数如下:计拉丁诸城步兵8万人、骑兵5000人;萨姆尼特步兵7万人、骑兵7000人;亚皮吉和美萨比步兵7万人、骑兵16000人;卢卡尼亚步兵3万人、骑兵3000人;马尔喜人、马卢西尼人、弗兰塔尼人和维斯提尼人共有步兵2万人、骑兵4000人;在西西里和他林敦还有两个后备军团,每团步兵4200人、骑兵200人。罗马人和坎佩尼亚人在册的步兵有25万,骑兵约23000人。
据此,罗马和盟军能拿起武器战斗的总人数为步兵70余万人、骑兵7万多人,而汉尼拔侵入意大利时兵力充其量不到2万人。[5]
汉尼拔这支人数不多的军队确实给罗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公元前217年,罗马军队在特拉西美诺湖附近遭到汉尼拔军的伏击,几乎全军覆灭。于是罗马元老院宣布罗马进入紧急状态,贵族出身的费边被任命为独裁官。费边在分析了双方的实力以后,决定不与汉尼拔正面交锋,而是以坚壁清野的办法与汉尼拔周旋,断绝汉尼拔的粮草,消耗敌人的力量。费边的“迁延”战术自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确实包含着战争在意大利境内长期拖延的风险。而这正是罗马人所经受不起的。公元前216年,罗马指挥官在罗马人民迫切要求罗马军与迦太基军作战的压力下,匆忙与汉尼拔在坎尼激战。当时罗马方面约有8万名步兵和6000名骑兵,迦太基方面约有4万名步兵和1万名骑兵,就双方兵力而言,罗马居绝对优势。但汉尼拔这位绝顶聪明的天才指挥家并没有因为人数上的劣势而怯战,却充分利用地理上的优势,采取两翼包抄的战术,击溃了罗马军队。罗马军遭到了空前的失败,54000人被歼,18000人被俘,而迦太基只损失了6000人。坎尼之战是欧洲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极好战例,为后来的军事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研究素材。
坎尼之战部分地动摇了罗马对意大利的统治。意大利南部、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区纷纷脱离罗马而投向迦太基,其中著名的有坎佩尼亚的加普亚和西西里的叙拉古等。汉尼拔虽连战皆胜,但毕竟是外线作战,兵源和粮源都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而罗马则正好相反,虽一再失利,但可随时补充新兵。公元前207年,迦太基由西班牙派去的援军被罗马人中途消灭,使汉尼拔的处境更趋困难。公元前204年,罗马遣军直趋北非,在北非开辟第二战场,这是迦太基人所不曾想到的。迦太基政府急调汉尼拔回迦太基救援。公元前202年,在扎马附近与罗马人的决战中,汉尼拔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遭到了失败。第二战场的开辟,确实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阿庇安指出,罗马人起初对于第二战场的开辟“漠不关心”,但是不久,他们发现,第二战场的开辟对于罗马非常重要,是极其“伟大”和“光荣”的事。[6]次年,双方订立和约:迦太基放弃阿非利加以外的全部领土;除了保留10艘舰船外,其余舰船一律交给罗马;五十年内向罗马赔款1万他连特;未经罗马许可不得与任何国家交战。从此以后,迦太基沦为罗马的附属国,罗马取得了在地中海西部的霸权地位。至此,罗马的实力如日中天,在地中海世界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不重视罗马的声音了。不过,在这次战争中,罗马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尤其是汉尼拔在意大利的十六年,破坏了四百个城镇,仅在战场上被杀的罗马人就达三十万人。汉尼拔还不止一次地进军罗马,使罗马处于极端危险之中。[7]但第二次布匿战争告诉我们,任何一支精良的部队都无法与一个民族抗衡!!!
在与迦太基人激战正酣的同时,罗马人又在地中海东部开辟了战场,开始其对地中海东部的征服。当时地中海东部主要有希腊马其顿王国、埃及托勒密王国和叙利亚塞琉古王国等,这些国家的创立者皆是亚历山大的部下,但到公元前2世纪以后都趋于衰落。
罗马对东方的征服使用了先近后远的方针。马其顿是罗马首选的打击目标。罗马与马其顿的战争一共进行了三次,最后以马其顿王国的消亡而告结束。罗马接着选择的攻击目标是叙利亚的塞琉古王国。公元前2世纪初,叙利亚的实力有所增长,并开始向西方发展。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期间,叙利亚国王安提奥库斯三世越过赫勒斯滂海峡夺取了马其顿的色雷斯地区,罗马与叙利亚之间的战争爆发(公元前192—前188年)。公元前190年,罗马军队和叙利亚军队在小亚细亚的马格尼西亚发生会战。马格尼西亚会战实际上就是罗马军团与马其顿方阵的对决。据阿庇安记载,安提奥库斯三世将马其顿方阵列成紧密的长方形,侧面有骑兵保护,但是当两边没有骑兵的保护的时候,这个方阵会分开,以让那些在前面小战的轻装部队通过,此后再恢复方阵原形。这样马其顿方阵“拥挤在一个长方形之内,多密提阿斯(罗马将军)很容易地用他很多的骑兵和轻装部队把他们包围起来。他们没有机会冲锋,也没有机会疏散他们的密集队形,所以他们开始遭受很重的损失;他们非常愤怒,因为他们自己不能采用所惯用的战术而四面八方都受到敌人武器的攻击。但是他们在向所有的方面都伸出他们的密集长矛,他们向罗马人挑战,进行肉搏,总是保持着将要冲锋的样子。但是他们没有前进,因为他们是步兵,披着很重的武装,看到敌人都是骑在马上。最重要的,他们怕他们的密集队形分散开,他们也来不及改变这个队形。罗马人并不进行肉搏战,也不跑近来,因为罗马人害怕这些精兵队伍的纪律、坚强和斗志;只包围着他们,用标枪和箭向他们袭击。在这个密集队伍中,标枪和箭总是百发百中的,因为他们既不能把投射器挡开,也不能分开队伍以躲避投射器。这样在受到严重的损失之后,他们为势所迫,一面威吓,一面逐步很有秩序地退却。就是在这个时候,罗马人还是害怕,不敢跑近他们,只是继续把他们包围起来,伤害他们。直到最后,马其顿方阵内部的战象被激动起来,不可驾驭了,于是方阵溃散,狼狈而逃”[8]。叙利亚军遭到惨败。罗马人对此“兴高采烈,认为现在没有什么事情他们难于作到,谢谢神明的保佑和他们自己的勇敢;因为人数这样少的一支军队,在异地作战,在第一次战役和第一次袭击时,仅仅一天之内,就打跨了有一切王室资源,由这样多的民族组织的一支人数多得多的军队,包括勇敢的雇佣军、负盛名的马其顿方阵和统治那个广大帝国、被尊称为大王的国王本人在内,这使他们对于他们自己的幸运有很大的信心了”[9]。在罗马人之间甚至流行了这样一句话,说“过去曾经有过一个国王——安提阿大王”[10]。不久,双方签订协议,其草案内容如下:
“安提奥库斯国王和罗马人民应在这些条款和条件下建立永久性友谊。
“国王不能允许旨在与罗马人及其联盟作战的军队通过其王国或从属于他的那些王国的土地;不得向他们提供任何必需品或别的援助。罗马人和他们的联盟也将向安提奥库斯及其属国提供同样的保证。安提奥库斯无权对居住在岛上的居民发动战争或渡海进入欧洲。他将把军队从陶鲁斯山这边至哈里斯河一线的所有城市、村庄和堡垒中撤走;同时,他也将撤走驻扎于陶鲁斯峡谷至里加奥尼亚山脊之间的所有军队。在撤离这些城镇、土地和堡垒时,他除了可以带走他的战士随带的武器外,其余的一概留下。如果他已经带走了某些东西,那么他应该及时将其归还给它所属的地区。他不应从优美纳斯王国中征召士兵或其他任何所需之人;如果在安提奥库斯的军队里或在他的统辖区域内有这些城市——即业已脱离其统治的城市——的公民,他们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返回阿帕美亚;如果安提奥库斯的臣民中有支持罗马及其联盟的人,那么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或者是脱离安提奥库斯的统治;或者是保存他的统治。他将把罗马籍及其联盟籍奴隶(不管是逃亡所致还是战俘所致)送还罗马;同时,他也得把逃亡或开小差的罗马公民及其联盟公民送还给罗马及其联盟。他将把现在驻扎在阿帕美亚的所有战象交给罗马人并保证不再获得其他战象。他必须交出他的战船及其船具,只能占有10艘装甲船和10艘商船。这些船的任何1艘都不得用三十条以上的桨划行。他不得占有任何较小的船参与他所希望的战争。除了提供贡品、使者或人质的船以外,其余的船都不能驶过加利加努姆海角和萨尔帕督尼乌姆海角以西;安提奥库斯国王无权从从属于罗马统治的民族那里召募雇佣军,甚至也不能从这些地区接受志愿军。
“罗德斯人及其联盟在安提奥库斯王国境内占有的房子和任何建筑均属于罗德斯人及其联盟,他们应该拥有在国王发动对他们的战争以前所享有的权力;凡是欠他们的钱,他们有权强迫索取;凡从他们那里拿走的东西,他们也都有权追寻、鉴定,甚至有权索要;驶往罗德斯岛的商船将像战前一样免除关税。如果将要交出的城市属私人占有,那么安提奥库斯就应将这些城市交还给这些私人占有者,并撤出其驻扎在那里的所有驻防军。归还务必及时。如果以后该城市占有者想投靠他,他应立即拒绝。他应向罗马支付1万2千阿提卡他连特纯银——他连特的重量不得轻于80罗马磅,以分期平均付款的方法,12年付清。他还应向罗马提供5万4千摩底小麦。此外,他应向优美纳斯国王交付350他连特白银,每年支付70他连特,分5年付清。这笔钱的支付时间与他向罗马人支付的时间相同。另外,他还要向优美纳斯国王提供一定数量的粮食,折合钱币(按安提奥库斯自己估算)是127他连特又1,208德拉克玛。优美纳斯非常满意以钱代粮,并同意接受上述折算数额。如果安提奥库斯所支付的钱额与上述规定不相一致,其不足部分将于来年补足。
“安提奥库斯将给罗马人提供20名18岁至45岁之间的人质,每隔3年他们就得变换一次。条约禁止安提奥库斯向罗马人民的同盟国发起战争。如果罗马人民的同盟国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向安提奥库斯发动战争,那么他有权用武力阻止他们的进攻,但唯一的条件是他不得用战争的方法占有其它城市、接收其它国家并与之缔结联盟。争端应该在法律范围内解决,如果双方都有战争要求,那么也可以动用武力解决争端。”
条约中也有要求交出迦太基人汉尼拔、埃托里亚的陶阿斯、阿卡马尼亚的蒙西劳库斯、卡尔息斯的优勃利达斯和费罗的条文。此外,还明文规定,允许在不改变条约有效性的前提下,根据将来的需要增加、删除或改变条文的某些内容。[11]
公元前188年,双方在上述草案的基础上,正式订立条约。叙利亚王国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地位一落千丈。公元前63年,罗马又将小亚细亚东部囊括到自己的版图中。为此,在小亚细亚,罗马建立了本都与比提尼亚行省,作为罗马对这一地区进行统治的行政机构。不久,罗马大将庞培(公元前106—前48年)征服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并在新占领区建立了叙利亚行省。
图3 罗马钱币上的恺撒像
罗马的另一位大将恺撒(公元前100—前44年)征服了山外高卢,将罗马的疆域扩大至不列颠地区。
公元前30年,屋大维(公元前63—公元14年)击败政敌安东尼(公元前82—前30年)和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的联军,灭亡了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结束了埃及独立发展的历史,使埃及成了罗马帝国的一部分。罗马环地中海帝国更加稳固。
在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它的疆域面积十分庞大,版图西起英格兰北部,东至亚美尼亚山区、叙利亚沙漠和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达撒哈拉沙漠,北到莱茵河、多瑙河及北苏格兰高地;东西约3000英里[12],南北约1000英里,包括今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比利时、荷兰(西)、英国、苏格兰、德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西)、罗马尼亚(部分)、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西欧、南欧、中欧、北非、西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图4 罗马城遗址
其所辖人口约有5400万,庞大的地中海完全成了“罗马的内湖”。它与我国的汉朝遥相对应,一东一西,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综上所述,罗马的建成并非一日之功,它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经受了无数次的考验;它把握了时机,充分显示了其超乎寻常的组织能力。能耕能战、兵农结合、藏兵于农是罗马人的特点,勇于开拓、务实进取是罗马人的美德。在战争时期,罗马的政府是高效的,罗马的公民是勇敢的,罗马的民族是团结的。虽然公民内部有这样那样的分歧,但一旦形成共识,就会不惜代价为之奋斗。这或许就是罗马人成功的关键。
[1] The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Vol.1,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24,p.54.
[2] Livy,The History of Rome,5,48.
[3] Livy,The History of Rome,Vol.17,Introduction.
[4] Livy,The History of Rome,Vol.21.
[5] Polybius,The Histories,2,24.
[6] 参见Appian,Punica,7.
[7] 参见Appian,Punica,134.
[8] [古罗马]阿庇安:《罗马史》上卷,谢德风译,37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 [古罗马]阿庇安:《罗马史》上卷,谢德风译,37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 [古罗马]阿庇安:《罗马史》上卷,谢德风译,379~38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1] 杨共乐选译:《罗马共和国时期》(上),105~10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 1英里=1609.34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