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田君采集到的另一个事实是,“tobi”在筑前的地岛据说不能让僧侣看见。正月四日寺里的和尚去各家“回礼”时,有对和尚说“o tobi,收好了吗”的说法。当地所谓“tobi”是指系在“门松”或各种用具上的“o hineri”,但是否已经收好去问和尚也没有意义,其真意,恐怕是在于明示僧侣与庆祝正月的人们之间并非互赠“tobi”的关系。虽然这一用法在今天显得有些杂乱,但依然可以从中看出,正式的赠予是只限于有着共同生活,希望相互信任、亲密交往的对象之间的。周防大岛与日向椎叶村的拜年问答,也能让我们从其言者无意的语句之中,了解到从前我们祖先所抱有的亲疏观念,以及对外界的选择方式。
这一点,是证明所谓交易的原始形态曾经与赠答极为相近时不可或缺的一个问题。像日本这样依然显著地保留着相关材料的国度已然不多了,而对之如此不加利用的学界也不多见。不知不觉中,经济的思想逐步浸润,尽量令对方有所得的是赠予,而令对方有所损失的是交易,这两种倾向各自发展,到最后连如此重要的“tobi之米”,也只象征性地剩下包在纸里的三粒,或是如同城区的“十二铜”[49]一样完全埋没于“o hineri”之中。而我们多数的民间传承也变得如果仅仅取其一端则完全无法理解,只凭着土俗志似的兴趣不但无法处理,甚至提出问题都变得困难了。但幸运的是,“镜饼”这种特殊形式的食物,却颇为神奇地广泛流行起来,并且变得越发重要。时至今日,“饼”的分配,依然局限在从神灵、家人到家畜、器物,即所有我们希望与之交往并增进亲密感且认为值得尊敬的对象上。这与“tobi”或是“年玉”的赠予对象一致。虽然事例不多,但也存在“tobi之饼”这一名称。日本东北地区,除了前面提到的北秋田的“不带toppi”之外,尚不得见。而在旧南部领,正月有着“tae之饼”的说法,直到最近还有孩童们念着“给我tae之饼”去各家讨要的风俗。西边长洲的萩町,孩童在正月十四日晚念着“给我tobi之饼”去各家讨要(《乡土研究》3卷5号)。而此地附近一带也是极罕见地被称为“tobi tobi”的正月仪式的大本营。对此,以前我曾著文说明,相关的报告也为数众多。“tobi tobi”再往东边,则变成“hoto hoto”或者“koto koto”等敲门扣户的声音,安芸的周防称之为“torohei”,长门则称之为“tohei”,渡海到九州后,则变成“toyo toyo”或“toshi toshi”,但按贝原氏的著述,还是以“tobi tobi”居多。仪式中的来访者带着稻草做的串钱绳或是牵马绳等极少的物品,进行完全不成比例的对自己有利的交易,但依然要采取交易的形式来换取“饼”。此地的来访者多是小孩儿,并没有其他各种祝言,而与此同类的其他地方的访问者中,则有明显是扮成神的样子,或是传达神的旨意的。可以想象,他们曾是年夜里最被人们所期待的来客。萨摩甑岛的某村,访问者反而会为家中的孩童带来作为“年玉”的“饼”。而“tobi”则是在这一值得纪念的访问之际所赠送的食物之名,同时也是希望交往的人们之间的接头暗号。在旅途之中还见不到“茶屋”“旅笼”的前代,离开这两个词,旅行者恐怕是无法完成旅程的。如此说来,“tabi”即为“tobi”,也就是我先前的假说不算过于牵强附会吧。
附记
最近民间传承会出版的《民俗座谈》中,提供了一些值得参考的事实,如因为食盒不洗而返还,所以其中的食物要留一角不吃,或是将从别人家得到的食物装一些进去再还等。借用大家的力量,收集各地表示赠礼及其回礼的特殊用语,是判定我此文正误的最为有效的方法。此外,也许今天我们认为毫无关联,但买东西时找回的零钱是如何称呼的,也值得参考,应一并调查。因为这两种思想原本是极为相近的。
(昭和十二年四月《旅行与传说》)
[1] 杉村广太郎(1872—1945),笔名杉村楚人冠,记者、随笔家、俳人,有《楚人冠全集》。此处的方言集指《和歌山方言集》,1936年。
[2] “o”汉字写作“御”,本是加在名词前表示礼貌的接头词,但在一部分词语中固定下来而不可与其他部件分开。
[3] 野村传四,《南大和方言语汇》,1936年。
[4] 泽田四郎作的随笔集,共十三册,第四册成书于1936年。
[5] 旧历十月(亥月)的第一个亥日,传统节日之一。
[6] 编于1910年。
[7] “iremono”是容器的总称。
[8] “hachi”汉字写作“钵”,容器。
[9] 两头扎住的稻秸束,中间可以放入东西裹住。
[10] 柳田在此将“ire”理解为动词“ireru”(意思是“放入”)的连用形,将“iresome”理解成“放进去了”的意思。
[11] 古国名,请参考附录二。
[12] “年”在日文中的发音为“toshi”。
[13] 桥本龟一著,1939年。
[14] 古国名,请参考附录二。
[15] 发表于1931年。
[16] (23~26)cm×(32~35)cm大小的白色日本纸,用来包裹物品或是写字。
[17] 柳田在此处将“soko dame”中的“dame”看作“tame”发生浊音变化后的结果。
[18] 即澡豆。
[19] “hineru”有包零钱的意思。
[20] 立春的前一天。
[21] 为“若水”仪式而特制的草绳。
[22] 古国名,请参考附录二。
[23] 日语中“亲方”语义宽广,这里指租田给佃农耕种的地主。
[24] 秋田县中东部地区的古称。
[25] 剥皮后串成串儿晾干的涩柿子,献给神的食物之一。
[26] 代替酒的钱。
[27] 穿日式木屐时的袜子。
[28] 为敬献神佛而洗净晾干的米。
[29] 为过年之意。日本民间有些地方是正月十四日晚过年。
[30] 为永春水(1790—1843),江户后期的“人情本”作家。
[31] 新年第一次参拜神社。
[32] 也被称为“gomame(鳝)”,小鳀鱼干。
[33] 家庭内则是一家之主,地域社会中则是按一定条件选出的男性,是新年仪式的中心人物。
[34] 福的发音是“fuku”,在复合名词中发生浊化后为“buku”。
[35] 平安时代到近代成年男性着和服正装时戴的帽子,因色黑而得名。
[36] “wara”是稻草的意思。
[37] 即稻垛。
[38] 汉字写作“鸟总”,树木的小枝或是枝叶茂密的尖端部分,古时砍伐树木后在其树桩上立此以祭山神。
[39] 草席、草垫。
[40] 本山桂川著,1925年。与那国岛在八重山列岛西端。
[41] 冲绳八重山地区对稻堆的称呼。
[42] 关于此,可参见《海上之路》中“稻之产屋”的部分。
[43] 阴历十一月的雅称。
[44] “nusa(币)”即作为神的标志的布条或是纸条,也称“御币”。“kake”是动词“kakeru”(装上,挂上)的名词形式。
[45] 若山甲藏(1868—1945),记者、乡土史研究者。
[46] 即黑鸢。
[47] “见上(miage)”是仰望的意思,其发音也与“土产(miyage)”非常接近。
[48] 宫本常一(1907—1981),民俗学家、农村指导者、社会教育家。周防大岛是他的家乡。
[49] 江户时代,作为献给神灵的灯油钱,按一年的月份包上十二文铜钱的做法。也写作“十二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