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已经太长,我想表达的意思简单一点说就是,“tobi”本来并不限于接受赠礼后的回礼。现在保留于近畿、中国地区及四国地区的“o tame”“o tomi”“o tobi”等,其实是“kae tobi”,即“tobi”的一种,其他将赠礼本身称为“tobi”的地域也相当广阔,今天中央称为“o hineri”或是“toshi tama(年玉)”的,在广岛县以西也以“tobi”之名称而为人所知。三者的共同点是,其赠送的对象都不仅限于人,都以食物特别是米为中心,都是主要属于正月的活动。但这是古老状态原样保存的结果,还是经历中古的变迁之后的产物,要想明确地得出结论还需要更为细致的考察。
“o hineri”一词的用法,在都市至少没有季节的限制,而与之相反,“toshi tama”则只限定于正月。“tobi”用于新年之外的例子尚未得见。萨摩地区西北海上的伊唐岛,在插秧结束那天的夜晚,“oyako(亲子)”即一门的各家之间,互赠被称为“土产”的米饭,这一习俗也被称为“tobi no ko”。“toshi(年)”似乎原是以种植稻米之期来分界的,这也许可以说是一种新年习俗。而远距千里的秋田县北部,用“toppi”来称呼伴手礼,有着“不带toppi就上人家家里去”的说法,也许“toppi”并不限于正月,但这一点还未能确认。在日向的山村椎叶,伴手礼被称为“tonbi”,是明确的正月辞令。若山氏[45]从当地人那儿了解到的一个习俗是,拜年者大摇大摆地来到大门口,说“我没带tonbi就来拜年了”,主人则需要迎接并且回复“哪里需要tonbi,能见到您就是tonbi了”。“tonbi(鸢)”[46]是在空中飞翔的,证明其是“miage(见上)”[47]的代用语。这一用法之所以只见于新年,我想是因为“tobi”原本就是在一年中最为庄重的机会赠答物品以增进旧谊的习俗吧。宫本常一君[48]报告的周防大岛的例子,在这一点上是颇为有力的资料。今天想来已经没有人遵循旧俗了,但当地在从前有客人拜年时说“这是oo tobi,请笑纳”,而主人则回复说“那请拿过来吧”的习俗(《旅行与传说》8卷3号)。由此大致可以知道我们日本人在交往之时是需要有“tobi”的,而“tobi”与“年玉”在很多地方意思相同也基本能够得到解释了。在赠答的机会仅限于年头或是稻谷收获之时的时代,“年玉”这一名称当然能够更为明确地传达其中的感觉。但随着临时赠礼的机会逐渐增多,出现了虽然是“tobi”但并非“年玉”的情况,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当然,现实情况还是正月的“tobi”较多。我认为这些都是“tobi”一词的起源更为古老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