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这一想象绝非空穴来风,因为此种咒术的原型有着十分广泛的目的,并且包含着事前的预防在内。相州津久井地区的“七轩乞食”,是“mono morai”的别名,据说从七家讨来面粉,做成面团烤着吃,可以治疗眼睑的肿包(《相州内乡村话》)。信州的诹访地区的以下做法,即在不过桥的前提下从七家讨来稻米,独自煮食,不仅可以治疗“me kojiki”,也可以治疗疟疾。同县北安昙郡的“七轩morai”,是治疗胸痛的疗法,即从七家讨来柴火煮饭食用。纪州的有田郡是限定于正月十五日,在不越山谷不过桥的前提下拜访七家,讨要当天早上的剩粥食用,据说连难治的宿疾都可以治愈(《有田郡年中行事》)。在鸟取县八头郡的山村,除了平常为了治疗“me boito”而向七家讨要食物之外,特别要在正月十五日从邻居七家讨要小豆粥食用,据说可以预防疰夏(《旅行与传说》6卷4号)。熊本县的阿苏地区也有同样的俗信,有人特地在正月十五日做一天乞丐,来坚定自己内心的信仰(《乡土研究》7卷3号)。正月十五日是所有方术最常利用的日子,用古话说是“生日足日”[14],这一点已经在年节活动的研究中得到了证明。不紧急的咒术,选在这一天,是为了安妥。大隅半岛的“nanatoko(七所)zosui(杂炊)”,萨摩的甑岛的“nana(七)jushi”等,都选在“七草粥”的这天[15],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吧。“七所杂炊”,顾名思义,也是“七轩morai”,也许由于七日这个日子并不是十分贴切,大隅地区更是限定于年满七岁的小孩来讨要食物。种子岛的“七草正月”也同样,是年满七岁的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向除自家外的六家讨要“杂炊”。而这一天夜里,女孩子开始用腰带来代替此前用来系衣服的绳带,表示已经正式进入儿童阶段了(《民族》2卷2号)。我认为这也是后来限定的。因为日本东北地区在正月十五日前后有被称为“cha sego”的讨要食物的习俗,而仙台地区现在也有母亲为刚出生的婴儿穿上与参拜神社时同样的正式服装,背在背上,拜访七家讨要“饼”的做法,与其他地区一样,拜访之时口里也要念道“从吉祥方位来cha sego了”,据说这样可以消灾解难(《东北之旅》7卷1号)。在小正月的前夜去各家敲门讨“饼”的风俗,遍布全国,各地有着“kapa kapa”“cha sego”“kasegi dori”“kasa tori”“hoto hoto”“tobe tobe”等十几种异称,已是广为人知。至于目的,有的是重在祝福各家平安幸福,有的是主要出于访问者自身的需要,各自的范围可谓犬牙交错。冈山县北部的“koto koto”,主要出于正当厄年[16]的男女的心愿。而四国的大部分一直到中国地区的“粥钓”,其名称也是从“七轩乞食”变化而来的。
这恐怕便是前代乞食的原理,原不是单纯的饥饿对策,对此还能从各方面予以证明。石城地区的村落中,家里祭祀着“sinme sama”(o sira sama,大白神)的,往往是颇为殷实的旧家,家里主妇的一项颇为麻烦的工作,便是需要定期去村中各家“hoito”(乞食)。如果偷懒不去,神灵便会出现在梦里催促“快去快去”,如果还是不听,便会生病(涅夫斯基君报告)。居住于山口县西部的一名盲人,曾为治疗眼疾而去出云地区的一畑药师处许愿,往返均是徒步,每日至少需要乞食七次,实在是一种艰苦的修行(樱田君报告)。也许这也可以从佛法的教理加以说明,但在其信仰未曾触及的地区,我们也能看到与人共享食物以接受或是给予力量的“奇风异俗”。而似乎这还并不仅限于食物,我们从陆中[17]、美浓与最西端的对马岛这三处都有着“七所铁浆”的风习这一事例便可得知。“七所铁浆”即女孩首次将牙齿染黑时,一定要拿着自己的壶,去各家讨要“铁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