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1 / 1)

1937—1938年,萧乾(1910—1999)写下了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梦之谷》。这部半自传性质的作品,描写了一位北京教会学校的学生,因为“反教”而被开除,流落广东潮州的故事。[1]漂泊在异乡,他的第一个强烈感受是,自己变成了“聋子”和“哑巴”:既听不懂人家的话,也无法让别人听懂自己的话。好在得到当地教育界几位开明人士的支持,他在一所学校当上了国语教师。虽然遭到一些保守势力的反对,他的事业还是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支持。与此同时,他也陷入了一场甜蜜的恋爱。但不幸的是,他所爱的漂亮女生早由家长许配给了一位地方军人。结局可想而知:他们的爱情被粗暴地打断。他只有再次出走,教国语的事当然也就不了了之。

如果把这部完成于抗战烽火中的作品单纯视为一部爱情小说,它的主旨并无任何新鲜之处。但如果转换一个阅读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国语”罕见地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作为一条主线,众多情节都通过“国语”得到合理化并衔接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国语”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和社会象征意义。在一次演讲中,主人公如此倾诉自己的异乡经验:

你知道怎样的残废人最惨吗?我告诉你,五官中,没有比耳朵和嘴再宝贵的了。没有它们,你的生活里便失去了和别人的接触,你自己也不再能混到同类的生活里去。你看见别人叽哩咕噜地动嘴,却摸不清他说的是什么——也许你自己便是话的主题。你有一腔话要表达,大至你的抱负,小至吃饭、点灯。你干嚷,没人懂你。到那时候,你将觉得自己还不如一只鹦鹉!

然而,你相信吗?如今我便已丢失了这“两宗宝”!多么伤心的事啊!在你眼中,我尽管是同类,而且是同胞;这里,在四周那些奇异目光的注视下,真不知道我究竟成了怎样的古怪东西!

身处同胞之中,却因语言不通而沦为异类(“古怪东西”)。无疑,萧乾在这里想强调的是国家、国语与国民的三位一体:“如果国家要走向统一,住在这海棠叶上的各地同胞就必须有共同的语言。”[2]

为了描述这种经历,书中大量使用了身体残疾的比喻,除了“聋子”和“哑巴”,还有“瞎子”:“没渡过长江时,我一直认为中国瞎子太多了——就是说,文盲太多了。如今,我才知道还有哑巴呢!”对于这样一些表述,我们当然不会陌生。早在清末,“瞽人”“哑人”的比喻已被启用(参看第一章),而1926年国语运动大会的纪念歌更是放声高唱:“瞎子的眼睛光明了,聋子的耳朵也不再聋。”[3]萧乾使用的语汇显然就来自这个隐喻传统。这三个词汇的寓意当然是政治性和社会性的,而它们也正好覆盖了国语运动两个最基本的目标:普及文字,统一语言。在这套话语中,国语运动成为一种社会治疗的手段,其目的是使一个人恢复“同类的生活”——因为只有在“同类的生活”中,他才是健全的。[4]

经过主人公的提倡,一批“低班的学生”发起了一个提倡国语的组织“天籁团”——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是一个用赤子之心组成的团体”。与之相对的,则是一批代表了地方意识的学生:

另外一个学生告诉我那张天籁团启事贴出去后,有些同学暗地里说起闲话,认为那句“竖起国语统一的纛旗,铲除方言的障碍”,是对本乡人一种明目张胆的侮辱。有人主张另外发一个“方言应铲除,广东话须拥护”的宣言,反对天籁团,反对我们的国语运动。后来这宣言没出成,但我们那张启事却被戳了好几个窟窿。

在国语的宣传者一方,“方言”无疑是地方观念的体现,而后者在那时又常被视作“封建意识”的表征(参看第九章)。值得玩味的倒是萧乾替反对方提出的口号——“方言应铲除,广东话须拥护”:在这里,“广东话”显然不属“方言”之列,“独立”意识跃然其中(参看第八章)。

事实上,这篇小说中的民族主义意味如此直白,几乎毫无掩饰:主人公本身就是“国族”理念的化身,而与之对立的两大势力中,教会学校代表“帝国主义”,地方观念代表“封建主义”,它们又各自对应着民族主义的两大诉求——对外独立,对内统一。[5]如果我们考虑到萧乾身上流着一半蒙古族的血统(尽管他自己并没有强调这一点),这篇小说的政治色彩就更是意味深长。

但我们也不能把《梦之谷》完全理解为一篇民族主义的政治宣言:这个年轻人积极勇敢,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虽然以悲剧告终),从而把一条新的线索牵入了故事之中,那就是新旧文化的竞争。“天籁”“低班学生”“赤子之心”这几个表述,明显地将国语运动的主体指向了社会中的新生力量。[6]同时,这一线索也将“封建”的另一层含义揭示出来,即旧思想。它与割据势力狼狈为奸,实属“一家眷属”。[7]事实上,正是通过“反封建”的主题,“国语”和自由恋爱产生了结构性的意义重合:它们都是新思潮的产物,又共同受到“反动”势力的打击。并且,经由这个不幸的遭遇,“新文化”又一次与民族主义的主线交织起来。显然,萧乾的意思很清楚:国家、个人、文化的命运无法彻底离析,而是荣损与俱。就此而言,这个漂泊南方的北平少年向我们提示了理解国语运动的基本方向:在语言文字改革的背后,乃是对一个理想中国的想象与期待。也正因如此,国语运动同时卷入了多个不同的意义空间:国族、民主、科学、效率……这些价值无一不可以在国语运动的言说与实践中被发现,而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像一扇侧门,打开它,就能走上20世纪的历史舞台。

下面我要对本书所涉及的一些基本话题做一简单回顾,同时,对正文中没有来得及展开的某些话题,也做一些补充性质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