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通常比较注重员工的技能,在他们看来,只要员工有技能在身,或者说只要团队招聘到更多有能力的员工,那么团队的执行水平自然就会提升,但是过分关注员工技术层面的东西,可能会忽视他们精神层面的一些因素。比如,情绪是影响员工作状态、执行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员工出现执行力低下或者起伏的情况,往往和情绪变化有关。因此,管理者应当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员工的情绪与状态方面,避免相关工作被情绪搅乱。
比如,前面谈到拖延的问题时,说到了逃避心理,当人们处在一个充满压力且让人恐惧的环境中时,就容易产生逃避心理。这种逃避心理就是由恐慌情绪引发的,当恐慌不断蔓延时,个人就会陷入焦虑状态,并产生一些消极、悲观的情绪,从而产生拖延状况。
这里谈论的是拖延症的情绪根源,而多数执行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情绪根源。一个人在工作中经常走神,表现得心不在焉,可能是因为自己遭遇了什么烦心事,以至于情绪低落,无法集中注意力;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得十分活跃和鲁莽,遇事不经过认真考虑就直接埋头去做,这样的人可能工作时的情绪过于激动,容易亢奋,以至于缺乏理性;有的人对工作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反感,原因可能在于他们情绪上感到压抑。不同的执行状态,往往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过来说,不同的情绪又会造成不同的工作效果。
正因如此,管理者应该充当好“心理辅导师”的角色,积极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同时及时进行开导。这种开导需要“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情绪状态,要采取不同的开导方式。
一般来说,员工的情绪变化包含以下几个心理症结:不满意、不服气、不平衡、不理解。
不满意通常是指待遇方面得不到满足,一旦员工觉得自己的核心利益得不到保障,就可能对管理者产生抱怨,这种抱怨会影响他们在工作中的投入度。比如,有的员工认为自己在公司里做了五年,即便得不到升职的机会,也应该获得加薪的机会,可是公司多年来一分钱也没有加过,这让他们感到不满,而这种不满可能会导致他们消极怠工或产生离职的念头。管理者应当积极关注员工是否对工作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如果存在这种情绪,就要反省自己的薪酬制度是否合理,反省自己平时是否怠慢了员工,并想办法加以补救。
不服气主要是上下级管理过程中造成的一些冲突,员工对于上级的某些管理手段或者惩罚措施感到不认同,就会产生不服气的情绪。这些情绪如果不加以制止和引导,就可能会影响内部的团结。比如,有个员工奉命执行任务,可是由于操作不当导致任务失败,在追究责任的时候,管理者直接扣除了员工当月的全部奖金。这样的做法让员工觉得很委屈,也很不服气,他觉得自己虽然工作失败了,但是也不至于受到如此严厉的惩罚,因此对管理者的惩罚措施感到非常不满。
事实上,管理者一旦发现有员工对团队的管理不服气,就要进行解释,告诉员工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自己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方式。及时消除员工的心魔,才可以有效缓解矛盾,同时确保员工不会因为情绪问题而消极怠工。
不平衡是由于内部分配导致的心态失衡,员工对于团队内部的分配制度存有异议,他们认为自己获得了不公平的对待,认为自己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被重视,就可能会将这种负面情绪带到工作当中,并开始消极怠工。在一个团队合作的项目中,每个人都做出了贡献,可是最后进行奖励的时候却没有论功行赏,而是将所有的奖励都给了项目负责人,这种行为就会引发争议,其他员工会认为团队的分配制度不符合最基本的利益平衡。
为了避免员工产生不平衡的心理,管理者一定要完善分配制度,确保内部分配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并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要懂得按劳分配,要按照每一个人贡献值的大小来进行分配。
不理解往往是价值观和思维上的冲突,员工对管理者的相关决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无法弄清楚管理者做事的动机,也想不出管理者这样做是出于什么理由,因此会产生一些质疑,并在工作中表现得游移不定。比如,有个管理者要求员工立即执行A计划,可是员工认为A计划明显不具备太大的价值,B计划才应该是团队重点考虑的对象。面对这种情况,员工可能会产生质疑,并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常常动摇做事的决心。
不理解的心理通常是由掌控信息的多少、地位高低、思维层次高低等因素引起的,由于员工没有办法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无法理解相关的指令和决策。想要消除员工不理解的心理,管理者就要与员工积极进行沟通,告诉员工自己的想法,避免因为沟通不畅而产生误解。
在引导员工走出负面情绪之前,管理者必须提高警惕,必须更多地关怀员工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上的变化,这些情绪变化往往是团队发展的一个指示灯,团队发展的好坏很可能会受到它的影响。只有表现出足够的关注度,管理者才能更好地将问题终结在情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