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公司的一位老总进行角色定位,那么多数人会怎么称呼他呢?或者说他会怎样看待自己呢?一位出色的管理者?一个有头脑的决策者?一个有眼光的领路人?一个了不起的掌控者?又或者是一位出类拔萃的领袖?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这个老总的角色定位基本上都是掌控者和引导者这一类,而很少有人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为了提升公司的执行力,这个老总必须为员工的执行创造良好的条件,必须想方设法满足执行者的欲望和需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需要为手底下的执行者提供必要的服务。
将管理者定位成服务者,这似乎违背了权力体系内的法则,毕竟上级本身就是下级的管理者和掌控者,上级对下级具有无可争议的指导权。事实上,权力上的划分并不意味着上级只需要下达指令,然后什么也不用做,也并不意味着要让所有的人都围着他们转。在一个合理的、和谐的管理体系中,在一种相对平衡的权力机制中,管理者是需要做出调整的,他们在某些时候必须变成一个服务者,一个为执行者提供服务的服务人员。
有个企业老总刚刚创业没有多久,资金比较缺乏,以至于相关的基础设施都不完善,员工的生活和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他还是竭尽所能为大家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一开始员工向他抱怨缺乏相对封闭的办公室,于是他在大厂房的角落中隔出两个办公室;当员工抱怨没有浴室的时候,他想办法在厂房的楼顶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小房间,并安装了热水器;当员工加班熬夜时,他每天晚上都自掏腰包给他们买夜宵吃。
许多人认为他这个老总当得很窝火,其他公司的老板每天都高高在上,舒舒服服下达命令就行,根本不用给员工当牛做马。他觉得为了员工的利益跑腿干活并不算什么,只要公司能够发展,为员工提供服务也是应该的。有些人则认为这个老总之所以会甘心为员工服务,只不过是因为公司处于创业初期,他离不开员工的支持,也需要刺激员工拿出最好的状态来工作,一旦公司步入正轨,这个老总就不会像现在一样谦卑低调了。
几年之后,公司发展迅速,成为本市排名前三的大企业,可是这个公司的老总依旧把自己当成员工的仆人来对待,每天晚上照样亲自出门挑选和购买夜宵,对于员工在工作中的要求也尽量予以满足。他曾听说工人中有一部分人喜欢健身,于是就购买了一大批健身器材,并修建了一个公司内部的健身房。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担任心理辅导师的角色,当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遭遇了不顺心的事情时,也愿意给他发送邮件,然后他会一一做出解答,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每周他还会为一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员工提供心理咨询,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很多人将管理当成一种控制和领导,但是管理本身就带有服务的性质,“管”是监督和控制,“理”代表了指导和服务。对于管理者来说,指导员工做正确的事及正确地做事,这就是“理”,而这种指导离不开最基本的一些服务措施。优秀的管理者往往懂得将员工当成团队的主人翁,将员工当成推动团队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为员工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这种服务主要在于对员工工作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为了提升员工的执行力,保障员工的工作状态,管理者可以适当保持服务的姿态,经常向员工提出各种问题,了解相关的执行状况:
——工作进展得如何?
——你准备或者正在学习一些什么?
——你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你有什么困惑和疑虑?
——我能帮你做些什么?
——作为一个帮助者,我做得怎么样?
这些问题代表了一种良好的沟通姿态与服务的意愿,管理者可以通过提问来了解员工需要什么,自己能够做什么,以及自己应该怎么去做。许多人认为好的管理就是一种服务,而服务需要做到以人为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了解每一个员工的特点,然后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合理安排,让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创造价值。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还要求管理者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工作状况、生活状况,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此外,真正好的服务态度在于将员工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对待,将员工遭遇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来解决,对于员工所面临的问题要感同身受,然后尽量提供帮助。
真正的服务是全方位的,而为了确保服务到位,就需要设定严格的服务制度和服务机构。比如,一些公司规定定期给员工进行健康体检,那么相关的服务制度就是定期体检的规定,而相关的服务机构就是公司内部的体检室和医疗室;一些公司规定以后每周都要开设心理辅导课,那么这个规定就是服务制度,而开办的心理辅导班就是一个服务机构。总而言之,只有在制度上、组织机构上为员工创造更大的便利,他们才能够把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