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的管理思维中,管理者是整个团队的核心,他们掌控着重要的权力、信息及绝对的权威,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可以在团队管理中掌控决策权。因此,他们可以自由做出选择和决定,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引导团队,但这样的管理风格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的。
在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独裁者,他们喜欢一个人决定所有的事情,不允许其他人对自己的决定指手画脚,不喜欢让其他人干涉自己的想法,而这样的团队通常都难以长久地运作下去。优秀的管理者必须打开信息的通道,接收更多的信息,这有助于他们做出科学的决策。类似于头脑风暴法这样广开言路的方式,总是能够激发团队的责任心与凝聚力,对于指导团队执行也很有帮助。
倾听是管理者身上一种必不可少的品质,无论是听从其他管理者的建议还是倾听执行者的想法,都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水平。比如,倾听其他管理者或副手的意见或建议,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决策上的失误,同时进一步完善决策的内容,毕竟没有人可以掌握一切信息,他们需要获得有益的补充。倾听基层执行者的声音同样非常重要,毕竟员工在执行方面通常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他们才是最终执行任务的人,他们总是能反馈一些重要信息。
倾听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收集必要的信息,更在于一种积极的表态,表明整个团队对任何一个成员都充满了敬意和尊重,并让每一个成员都觉得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而不同的倾听方式往往决定了管理者对于内部沟通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员工的尊重程度。
第一种是将别人的话当成耳旁风来听,管理者在倾听的时候缺乏专注度,对于别人的话毫不在意,他们很少能真正收集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第二种是有选择地听,管理者在倾听的时候偶尔会表现得积极、认真,偶尔又显得很冷漠。此外,他们习惯了对说话的人进行干涉,经常指手画脚,随意打断对方的谈话并插话。
第三种是全神贯注地听,这样的管理者通常比较专注,对于相关内容会熟记于心,并且不时进行思考,在必要的时候还会做好记录。
第四种是设身处地地倾听,这样的管理者在倾听时非常投入,他们会暂时淡化自己的存在,进入忘我的境界。为了了解相关信息,他们愿意与对方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如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或者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提出好的观点。
管理者需要设法让自己达到第四个层次,至少也要做到第三个层次。这是一种态度,证明了管理者希望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证明了管理者渴望打造一个开放式交流的团队,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表现出来。
比如,有家公司召开全体会议,老总准备让普通职员积极发言,将大会变成一场由职员自由表达的会议,鼓励他们为公司的发展献计献策,可是每次职员站起来说了不到四五句话,老总就会粗鲁地插话,甚至没等对方说完就打断对方的发言。结果前面几个员工说完之后,后面就再也没有人愿意站起来发言,一些准备了稿子的人也放弃了发言的机会,以至于原本设定两个小时的会议仅仅花了20分钟就草草结束。
这里涉及的就是“尊重”的问题,这也是管理者在倾听过程中应当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对于任何倾听者而言,尊重他人的观点都是至关重要的,即便是管理者,也同样要懂得降低姿态,应该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和思维放在一边,将自己高高在上的权威放在一边,认认真真地听他人说出观点,并且不要随意打断或者进行反驳。只有等到对方说完之后,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
此外,任何一种倾听都需要表现出自己的诚意,为了让对方看到自己认真的态度,有时候需要释放一些积极的信号,如管理者可以面带微笑、身体前倾,这样做是为了证明自己在认真倾听。此外,在听到一些好的观点时应该通过点头来给予肯定。一些管理者在倾听员工说话时经常心不在焉、左顾右盼,这样的表现可能会让说话的人变得更加消极,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话不够吸引人。
有一点也需要引起注意,那就是倾听的效果,许多管理者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想法,可是在倾听的过程中,他们有时候难以把握住信息,尤其是一些重要信息可能会被忽略掉。为了避免出现类似情况,管理者在倾听时需要进行记录,这也能够显示出他的诚意和良好的态度。还有一个方法也很实用,那就是在倾听过程中可以按照传统的5W2H法来收集信息,所谓的5W2H法指的是做什么(What)、时间(When)、地点(Where)、执行者(Who)、执行原因(Why)、怎样做(How)、做多少(How much),管理者不用将所有的话都记住,只要按照这种方法来记住相关的信息就行。弄清楚对方想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在哪里做,为什么做,怎样去做,想做多少,整个信息脉络就可以顺利衔接起来。
由此可见,倾听不仅仅需要良好的态度,也需要掌握一些实用的小技巧,这样才能确保管理者在内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形象,并可以确保他们在整个倾听过程中收集到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