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有一家民营企业正与上海一家跨国公司商谈合作项目,双方均有意签订两个大合同。而在签订合同前期,上海的跨国公司特意派代表来福州参观,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相关的情况。为了确保双方的合作顺利展开,这家民营企业安排了最高规格的接待工作。
在参观期间,代表对民营企业正在推进的一个项目非常感兴趣,于是就随口问了一句:“你们正在做的这个项目究竟怎么样了,目前进行到了哪一步?”站在一旁的民营企业家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提问感到有些不知所措,他赶忙叫来项目负责人说明相关的执行情况。负责人大致陈述了一下项目的发展规模、发展动态,可是所说的很多内容都是半个月以前的事情了,在这期间,一位副手做出了多次的提醒和补充。
参观工作结束之后,跨国公司的代表很快回到公司复命,而这家跨国公司与民营企业的合作也无疾而终。民营企业家对此感到有些疑惑,他始终不明白双方原本有意进行合作,可是为什么到了关键时刻对方却毫无因由地退出了合作项目。
如果对这件事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民营企业家所说的对方“毫无因由退出”的说法并不成立,其实跨国公司选择退出的理由很充分,那就是它发现了民营企业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缺乏流程监督。毕竟一个出色的企业负责人不会对内部发展缺乏最基本的认知,不会对内部的运作流程失去控制,只有内部缺乏监督与审查,才会导致高层对内部执行工作不清不楚。而这样一家公司,并不是合适的合作对象。
许多团队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团队管理者和负责人更多时候都在关注自己的计划是否完善,自己下达的指令是否顺利被执行者接受,在他们看来管理者的职责就是制订计划、下达指令,只要指令传达下去,那么自己的所有任务就算完成了。可是在一个完整的执行体系与执行流程中,管理者扮演的角色远远不止“战略计划的制订者”,因为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在于管理,而管理不仅仅包括计划的制订或者说目标的管理,也在于流程管理。而所谓的流程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对流程进行合理规划,并对流程进行监督。因此,在流程管理中一定要强化流程监督和审查的制度,保障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按照要求做到位。
想要强化监督管理制度,那么首先要完善内部的工作汇报制度。汇报制度是整个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为了更好地了解执行者的工作状况,就要坚决地推行工作汇报制度,要求执行者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向上汇报工作,汇报内容包括工作进行到了哪一步,这一步的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存在哪些问题及障碍。只有要求执行者及时向上反映情况,管理者才能更好地掌控全局。
整个汇报制度中,每一层都要定期向上反映工作情况,但这种向上反馈信息的制度本身就建立在一套层层下达、层层监督的监管机制上,团队最高管理者或者项目最高负责人对各部门的负责人进行监督,每一个部门负责人对自己的下层员工负责和监督,及时掌握战略执行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并将获得的阶段**付成果与起初设定的指标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差距和问题。这样做有助于高层及时调整方案,并通过激励问责手段推动执行过程。
除了完善工作汇报制度之外,团队管理者需要定期对工作进行视察和审查,了解工作的进程,激发员工的自信并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里提到的定期检查就是说管理人员并没有必要时时刻刻都盯着执行者,不用对每一件事都了如指掌(他们也没有这样的精力),监督要善于抓重点。比如,了解工作的大致情况,工作所处的执行阶段,工作中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事项(包括重大的问题)。
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要找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要留心一些执行出色的环节,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目前许多绩效奖励制度都是年终奖,都是事后的奖励,而一些团队正在推行过程奖励制度,执行者不再像过去那样等到完成了任务才可以获得奖励,只要他们在执行过程中做得出色或者在某个重要环节上做得非常到位,就可以获得奖励。这项奖励制度对于流程的推进和执行者执行意愿的强化有很大帮助。
管理者有必要打造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并依赖这个体系来提升执行水平,监督和审查制度的存在可以保证整个流程的合理性,并给予执行者正确的引导。而从根本上来说,管理者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自己自始至终都是任务的参与者,虽然最终的工作需要执行者去完成,但管理者需要在整个过程中扮演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