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迟钝,但也要保持钝感力(1 / 1)

在谈到好脾气与坏脾气之间的平衡问题时,很多人会想到一个词“钝感”。作家渡边淳一写过一本书《钝感力》,在书中他对钝感力做出这样的解释:“所谓‘钝感力’,即‘迟钝之力’,亦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伤痛,而不要过分敏感。当今社会是一个压力社会,磕磕绊绊的爱情、如坐针毡的职场、暗流涌动的人际关系,种种压力像有病毒的血液一样逐渐侵蚀人的健康。钝感力就是人生的润滑剂、沉重现实的千斤顶;具备不为小事动摇的钝感力,灵活和敏锐才会成为真正的才能,让人大展拳脚,变成真正的赢家。”

渡边淳一所提倡的是有意义的感觉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是为人处世的态度,是“为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尽管他从医学、文学的角度对钝感力进行了分析,并认为钝感力是人们应对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的一个生存法门,拥有钝感力的人在面对外界的侵犯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衡,并与社会和谐共处。那些容易发脾气的人,有时候需要保持钝感,尽量降低自己对外界的敏感程度。

但钝感力并不是好好先生的标配,也不是老实人的一种特征。许多好脾气的人对外界环境同样不那么敏感,可是这种不敏感不过是迟钝的表现,一些好好先生就属于迟钝的类型。尽管两者比较相似,但钝感并不意味着迟钝,迟钝的人对于外在的变化常常感觉不到,对于来自外界的压力也没有多少知觉,这种表现使得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处于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比如当某人不断遭受无礼的批评,不断受到外界的打击,他对此仍旧丝毫没有防备和觉悟,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人处于迟钝的状态。迟钝的人也是“好好先生”的一种,他们对于外界的恶意常常保持无条件的宽容,这种“宽容”并非源于他们有容人之心,而在于他们对于他人的恶意批评和侵犯根本就是后知后觉,或者不知不觉,这种人往往难以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自己受到了侵害。

想要弄清楚钝感和迟钝的区别,可以用ABC理论类比,A表示客观发生的突发事件,是个人的感官直观感知到的东西;B是大脑对感官传来的数据的处理过程,它指的是理性思维;C代表了一种结果,即个人的输出,包括行动、情绪等。迟钝的人通常只停留在A这一阶段,甚至连A也不清楚,无法准确感知到相关的内容;而钝感力指的是对A有所了解,但是不过分敏感,而是例行地进行分析,然后通过行动直接表现出来。

许多人会将钝感力和迟钝联系在一起,认为自己对外在环境表现出的一种“迎合”,对外来压力表现出来的“无所谓”态度,就是一种钝感力,可是有钝感力的人是懂得通过理性分析来输出情绪和行动的,而迟钝的人并不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不清楚自己被人侵犯、被人利用究竟意味着什么。

迟钝的人对于外在的威胁缺乏积极应对的能力,一般来说,他人表现得过好或者表现得过坏,都可能会形成威胁。比如,当某个同事或者上司突然没事献殷勤,给予某个普通职员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或者突然关心该职员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而此前双方之间并没有太多交集,没有太亲密的关系,那么突如其来的示好可能隐藏着一些危机:对方可能想要利用该职员,或对方可能打算暗中设置陷阱。这是来自“好的方面”的威胁,迟钝的人可能只看到了别人的好,却认识不到“好”的背后可能存在的危险。

反过来说,一些上司和同事可能会三天两头刁难某职员,经常毫无缘由地对他进行批评和辱骂,或者当面排斥和孤立他,这就是一种“坏”,这种“坏”已经超出了正常的上下级关系与正常的同事关系,因此很容易对人造成伤害和打击。不过迟钝的人却根本感觉不到这些情况,或者对这些情况不以为意,在他们看来,自己的生活没什么两样,自己所面对的环境也没有太大变化。

迟钝的人会被当成“好好先生”,会被认为拥有宽广的胸怀,但实际上由于他们缺乏理性分析的能力,常常会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而真正有钝感力的人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析外部环境,能够理性地考虑自己输出行动和感情可能带来的结果,这种人多数时候会保持良好的态度,会主动追求和谐,在一些小事上,他们不会斤斤计较,而且多数时候都保持克制,而不是那么敏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好说话,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一味容忍和退让,在必要的时候,他们也会发火和动怒,在一些涉及个人核心利益和尊严的大事上,他们会毫不含糊地做出反击。

钝感的人也是有脾气的,但有脾气不意味着乱发脾气,他们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发脾气,什么时候该保持冷静,也知道该在什么场合发脾气,为了什么发脾气、发脾气该发到何种程度,以及发完脾气后该如何处理。一个善于发脾气的人懂得收放自如,他们能够合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简单来说就是制怒。

善于制怒的人往往拥有比较强的钝感力,看似对外界压力不太敏感的他们,反而能够很好地控制局面,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而这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