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他人对你的善良形成依赖(1 / 1)

Z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为人很实在,平时也非常愿意帮助别人,平时有点儿什么事,同学都会打电话叫他帮忙,连宿舍里的卫生也常常是他一个人打扫的,因此他和同学尤其是舍友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可是一段时间之后,Z发现同学们对自己越来越依赖:宿舍里的卫生一直都是他打扫的,如果他不动手清扫,那么就没有人会去做这些事,哪怕宿舍里的垃圾再多,大家都会选择无视。宿舍里的开水也都是他一个人从水房里打回来的,如果自己不去做,那么宿舍里就永远不会有开水;舍友们有时候会一连两天不出门,大家每天都习惯了让他把饭菜带回宿舍,只要一个电话,他就会帮忙买饭,即使他们出门,也会让Z带饭;学校里布置的一些团队任务以及作业,基本上也是被Z一个人承包了,只要他没做或者不想做,永远都没有人动手去做。就连平时上早课,也需要Z进行提醒,如果Z没有叫醒他们,舍友们基本上不会按时起床。

有一次,Z像平时一样去上早课,由于还有其他事,走得急,只叫了舍友几声便出门了。结果舍友们由于当时没有被叫醒,全都迟到了。大家纷纷将矛头指向Z,责怪Z没有及时叫醒他们,才导致他们全都睡过了头。面对大家的指责,Z显得很伤心,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他一直都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帮助每一个人,可是对方却当成理所当然的事,甚至对自己的善良举动产生了依赖,一旦自己无法再提供帮助就会遭受指责,这让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付出是否还有意义。

许多人都会遭遇到类似于Z的困惑,他们平时都热情、大方、乐于助人,是大家眼中的好人,是值得信赖的好朋友,可是这种好心却常常会让他人产生依赖,以至于大家会习惯性地将所有的事情交给这些人去做,还会本能地将所有的责任托付到这些人身上,这个时候所谓的“善良”就成了一种负担,一旦自己某一天无法兑现这种“善良”,就可能会让他人产生不满的情绪。

这种“善良依赖症”其实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许许多乐于助人的人会觉得自己越是善良,别人就越是愿意找自己帮忙,这就证明了对方对自己越信任。但是这种信任往往很脆弱,而且它是建立在贪婪、自私的基础上的,接受帮助和馈赠的人并不会因为这些善意而真正心怀感恩,反而会把它当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会觉得那些“充满善意的人”没有理由不帮助自己,这种想法会令他们变得更挑剔,对自己的事情更加不负责任,同时也更加自私自利。

对于善良的人来说,一旦他人对自己的善意形成依赖,那么自己将会陷入“越是善良就做得越多”“越是善良,别人的要求越多”这样的怪圈,而且一旦自己某一天不能如人所愿,那么个人形象就会瞬间跌入谷底,甚至自己会成为他人攻击的对象。换句话来说,当善良成为一种被他人依赖的特质时,善良的成本将会越来越大,风险将会越来越高,人际关系将会越来越脆弱,稍有不慎就会“伤害”到别人,同时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分善良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好人越来越难当”的困境,而为了避免给自己的善良增加负担,就需要想办法做出改变。首先,要从态度上做出改变,任何一个善良的人都需要认识到一点:自己不可能帮别人做所有的事,既然做不了所有的事,那么就必须明白自己需要克制好自己的“善意”,适当进行收敛,以免被他人一再榨取。

其次,要从行为上做出调整,有的人明知道自己不可能一直帮助他人,可是碍于情面,当他人提出请求的时候,他们常常会选择继续忍让和妥协,这样就将自己彻底束缚了起来。为了打破僵局,善良的人需要勇敢地拒绝他人一些不合情理的要求,需要告诉他人自己“不想做某事”或者“不方便做某事”,尤其是对于他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千万不要自己代劳,因为事事代劳就容易让他人产生依赖感。在很多时候,善良的人需要及时提醒对方“有些事情必须你自己去完成”。

最后,要从人际关系上做出调整,有些人会觉得只有自己帮助他人,双方的人际关系才会更加稳固,双方之间才能建立起互信的关系,可实际上稳定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良好互动的基础上的,彼此之间的互动性越强,彼此之间的来往越密切,关系才会越密切,单纯的付出和单纯的接受恩惠很有可能会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畸形,一方会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另一方可能会变得越来越贪婪。为了营造更加健康的人际关系,那些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必须平衡好付出和接受的关系,而且必须改变那种“只有全身心为他人付出才能赢得信任”的旧观念,对于那些只要求别人付出,或者对他人形成依赖的人,最好避开。

每一个人都必须留住内心最真诚的善良,但这份善良是自由的、有底线的,它不是某些人依赖和利用的工具,不是轻易就被捆绑的东西,真正的善良是聪明的,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品质,是一种有选择性的且有助于实现人际关系平衡的生存智慧,更是一种利人利己的生存法则。所以,一旦人们对善良形成了依赖,一旦人们对善良表现出理所当然的态度时,那些表现出善意的人应当适当控制好自己的付出,应当告诉对方自己做事的原则和底线,因为善良本身就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