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善良成为他人利用的工具(1 / 1)

S女士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她曾经救助过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其中就包括很多上不起学的大学生。在帮助贫困学生的时候,S女士常常会每年给对方6000元钱,作为基本的学费,然后每个月给学生负担800元的生活费,有时候,她还会额外给那些学生一点儿钱。

多年来,她一直都在积极帮助那些学生,而且时常会有满满的成就感。不过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她感到心寒,有一次,地方电视台发布了一条新闻,有许多大学生由于聚众赌博被抓,S女士发现参与赌博的学生中就有自己资助的学生,这个学生的家庭特别困难,有时候甚至会主动问她多要一点儿钱,而S女士从来不会过问这些钱究竟被用在哪里,所以当这条新闻出来之后,S女士感觉自己的好心受到了欺骗。

同城的W女士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她多年来一直都在进行一对一扶贫的工作,接受帮助的是一个家庭困难的女大学生,可是每次她提出去学校和对方见面,然后一起吃个便饭,对方都选择避而不见,这让W女士感到疑惑。有一次,她去商场购物,正巧碰到了对方,当她发现对方身上穿戴着各种奢侈品时,有些震惊,后来通过打听,她才知道原来自己一直以来资助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将自己提供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都用来购买奢侈品,而学费则全部用贷款来解决。这让W女士有些难以接受,她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

善良的心态往往代表了同情和帮助,代表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代表了正义和希望,但与此同时善良往往也是脆弱的,稍微有一些偏差,善良就会沦为他人利用的工具,就会变成一个容易被人攻击的弱点。

许多心地善良的人总是不计代价地为别人默默付出,总是心甘情愿地帮助别人解决麻烦,而事实上,他们的真诚付出可能源于盲目的心态。这些人对于自己所帮助的人不够了解,对于自己所做之事也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有时候他们自以为做得很不错,可是到了最后反而会落入他人的陷阱。

真正的现实问题是,有很多看起来需要帮助的人其实并不是真的陷入了困境,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困难,或者他们完全有能力来克服这些困难,可是他们更愿意将他人的帮助当成一种捷径。这种心态使得他们不仅不会对帮助自己的人心怀感恩,而且还会利用他人的善良为自己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有人曾在微博上发布了这样一条新闻: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年幼的孩子在上海地铁的一个车厢里乞讨,结果有一个女乘客对于年轻夫妇的做法感到不可理解,所以多说了几句。这让乞讨的夫妇非常不满,他们开始大声反驳,认为自己是光明正大地乞讨,根本没有碍到别人什么事,面对这对夫妇的嚣张态度,女乘客反过来讥讽说:“年轻人在这乞讨,为什么不去打工?你有手有脚凭什么乞讨?”

这条微博发布出来之后,迅速引起了热议,许多人都表态自己要开始认真思考“善良”的定义,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同样事情的人,更是很快就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在平时,许多人都会遇到向自己伸手的乞丐,而这些乞讨的人有很多都是年轻人,他们四肢健全,身体健康,却常常四处乞讨骗钱,通过装可怜来博取大众的同情心。这种乞讨的风气让很多人感到不满,一些人有时候出于善意或者不好意思会给他们一点儿钱,但是乞讨者可能会将这份善意作为自己谋财的出路。

这种变了味的乞讨完全愚弄了人们的善良,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欺骗,这种欺骗在生活中很常见,很多有爱心的人都容易被那些不法分子盯上,容易被那些不道德的行为所捆绑。而面对这种愚弄他人善意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他们,人们要坚决地和他们划清界限。人们应该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之所以对别人好,之所以愿意帮助别人,是因为那些人确实需要帮助,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善良而盲目为他人付出;我愿意帮助别人是出于情感上的互动,而不是基于一种欺骗。”

很多时候,善良的人应该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对方的为人怎么样?对方如何对待你的善良?什么人值得帮忙?什么情况下,不能随意帮忙?想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确保付出与回报达到基本的平衡,那些认为付出就不求回报的人往往会成为他人利用的对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补偿,无论是利益上的补偿还是心理上的补偿都可以让人产生成就感。如果一个人只懂得付出而不求回报,那么他只会专注自己的善良行为,只会关心自己对别人做了什么,只会关心自己能够给他人带来什么帮助,对于其他事情则毫不关心,这样就形成了认知上的盲区,从而更容易陷入陷阱和困境之中。

一个聪明的善良人士懂得观察受助者的反应,懂得通过自己收到的回馈来评估自己的付出是否合理,懂得通过他人给予的回报来评判双方关系是否合理。一个聪明的人在处理朋友关系的时候,同样会衡量自己的付出是否会赢得对方的尊重。人们会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行动,而这恰恰是自由意志的一种体现。反过来说,当一个人不注重观察,或者不注重他人的反馈时,就有可能会被他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