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朋友常常问H先生借钱,H先生向来是个热心人,朋友的事一直都是义不容辞,仗义相助,所以他很快就答应借给朋友1万元,可是朋友却执意要3万,这让H先生感到为难,因为他既要还房贷,还要还车贷,而且自己的母亲最近生病住院,急需用钱,可以说这1万元是他所能给出的极限了。
H先生担心朋友真的急需用钱,于是就将1万元钱交到对方手中,他还额外借了1万元交给朋友。可即便如此,朋友也没有显得太高兴,他在拿走这笔钱后,一直在背后说H先生的坏话,认为H先生为人太小气,认为H先生对朋友不够仗义。后来,这些话传到H先生耳朵里,他感到很委屈,明明自己一直都在想尽办法帮助朋友,为什么却换来这样
的评价?
可能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明明自己帮助别人,可是对方却埋怨自己得到的帮助不够多,仍旧抱怨帮忙的人没有尽心竭力。面对这样的人,帮忙者如果继续迎合对方,那么就属于过度善良。
过度善良是一种畸形的善良,这种人往往有着乐于助人的心态,可是却从来不会给自己设置一个底线,从这一个角度来说,过度善良的人具有两种比较明显的性格缺陷:
其一,过分善良的人往往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他们眼中,所有的人都是好人,所有的事都是好事,在多数时候,他们更愿意将问题往好的方向想,更愿意将事情的好处夸大,所以他们常常会在他人的利用、算计面前表现得手足无措。
其二,过分善良的人害怕得罪别人,美国心理学家莱斯·巴巴内尔说过:“善良的人害怕敌意,所以才会用不拒绝来获得他人的认可。”许多表现得过分善良的人,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会尽量取悦他人,会尽量想方设法迎合他人的需求,为了避免别人不高兴,他们常常会表现得逆来顺受、有求必应,他们的“好人”名声往往是建立在不计代价的付出的基础上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善良往往显得很卑微,缺乏自主意识,容易受到外来压力的牵制。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你的善良,必须要有点儿锋芒,否则等于零。”这里提到的锋芒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妥协的态度,就是一种明辨是非的能力,更是一种保持独立的个性。在多数人眼中,善良的表现是温和的,一些过分善良的人甚至会表现出妥协的一面,善良似乎就意味着无私奉献,意味着不计一切代价为他人着想。但真正的善良还需要兼顾自身的利益,真正的善良并不是无底线的妥协,并不是无原则的迎合,它需要带一点儿锋芒,以便震慑那些不怀好意的人。
对于那些好的人,需要以善良的心去面对,对于那些心不好的人,则要有所保留,不要总是采取迎合与妥协的姿态。有些人会觉得他人比较善良,因此常常会无休止地提出各种要求,会将他人的善良当成软弱的表现,会认为他人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人往往是贪婪的,一旦人们不断给予好处,那么对方有可能会变得贪得无厌,所以善良也应该适可而止。
这种适可而止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善良并不是帮别人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帮别人解决那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因此善良的人必须拿捏好尺度,一些不适合帮忙,一些不需要帮忙的事情,就要委婉地拒绝他人,防止自己成为他人依赖的对象,防止对方变得越来越得寸进尺。
——一个人的善良应该留给那些知恩图报的人,如果接受恩惠的人缺乏修养和感恩之心,不仅表现得贪婪,而且还对他人的善举挑三拣四,那么这对于善良的人来说就是一种羞辱。真正善良的人应该有自己的保护措施,虽然善良的举动并不是为了有所回报,但若是能够得到他人积极的回应,人们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更有价值和意义,反过来说,一旦自己的善良获得了冷漠的回应,那么下一次就要有所收敛。
——善良必须建立在原则之上,必须有一个最基本的评判标准,这个标准可以是法律,可以是道德,可以是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如果他人的行为触犯了法律、道德,或者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那么善良的人就要对自己的善意进行审视和控制,避免让自己的善良变成他人作恶的工具。
——善良是主观上的行为,而不应该是一种被动的表达,因此善良的人需要做出主观上的判断,应该保持独立的个性,确保自己不会遭到其他人的道德绑架,只要自己觉得不合适,或者不值得给予,那就没有必要继续付出,而不是盲目受到他人的支配。
总而言之,不要将自己的善良浪费在那些不值得的人身上,不要将自己的善良当成一种可以肆意挥霍的资本,善良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它只适合用在那些需要它发挥作用的地方;不要让善良变成一种懦弱,懦弱、妥协的善良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畸形发展,善良是一种具有独立特质的品性,它源于人的真诚,而非人际关系上的一种压迫。善良是一种美德,可是过分善良就会成为一种负担。
相比于完全意义上的无私付出,真正的善良应该是有底线的,是具有针对性的,善良必须掌握好尺度,善良的人必须懂得在何时做出拒绝,必须懂得对何人做出拒绝。一个聪明的人不会在所有事情上做出让步,不会盲目地对所有事情都保持妥协,不会将自己的善良用在所有人身上,也不会被其他人牵着走。真正的善良应该带一点儿锋芒,这种锋芒既是自我保护的需要,也是稳定和平衡人际关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