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符合心意,那就不妨坚持己见(1 / 1)

K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家庭条件还算不错,父亲一直期待着他能够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医生,还刻意要求他选择医科大学。不过对K来说,他真正感兴趣的是美术,而且他的美术功底非常不错,在整个高中期间,他一直背着父亲偷偷跟着美术老师学习。而反观医学,他根本不感兴趣,而且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潜质。

正因为如此,他始终没有将父亲的话记在心上,反而一直都在试图往美术方面发展。在即将报考大学志愿的时候,父亲再次找K谈心,目的就是逼迫他选择医科大学,向来对父亲言听计从的他,这一次选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报考大学志愿,他不希望放弃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做的事。

那一天,父亲联合家中其他成员一起劝说K,希望儿子能够报考XXX医科大学,考虑到儿子预估的成绩已经远超过该学校的分数线,因此父亲特意找到了该学校的一位副校长——这是自己当初的老同学,他希望对方以后可以帮忙照顾儿子。父亲所做的一切都让K感到为难,可即便如此,他还是选择对父亲说“不”。

其他一些朋友也反对K学习美术,毕竟相比于美术,医学的实用性更强,说句更加现实的话,学习医学不仅可以在医院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而且收入也不错。更重要的是,学医还可以帮助更多的人预防和缓解病痛,社会价值也很高。学习美术的人则不那么好找工作,一般的人可能会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K早就想过这个问题,可是对他来说,学习美术以及从事美术工作都会让自己更有成就感,而且他的美术功底赢得了专业人士的认可,自己没有理由放弃这样的选择。

正因为如此,K选择了听从内心的声音,选择了最感兴趣的美术专业,而正是这一份坚持和执着,让他在之后成了本地最出色的画家,他还在当地博物馆举办了多次美术展览。

有人做过调查,发现许多优秀的人都具有类似的气质,在很多方面,他都愿意一意孤行,而这种一意孤行的做法不过是自信的一种体现,他们并不是“偏执狂”,也不会盲目地坚持己见,而是对自身能够把握住的东西保持必要的信心,保持坚定的立场,为了排除外在的干扰,他们不得不变得更有主见,不得不让自己变得更具个性。

一个有趣的现实是,真理永远掌控在少数人手中,大众有可能会产生更宽泛的思路,但是只有少数精英才能真正了解到问题的本质。古斯塔夫·勒庞曾经在《乌合之众》中这样说道: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首先是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其次是他们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只接受暗示的力量影响,对一切明确的告诫置若罔闻,像一个睡着的人,理性已被抛置脑后,当时间做完其创造性工作之后,便开始了破坏的过程。”

在古斯塔夫·勒庞看来,群体性的探讨往往会导致盲目,这种盲目具有传染性,而个人如果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就能够更加理性地进行分析,个人会对所要探讨的问题进行归类,会进行自省和参照,会产生更多的逻辑思维。

也就是说,人们通常需要懂得倾听和尊重其他人的想法,需要懂得尊重民主的沟通程序,但是在某些关键问题上,他们必须牢牢掌握自主控制权,必须自己去做出决定,而不是盲目地听从他人的意见。那些成功人士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儿独断专行的特质,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缺乏民主精神,只不过在很多时候,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看法。

尽管一意孤行的行为常常让人感到不悦,但有时候却很有必要,为了将自己的意志落实,人们有时候必须纠正以往那种好脾气,必须展示出强硬的一面,优柔寡断和迎合他人都可能导致好点子被埋没,最终受到损害的还是自己。因此如果一个人有信心、有把握,且认定了自己的想法就是正确的,就不要轻易退缩或者委曲求全,而应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表现得更加强势一些,毕竟对于掌握真理的人来说,一意孤行反而让自己更有魅力。

作家马库斯·白金汉在《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段话:

正如弗兰克·福山(Frank Fukuyama)在《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中所述,自古以来,许多最睿智的思想家都认为,“希望被别人尊为非同凡响的杰出人士”是人类的本性。“柏拉图讲到气魄(thymos)或‘精神’;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讲到人对荣耀的渴望;霍布斯(Hobbes)讲到人的骄傲和自负;卢梭(Rousseau)讲到人的虚荣心(amour-propre);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讲到人对功名的热爱;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讲到人的野心;黑格尔讲到认可;尼采则把人描画成‘长着红脸蛋的野兽’。”这些思想家并不是说,我们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他们只不过想表明,我们每个人从心底都渴望被别人视为值得尊敬的人;而且这种愿望极为强烈,以至于我们愿意冒死亡或伤残的危险去实现它。

我们大多数人不需要黑格尔、尼采或柏拉图来说服我们,而能凭直觉感受到这一点。在我们的所有人际交往中,从球场上的争吵到反抗压迫这一人类最崇高的抗争,我们都听到道德权威的声音在说:“给予我做人应有的尊严。”

对于任何人来说,相信自我以及坚持己见的个性,正是赢得他人认同的关键,而这也恰恰是体现个人尊严的一种绝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