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说“吃亏是福”,这几乎是哲人公认的处世准则,当自己与外界发生摩擦或者利益纠纷时,他们更愿意维持一种和谐与平衡,所以吃亏成了一种比较温和有效的处世手段。清朝画家郑板桥说:“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直是算尽自家耳。可哀可叹,吾弟识之。”他还提出了一个“难得糊涂”的观点,认为做人不妨糊涂一点,偶尔吃点亏也无妨,凡事没有必要和别人斤斤计较。
吃亏文化成了成功人士的哲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许多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但是吃亏文化的流行并不意味着人们喜欢吃亏,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将吃亏当成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更不意味着处处都要主动吃亏。
吃亏是一种策略,它往往拥有一个基本的尺度,简单来说,就是吃亏的人应该明确什么亏可以吃,什么亏不能吃,而不要专注着当一个事事都吃亏的老好人。那么,一般来说,什么样的亏不能吃呢?
——涉及核心利益的亏不能吃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取向,虽然在某些时候,人们愿意迎合他人的想法,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可以选择漠视自己的利益。在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做出让步,是赢得和谐关系的一种方法,但是在涉及核心利益时,应当放弃吃亏的想法,因为这些核心利益可能事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可能会对大局产生重大影响,一旦做出让步,就可能会让自己陷入绝境。
在过去,有一些老好人常常会无底线无原则地迎合别人的想法,或者无底线地保持退让的姿态,当对方想要获得A时,就大方地将A送出去;当对方想要获得B时,就大方地将B让出去,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让给别人的,似乎没有什么亏是自己吃不起的,这种态度往往会让他们在核心问题上失去主动权,丧失竞争优势,一旦核心利益受损,便会彻底陷入被动局面。
——明显只针对自己的亏不要吃
任何一个群体或者团队中都有其最基本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往往会造成分配上的不均衡,就像一个企业中,管理者的工资和奖金会比员工的高一些,这是内部分配的一个基本原则,很少有人会对这种分配提出质疑。但是如果在分配中,管理者获得了大部分的利益,其他同事也拿到了比较可观的分红,但是自己的分红却最少。考虑到自己在工作中做出的贡献并不比其他人低,却只获得最少的利益,这样的分配很明显是针对自己一个人的。
一旦某个群体或者团队中开始出现针对个人的事件,内部分配体系就会崩塌,并且很可能表明这个人已经成了团队内部的背锅者,或者成了人人可以欺负的出气筒。此时如果还保持着吃亏让步的态度,就可能会彻底沦为可有可无的边缘人物,自身的利益也会不断受损。
——被人利用的亏不要吃
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免不了会出现一些行为和思想上的接触,免不了产生联系,这时候有人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有的人可能会吃亏,这种吃亏有时候是出于社交和生存的需要,但有时候是被动的,吃亏的人受到了他人的利用,或者成了他人手上的一枚棋子,那么这个时候的退让和吃亏就显得毫无必要,也毫不值得了。
职员A和职员B是一对好朋友,两个人一同去竞争一个主管职位,并成了最终的两位候选人。在公司对两人进行最后的考核之前,职员A言辞恳切地说:“我不希望因为工作的关系,使得咱们两个人的关系受到影响,所以我准备退出,我会亲自写信给老总,说明自己不适合担任这个职务,因此没有必要前去竞争。”职员B听了,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于是当天晚上就写了一封信给老总,说明自己因为身体原因不适合参与竞争。就这样,这份工作最终落到了职员A手里,可是在某一次,职员B无意中从另外一个朋友口中得知职员A当初对于主管的职位志在必得,为了消除最后一个竞争对手,才想出了一出苦情戏,误导职员B主动放弃。听到这个消息后,职员B愤恨不已,但事已至此,已经追悔莫及。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人们觉得自己是好心做出让步,而成全别人,却不知道自己可能正中别人的圈套,跳入他人事先挖好的陷阱中,而面对类似的情形,一定要坚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果断地提出抗议。
一般而言,以上几种情况下的吃亏都要尽量避免,不能表现得太过宽容大度,不能任由他人排斥和打击自己,在必要的时候应当大胆站出来说“不”,并主动维护自己的相关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