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管理者在委托下属整理文件时,都喜欢简明扼要。比如,交代一句“小张,相关的文件你整理一下”,就急匆匆地从下属眼前消失了。这种委托方式看似言简意赅,却存在很大的弊端:“什么时候完成”“‘相关’到什么时间点或什么范围”等一系列的问题,管理者都没有交代清楚,接受此类委托的下属根本毫无头绪。
如果下属以这样的状态去执行领导的指示,最终的结果无疑会令领导不满,要么反复更改,要么重做。如此一来,真是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
很多管理者认为,常识性的工作根本不必过多解释,下属自然心领神会,所以就会简要地交代任务,下属也会想当然地按照自己惯有的经验和判断去做事。事实上,很多时候上司与下属的理解并不一致,简要交代的委托往往会导致下属完成的工作并不符合上司的预期。上司因此而发火,认为下属能力差,这样的小事都办不好;而下属会产生抵触情绪,认为明明是上司没说清楚,才导致频频出错。于是,双方关系越来越紧张。
张震是一家公司的销售部经理。一天,他让下属刘星制作一份当月的月度销售报告,要发给客户看。刘星一向对工作认真负责,很少出错,所以张震把任务交给他很放心,只说了一句“你明天把报告交给我,内容你看着写”就走了。
第二天,张震一直在跟其他部门开会,刘星根本没机会找他商量报告内容。一直到下班,张震处理完所有事情,刘星才将报告书交给了他。
张震看过刘星的报告书后非常不满意,大声呵斥道:“你这份报告的内容写得太不充实了,而且交给我的时间这么晚,客户早下班了。你重新写一份吧,记住一定要详细地介绍产品特点,务必做到全面细致!”
刘星听完有点儿不高兴,却敢怒不敢言,只好灰溜溜地去加班做报告了。他一边做一边在心里抱怨:“你昨天也没说具体什么时间交报告啊,也没有告诉我要详细阐述产品特点啊。以前的月度销售报告都是这样做的,只要能清楚地表明月度销量即可,但这次却这么多要求……”
在上述案例中,张震作为上司不应该随意指责下属,因为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委派任务时并没有给予明确的指示。假如张震能清清楚楚地告诉刘星,这份报告书需要包括什么内容,给客户看的目的是什么等具体要求,相信刘星一定能做得很好。
把话说得清晰明确,让听的人不会产生异议,这才是一个有效的沟通方式。运用到具体工作中,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事先向下属说明此工作的意义
上司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将任务交给下属就完事,就像案例中的张震,只说一句“你看着写”,而是应该向下属详细说明该任务的意义和具体内容。这样才能激发起下属对任务的重视,让他更加认真地完成,最终交出你想要的成果。
第二,表达明确,没有“这是常识”这回事
上司不要觉得这是常识性工作就不对任务做过多解释,而是要郑重地告诉下属,这是一件什么事情,需要办到什么程度,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让下属清楚任务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截止时间,如果上司不明确截止时间,下属就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工作进度,可能就会影响工作的完成效果。例如,你给下属规定提交资料的截止期限为“明天”,没有具体到“明天”的什么时间,那么下属就可能会在上午提交资料,也可能会在下班之前提交。
第三,多问一句“我说清楚了吗”
在安排任务时,上司在确定自己讲得够明白的情况下,也请别吝啬你的语言,多问一句“我说清楚了吗”,为下属留出时间进行询问。
记住,一定是“我说清楚了吗”,而不是“你听明白了吗”。因为后者带有“上对下”口吻的这种指导性语言有违平等交流的原则,会让下属感到不快;相比较而言,前者更能获得下属的好感,更能突显上司的高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