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乔丹职业生涯的下一站似乎定在了密尔沃基。他将以小股东和球队总经理的身份加盟密尔沃基雄鹿队。但是雄鹿队老板赫伯特·科尔(Herbert Kohl)在最后关头撤销了这一决定。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乔丹的新家定在了华盛顿。奇才队的前身是声名狼藉的华盛顿子弹队,就职于“美国在线”公司的商业巨头泰德·莱昂西斯(Ted Leonsis)就是奇才队的股东之一,他与乔丹一直保持着联系。乔丹也曾对夏洛特的黄蜂队很感兴趣,但是黄蜂队老板乔治·辛(George Shinn)已经惹怒了这里为篮球而狂热的球迷们,他们逐渐放弃了这支无力的主场球队。黄蜂队后来被转手卖到了新奥尔良,留下一座被NBA 彻底抛弃的篮球空城。
《芝加哥太阳报》的专栏作家杰·马里奥蒂(Jay Mariotti)仍坚持表示,带领湖人队拿到2000 年NBA 总冠军的菲尔·杰克逊,想让乔丹去洛城与他合作。他们能提供的钱可能略少,但是这将让乔丹有机会随着强势的湖人队,再多带上几枚戒指。据说,乔丹拒绝了这个提议,原因都摆在台面之上——华盛顿能给他提供更多湖人队没有的东西,他能打入奇才队管理层的核心,并有很大可能在一段时间后成为球队的首席大股东。
在NBA 的版图中,华盛顿是个和洛杉矶完全相反的城市,一般人可能不经提醒都不知道这儿藏着一支篮球队。奇才/ 子弹队在前20 年里打出了完全籍籍无名的中庸表现。乔丹和这样一支在东部挣扎的球队扯上关系,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更何况球队的老板还是阿贝·波林(Abe Pollins)。因为有很多球员看到,在几个月前的联盟停摆期,波林和乔丹有过一段激烈的交锋。雷吉·米勒曾称赞乔丹帮助他们在与老板们的谈判中扭转了局势,达成了更有利于球员的协议。同时,他也是这次事件的目击者之一。
“在1998—1999 赛季,我们当时在纽约参加一个会议。所有球员都必须到场。”雷吉·米勒回忆道,“据大家说,迈克尔·乔丹已经决定退役了。当我们到那儿的时候,我们看到迈克尔·乔丹正在和一些老板,以及总裁当面对质,他和阿贝·波林就像马上要吵起来了一样。乔丹把矛头直指斯特恩和波林,他所表达的意思是,如果你们继续给这群水平不高的球员们开出大额支票,也许你们真的应该辞职下岗了。”
波林则开始抱怨起管理一支球队的困难来。
“那就卖了你的奇才队呗。”乔丹给予了强硬的反击。
“无论是你,迈克尔,还是别的谁谁谁,我什么时候卖我的球队,轮不到你们来告诉我。”波林也不甘示弱。
看起来这两个刚对峙完的家伙无法成为合作伙伴。然而,对于华盛顿这样一支急需改头换面的球队来说,能和乔丹扯上关系,简直是如获至宝。
不难想象,乔丹的“飞人”头衔足以让美国首都的篮球事业重现曙光。当听到乔丹宣布要以小股东和总经理的身份加盟奇才队时,大卫·阿尔德里奇这样形容当时的喜悦:“那是一种超乎想象的兴奋之情。当时那一幕我记忆犹新,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华盛顿邮报》上印着那个大标题。要知道,这可是曾经搞垮理查德·尼克松的报纸啊。邮报的头版头条写着,‘乔丹驾临华盛顿’。这是件大事儿,天大的喜事儿。”
当莱昂西斯在1999 年秋天开始拉乔丹入伙时,曾经的矛盾貌似已经消融了。波林在他发表的公开声明中热情有礼地宣布,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马上就要加入他的球队。这次波林和乔丹的携手,也意味着老一辈篮球人与新一辈的结合。身为建筑公司老板的波林,在1964 年买下了巴尔的摩子弹队,那时的他已经四十出头。有一位体态臃肿的年轻球探曾经是波林早期的雇员之一,他的名字叫杰里·克劳斯。克劳斯和波林后来也成为了几十年的知己好友。波林也与一位为NBA 工作的年轻律师越走越近,他就是在1984 年成为联盟总裁的大卫·斯特恩。
据大卫·阿尔德里奇回忆说,波林和老一辈的篮球人关系都挺紧密,特别是底特律活塞队的老板比尔·戴维森(Bill Davidson)。“我想他和联盟里那些年长的老板们关系都特别好,他们都很欣赏他在不知道如何筹钱时仍能支付球队薪水的能力。并且,他就像是斯特恩的一位导师。我知道他与杰里·克劳斯有着亲密的关系,并且他们会在很多事情上相谈甚欢。”
然而,波林手下的其他人,可不都像他那样看得起克劳斯。在2012年的一次采访中,阿尔德里奇笑着回忆说:“奇才队队中有很多人觉得,杰里在他选中厄尔·门罗这件事上,可能高估了自己的作用。反正就是类似的异议在奇才队遍地都是。当你向子弹队的那些人问起杰里的时候,他们会翻几个白眼,然后说:‘哦,我想起来了,是那个发现厄尔·门罗的家伙吧。’”
尽管如此,在波林遍布联盟的和老板与总经理的关系网中,克劳斯仍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大家都知道波林和克劳斯会互相交流观点和意见,并在谈话中交换他们对各自球队的看法。所以远在乔丹加盟奇才队之前,这位华盛顿的老板就已经对乔丹洞若观火了。我们之后也会了解到这一点。
对波林和乔丹来说,有个好消息不得不提。那就是他们俩似乎拥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对老友们相当忠诚。到2000 年,波林就要走进他拥有这支球队的第五十个年头了。他在联盟中有大把的朋友,其中有很多都在奇才队领过波林发的薪水。虽然论起运营的成效,他的球队在联盟中属于最惨的那批,但是在波林刚执掌巴尔的摩球队的前十年,“黑珍珠”厄尔·门罗曾让子弹队风光一时。他率领球队打入了1971 年的总决赛,但很快被尼克斯队横扫出局。尽管取得了这样的成功,子弹队在巴尔的摩的球市依旧惨淡。这促使波林按照他原来的计划,将球队搬到了首都华盛顿。
在1973 年,他在马里兰的城郊建起了首都中心球馆。这座球馆是子弹队和同为波林创建的华盛顿首都队(冰球)共同的主场。
子弹队在20 世纪70 年代迎来了球队的全盛期。K.C. 琼斯教练带领球队在1975 年的常规赛打出了统治级的表现,遗憾的是在总决赛被金州勇士队横扫出局。失望至极的波林复仇心切,请来了迪克·莫塔出任球队的主教练。1978 年,在年轻中锋韦斯·昂塞尔德(Wes Unseld)和球队顶梁柱埃尔文·海耶斯的率领下,这支子弹队重返总决赛,并通过七场鏖战击败西雅图超音速队,拿下了队史唯一一座总冠军奖杯。到了1979 年,两支球队再次在总决赛赛场相遇。但是这一次,冠军属于西雅图人。子弹队的光辉岁月至此画上了句点。
波林的人生充满了苦难,他的一个刚出世的儿子和一个十多岁的女儿先后因心脏病离他而去。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他与昂塞尔德会建立起如此亲密的关系,后者是子弹队黄金时期的当家中锋,退役后依然以教练和总经理的身份在波林手下效力。波林与苏珊·奥玛丽(Susan O’Malley)的关系也非比寻常,苏珊是他一位商业伙伴和政治盟友的爱女,她也长期就职于华盛顿子弹队,负责市场和公关事务。
根据阿尔德里奇的观察,他认为球队问题的症结,就潜藏在波林的价值观中:“你如何对待和你共事的人们呢?”波林对他身边的这些人都特别好,但是长此以往,他的忠诚就可能演变为“球队的毒药”。阿尔德里奇说:“我从1988 年开始去子弹队跟队报道,到了2008 年,你再去看他们的比赛,可能有60% 到70% 的员工还在那里工作。你会问:‘这是怎么回事儿?’波林如此慷慨地回报他的员工们,肯定不是因为他们取得了成功,因为华盛顿是一支烂队。也许快船队更烂点儿,但是这什么也说明不了。”
如果换作别的老板,他可能至少考虑过在几个要职上有所变动,借此改变球队的文化气氛。但波林不会这么干,阿尔德里奇说:“你看到这支队伍的情况就会问:‘你们为什么还留着这些人?’波林对身边人的忠诚达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他不会炒掉韦斯·昂塞尔德,即使韦斯在他的岗位上的表现平淡无奇。要知道,他在教练和总经理的位置上稳坐了七八年啊。”
在阿尔德里奇跟队报道的这些年里,他所见过的最好战绩是40 胜42负。回忆起这段往事,他笑着说:“那是我二十多年子弹队记者生涯的巅峰时期。他们的最佳成绩才仅仅是40 胜,这太糟糕了。华盛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任人宰割的联盟鱼腩。是有很多因素导致了奇才队的萎靡吗?当然。虽然其中的很多原因都不能怪罪到某一个人的头上,但是战绩已经白纸黑字地写在球队的历史里了。NBA 是一个以成绩论英雄的地方,对吗?你们都知道波林对他的雇员们无比忠诚。他在很长时间内都给予苏珊·奥玛丽足够的信任,他对韦斯的态度也是如此。球队公关部甚至都没有进行过人事变动,除非他们自己选择辞职。我印象里他没炒过任何人的鱿鱼。波林太忠诚了。并且,他也期望得到同等忠实的回报,但我认为,他更想得到的,是来自这些人的尊敬。”
说到尊敬,华盛顿当地的居民们一定都对这位奇才队老板推崇备至,因为波林曾慷慨地给特区的低收入人群提供了大量的财物救济。并且1997年他在华盛顿商业区修建的MCI 中心一经落成,便迅速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为急需改头换面的美国首都送来了久旱甘霖。然而,作为一支篮球队的老板,他和他的球队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失败的,至少在世纪之交时,他们还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波林笃信,乔丹的加入能使奇才队焕然一新。
此时的乔丹是一位37 岁、在篮球比赛里摸爬滚打了数十年的老油条。
但是在他和奇才队的情缘开始之初,他在球队管理方面仍是个缺乏经验的菜鸟。作为一名篮球运动员,乔丹一贯以情绪高涨著称,想评估一个球员潜力几何,在他看来只有一个法子,那就是到球场上和他正面对抗。尽管乔丹在“如何打比赛”和“如何领导球队”上有着无人能及的丰富经验,但在那个时候,他没组建过一支球队,也没做过一秒钟的教练。
即便如此,求贤若渴的阿贝·波林依然有很多追求乔丹的理由,他急于升级球队的阵容,想让奇才队弄出点儿大动静。这就让乔丹在谈判中占据了有利地位,波林也同意做出一系列让步。但在此事尚未敲定之前,乔丹的步步紧逼就让协议双方的关系出现了第一道裂痕。第一就是时间问题。
乔丹希望仅用部分时间来处理奇才队的事务,因为他还要给其他商业活动,例如电视广告,留出空余的时间。在合约问题上,他希望规定中他每赛季到场观战奇才队比赛的次数减少到六场以下,并且他也不愿在奇才队比赛的宣传上消耗太多的精力。对一支饱受苦难的球队的管理层来说,这样的条件真的难以接受,尤其是因为奇才队找来乔丹的初衷就是看上了他强大的吸引力。
“这是件妇孺皆知的事情,”大卫·阿尔德里奇解释说,“我们在讨论的是乔丹在各个方面能给华盛顿带来的影响。无论是以总经理的身份,还是以球员的身份,这影响都是巨大的。人们会为他起立鼓掌,就算是给球迷们看一张他坐在老板包厢里的照片,我想他们也会起立喝彩。大家会对着乔丹喊:‘哇哦!看呐!’但是他不想喧宾夺主,他就会缩回自己的办公室里藏着,让大家找不到他。”
现实情况使奇才队管理层的一些老面孔首当其冲,尤其是那几位波林的亲信。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经营球队,乔丹引入了他的老友罗德·希金斯和弗雷德·惠特菲尔德。前者在加州有执教和担任总经理职位的经历,而后者曾经在耐克和大卫·法尔克手下工作。乔丹还签下了柯蒂斯·波尔克(Curtis Polk),波尔克同样也为法尔克效力多年。当时的奇才队堆满了虚高的老将合同,所以对这批上任的新官来说,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清理掉这些毒药合约。这是重建一支球队的标准做法,但他们取得的所有进展,都在之后的矛盾冲突中化为泡影。
乔丹还把他的老朋友,快80 岁了的约翰尼·巴赫请出山,来辅佐自己选中的教练。他还试图将芝加哥莱因斯多夫帐下的约翰·帕克森引诱到华盛顿来,但被帕克森一口回绝。迈克·贾维斯是乔丹中意的教练人选,但最终未能加盟华盛顿。对此,阿尔德里奇解释说:“贾维斯开的价码太高。”最终,莱纳德·汉密尔顿(Leonard Hamilton)同意执起奇才队的教鞭,乔丹也随即走马上任。一开始,奇才队队内都是温馨和笑脸,但显然此时乔丹和波林都在互相打量着对方。那些熟悉乔丹性格的人都在猜测,这座美国首都将怎样容纳他那唯我独尊的个性和不请自来的怒火。结果如你所知,他们与乔丹之间果真冲突不断。
菲尔·杰克逊是乔丹的多年恩师,他的一些做事风格自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乔丹。例如,禅师擅长在他所谓的“球队”和管理层之间刻意营造一种对立的紧张态势。他的这招在公牛队身上十分见效,虽然后来事态愈演愈烈,给双方都带来了伤害。并且杰克逊在那年秋天接手湖人之后,也把这种方法带到了洛杉矶。当年禅师在公牛队的管理层中树敌无数,他与他们的关系可谓剑拔弩张。1994 年季后赛,禅师带着球队在纽约征战客场。为了让队员们放松下心情,他决定取消训练内容,让全队坐大巴去史丹度岛轮渡游玩一天。此举后来为杰克逊赢得了媒体的好评,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在距酒店一个街区远的地方,杰克逊勒令司机把大巴上唯一的女士赶下车。她是一位在公牛队供职多年的公关助理,这次被驱逐的经历让她颜面尽失,没过多久就离开了公牛队。而这只是杰克逊诸多把戏的冰山一角,否则管理层中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对他怀恨在心。
“菲尔很擅长这些事,”克劳斯说,“他不是唯一一个试图创造这种对立气氛的教练,很多NBA 的教练都或多或少地干过这种事。但菲尔是心理战的大师。”
或许当上篮球运营经理的乔丹不是刻意要在华盛顿复制这种对立的气氛,但他之前在芝加哥接触的只有这些东西。很快,波林和他的人马感受到了来自乔丹的排挤,怒火一触即发。
“他才是开支票的老板,”谈到奇才队老板波林时,大卫·阿尔德里奇说,“你至少得给他足够的尊重。人们可能会觉得他已经垂垂老矣,每天胡言乱语、不知所云。但这个球队仍是他的呀。我来告诉你当时发生了什么,当迈克尔加入球队并把自己的那帮家伙——希金斯、弗雷德、柯蒂斯·波尔克——拉进来时,球队里就出现了一种尴尬的气氛。当时的感觉就好像是在说:‘来来来,让一下,让一下,真正管事儿的大佬们来了。你们只需要待在那边,把嘴闭上,我们会不时扔个骨头给你们的’。”
阿尔德里奇继续说:“我记得没过多久,球队里就有好事的家伙会说:‘嘿,知道吗?阿贝想和迈克尔共进午餐。’他大概有四周或者整整两个月没和乔丹一起吃饭了,所以你听到这种话就会回应说:‘哇哦!这事儿他可得多留心了。’我认为迈克尔带来的那帮人将其他的工作人员排挤到了一旁。”
前面说过,苏珊·奥玛丽是波林一位政治盟友的女儿。她在子弹队一步步升职加薪,最终爬到了副总裁的位置。不管是在之前的子弹队还是现在的奇才队,她在市场营销上都保持着激进的行事风格。但由于球队的糟糕表现,她和她的同事们在销售球票时更习惯于把客场球队和其中的明星球员当作宣传的重点,而不是自家的奇才队。
“这就是他们在干的事儿,”阿尔德里奇在谈到奇才队的营销人员时说,“他们帮别的球队做宣传,‘都来看客场球队的精彩表现吧!因为我们的球队打得不好’!……当迈克尔对这种营销手段提出反对时,球队内部出现了疑虑的声音。”
乔丹选择了传统的营销方式,他在这点上和凯尔特人名宿教练奥尔巴赫不谋而合。该教练就是个坚信球队自身实力的家伙,他认为球队在篮球场的表现才应该是球票的最大卖点。
“苏珊使用乔丹的方式令他十分不悦,”阿尔德里奇观察说,“他说:‘我不想像猴子一样被拎出来耍。我不想让到球馆里和大家微笑握手变成我的工作。’于是,问题就随之而来了。”
在聚光灯下生存了多年的乔丹早已学会利用强硬的公关手段,阻止记者们接近他。这意味着乔丹也将沿袭他在芝加哥对付媒体的方式,让华盛顿的各路媒体对他敬而远之。
乔丹来到新岗位之后不愿做更多的宣传工作,相反,他倒希望自己在推广球队、扩大市场方面的活儿越少越好。奥玛丽来找他帮忙宣传,但每次都无功而返。在屡次三番被乔丹拒绝之后,她与乔丹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恶化。其实为了强调乔丹改换了东家,他只需要拍几个他坐在挂着伊利诺伊牌照的车里,让整个球馆停车场沸腾起来的镜头就可以了。乔丹曾经是球场上不知疲倦的战士,现在却成了拒绝出面的隐形人。
阿尔德里奇说:“托尼·科恩海泽(Tony Kornheiser)、迈克尔·威尔邦他们俩和我总是争论个不休,科恩海泽说:‘他必须得走到前面来,他需要和大家打成一片,谈笑风生。’我更倾向于威尔邦的观点,他说:‘在芝加哥家家都有电视机,他们想看乔丹随时都能看。只要乔丹做着他的本职工作,他在哪儿并不重要。’”
在体育世界中,输赢是唯一重要的东西。可是莱纳德·汉密尔顿的球队不仅输球,他们还堕落到直接把冲突摆到了球场边的板凳席上。虽然汉密尔顿曾多次证明自己是个极佳的大学教练,但就连约翰尼·巴赫也不能阻止那群职业球员挑战他的权威。有一晚,汉密尔顿与他的球员蒂龙·内斯比(Tyrone Nesby)吵得面红耳赤,他不得不叫来球馆保安,把内斯比从板凳席上拽出去。
“迈克尔对队伍的人员构成有着自己的想法,”约翰尼·巴赫回忆说,“但他的计划却没真正实施过,因为他找来了一个根本没有职业联赛经验的大学教练。结果未能如人所愿。”
乔丹迫不及待地想要求得一剂灵丹妙药来帮助球队回到正轨。那年春天,乔丹开始恢复训练,有一天,一个想法忽然闯入了他的脑海,要想帮助这支挣扎的球队,最佳的办法不就是脱掉西服,披挂复出吗?他要亲自教教这群联盟里的娃娃如何对待比赛,如何努力打球。他曾经就以同样的方式拯救公牛队于水火,我行我上啊。是的,那时的他更年轻,但他觉得现在的自己更睿智;是的,自从当上总经理他胖了一圈,膝盖也老化到生锈了。但他可以在老友蒂姆·格罗弗那里重新锻炼。格罗弗现在在芝加哥有了独立的训练基地,乔丹也是他的投资人之一。他相信格罗弗能帮他恢复往日的英姿。
约翰尼·巴赫认为这主意糟透了,并劝乔丹赶紧忘了它。巴赫回忆说:“为了让奇才队更好,为了让阿贝老板更高兴些,他想选择复出。他知道即便如此,我们也赢不了太多比赛。”
这就是让大卫·阿尔德里奇感到吃惊的一点。乔丹这个一辈子眼里只有胜利的家伙,在很清楚球队将无法满足公众期待的前提下,竟然要为奇才队赔上自己的声望。但为了扭转颓势,这事儿他似乎又非做不可。就好像当年的棒球噩梦再度来袭,乔丹又走上了一条从开始就注定悲剧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