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卡的时候,迪恩·史密斯曾建议迈克尔·乔丹选修一堂交际课,帮助他应对各种媒体采访和公众场合。初入NBA 之际,乔丹也曾有过尴尬难堪和支吾其词的时候,但那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在整个职业生涯当中,单是在仪态方面乔丹就下了不少功夫,后来他也一直与媒体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甚至在被记者惹恼的时候也是如此。几乎是一夜之间,那些曾经对公牛队无甚兴趣的当地电视台和广播台都开始争相报道这座城市的闪耀新星。“他的口才太好了,”前芝加哥体育电视节目制片人杰夫·戴维斯解释道,“而且他非常上镜。”乔丹由此名声大震:首先是耐克广告宣传片和比赛精彩镜头集锦引起一阵阵轩然大波,以致最后人们口口相传,传出了一股追捧狂潮。
公牛队的公关人士蒂姆·哈勒姆看着乔丹日渐成熟,变成了一个沉稳持重的公众人物。朱利叶斯·欧文曾用优雅的举止诠释了职业篮球巨星这一角色,这让乔丹甚为赞赏,且效仿前辈的风范,与媒体人士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与此同时,德洛里斯·乔丹也一直观察着儿子的一举一动,只要稍有差池,她就会在儿子耳边出言嘱咐。此外,乔丹很善于倾听,这就意味着他能充分理解记者们的问题,然后轻车熟路地构想出得体的回答。
“我觉得他在各个方面都成长了,”哈勒姆评论道,“如果你回过头去看看他早年的采访,你会发现他并不像四五年或者12 年之后那样谈吐生风。如你所见,与他有关的一切都改变了。他所穿戴的服饰也改变了。回看他第一年的穿衣风格,再看看他四年之后的穿着打扮,那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从前他只穿松松垮垮的长运动裤,后来他会穿设计师设计的正装了。”
受到公众关注诚然是件有利可图的好事,但这也加速了乔丹与身边人的疏远。早在他新秀年的2 月,哈勒姆就开始注意到了这个现象。这当中一部分与他节节攀升的名气不无关系,而另一部分则源自全明星赛雪藏事件的羞辱。雪藏事件发生后,桑尼·瓦卡罗飞往芝加哥,为乔丹分析了那些联盟巨星的反应。“全明星赛后,耐克公司的所有人都不知所措了,”瓦卡罗回忆道,“我和迈克尔谈了谈。我对他说:‘迈克尔,这件事情说明了他们对你的顾忌程度之深。他们这么做是因为你比他们都要好。’”这次谈话并没怎么缓解乔丹的失落。魔术师约翰逊曾经是他的榜样。正如乔丹对记者们说的,那起事件让他想挖个洞钻进去。蒂姆·哈勒姆回忆道,乔丹已经快要成为酒店房间里的囚徒了;除了比赛和既定行程之外,他丝毫不愿外出抛头露面,偶尔才会从这种孤立状态之中走出来。“大家会说:‘哇噢,迈克尔出门了!’我们都为他感到开心。我的意思是,那感觉就像是一头狮子走出了牢笼,在动物园的范围之内随意漫步一小会儿。”
除了被联盟众星公然排挤之外,一夜成名也意味着巨大的压力,而这压力则源自大部分乔丹眼前不可避免的苦差事。在那个年代,联盟各队仍是按商务标准飞往各地。换句话说,客场作战的一天始于早上五点的起床电话,然后马上就要出门暴露于公众视野之中——不管在哪里,总是有人能认出他来。哈勒姆解释道,人们都非要靠近这位体坛新晋魔术师不可,往往过不了多久他就会被公众重重围住。“我说:‘你知道吗,他就该骂上一句,见鬼去吧!然后径自去忙他想做的事情。’但随后,看到他走出来时的情形,你就会发现他做不到。因为人们对他太狂热了,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任何人都一样,谁都管不住自己。他们都发疯了。那就是他当时的窘境。”
窘境之下,他自然想要寻求庇护。“那时候迈克尔经常提议去看电影,”
乔·奥尼尔解释道,“坐在电影院里,你就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但是除了电影院之外,饭店、商场、加油站,不管你走到哪儿,人们都会缠着你不放。”
在1985 年成为乔丹队友的乔治·格文评论道,乔丹的私生活之所以成了牺牲品,耐克公司和NBA 本身首先要负一定责任。“所有的事情就是在那儿改变的,伙计。他们把他塑造得脱离生活了,这就搞得他很疲惫。
他们让他成了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篮球运动员。但是不论你走到哪里都必须要有一个保镖跟着,这样的生活是很累的。必须要有人坐在你身旁,否则你就不能吃、不能坐。他过上了迈克尔·杰克逊的那种生活。伙计,那种生活很不好过,搞不好会早早把你逼死。随着ESPN 和有线电视的普及,篮球比赛本身也在改变。他的确不得不把自己孤立起来,因为他们宣传他的力度太大了。耐克和各种其他公司都在竭力宣传他。这种情况下,他没办法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他的生活都被剥夺了。”
“应付公众这件事情实在是太累人了,”蒂姆·哈勒姆回忆道,“我觉得影响改变的关键因素在于,人们对他的要求相当不可思议。别忘了,光是公牛队这边的要求就已经很不可思议了,更不要提他自己的投资、商业宣传、耐克事务和一般生活了。所有的事情堆到一起,简直就是一塌糊涂,尤其是在那个年代的NBA。”
长期担任芝加哥广播记者的布鲁斯·莱文(Bruce Levine)察觉到,乔丹开始感到被物化,“很像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美女,无法摆脱人们只关注其外在的事实。因为人们都被她的外表和体态深深迷住了。他很清楚,人们并没有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对待,而是把他看作一个物体。”
“他有很多事情要忙,”哈勒姆说道,“我并不认为这些事情真的改变了他的性格,但他的确因此而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人,因为他必须变得不一样。
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你可能会为此尝试一阵子,但过后你就会明白。
‘你知道吗?我不能这么做了,这些事情不值得我花精力去尝试’。所以有的事情必然是要半途而废的,也必然会有人会认为,那是因为我太以自我为中心,太妄自尊大,或是因为我现在有钱了、出名了。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一天只有24 个小时。在我看来,这是最让我为他觉得难过的事情,因为这是没有人能够控制的。”
“然而,”哈勒姆补充道,“他依然能够挺身而出,做好那些他应该做的事情。”
陷 入 困 境
说起来也怪,乔丹倒是在那些长期随队报道的记者们身上找到了些许安慰。他们之间已经培养出了足够的信任,所以他很愿意和他们在比赛之前聊聊天。他的家人也一如既往地支持着他,他的母亲和几位兄弟经常会来芝加哥看望他。他的父亲也来过,但父亲的造访却引发了新的问题,因为老乔丹夫妇之间的冲突正日益激化。很快,常与乔丹和公牛队打交道的人们发觉,他们很少见到乔丹的双亲共同露面。桑尼·瓦卡罗指出,在最初的几次会议之后,迈克尔就几乎再也没有同时与詹姆斯·乔丹和德洛里斯·乔丹会面了。“大家在四处奔波,所以最开始还挺正常的,”瓦卡罗回忆道,“他们会一起露面。最初我们还一起开过会。但后来,开了一两次会之后,他们两人就划清了界限。说实话,印象中自那之后我就没有同时跟他们两人说过几句话。”
不过,耐克公司的工作人员倒是因此而松了一口气,因为乔丹夫人总是表现得十分专业,只要有她在,他们就能放心。
“你可以信任德洛里斯·乔丹,”瓦卡罗解释道,“她是一位穿着得体、教养极好的女士,而詹姆斯则有点儿不修边幅。”不管怎么说,他们是在和詹姆斯的儿子做生意。耐克公司的官员们很快发现,他们还是得和詹姆斯打交道,而这项工作让瓦卡罗厌烦不已。他说,詹姆斯·乔丹是个出了名的酒鬼,后来的事情也证明了他在生意上颇不让人放心。德洛里斯·乔丹有多稳健,他就有多不靠谱。
正如迈克尔的姐姐指出,为了控制儿子,父母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竞争。
她解释道,父亲总是沉默寡言,而母亲则成了外界关注的焦点。“迈克尔一夜走红、威名赫赫,但这却致使我父母之间产生了矛盾。”
和他们十年前的婚内矛盾一样,在外人看不见的时候,新的冲突随时可能以出人意料的激烈程度爆发开来。
“迈克尔从一开始就被父母两人拉扯不休,”桑尼解释道,“我的意思是,虽然不是公开的,但是他们两人确实会蔑视彼此。”
有关迈克尔的个人形象与言行举止,大部分情况下父母两人总是意见不合。迈克尔深爱他的双亲,他对两人都很忠诚,而且在职业生涯初期,他也曾想方设法不让两人之间的矛盾一再恶化。但随着他的职业生涯向前推进,这件事情变得愈发困难。不只是瓦卡罗这么说,老乔丹夫妇的大女儿也这么认为。
儿子在芝加哥的第一个赛季,詹姆斯·乔丹自己的生活一点儿也不称心如意。这位父亲正身陷北卡罗来纳州的刑事指控,这段时间里他备感羞辱。此外,乔丹的姐姐也告知父母,她正在考虑以性侵犯为由将他们诉之公堂。她独自住进了威尔明顿的一家医院,接受精神病治疗。难怪不论现实情况多么窘迫,詹姆斯还是会在儿子的梦幻生活当中寻得避难之所。
公牛队的雇员和球迷们都发觉了这对父子的亲密关系。詹姆斯·乔丹展现出了一个和蔼可亲而低调内敛的形象。媒体人士和公牛队员工都很喜欢他一贯的好脾气。就像迈克尔读高中时那样,詹姆斯明确表示他绝不会干涉球队事务,只会帮助儿子在场下做调整。
“迈克尔很崇敬他。”2012 年,前公牛队助理教练约翰尼·巴赫回忆说。
“他们就像好哥们儿一样,你知道的,”提起乔丹和他的父亲,蒂姆·哈勒姆如是说道,“我觉得那样的关系很好。他们总是在一起,总是形影不离。我觉得对迈克尔来说这是好事儿。”
然而,很大程度上詹姆斯的陪伴反而进一步恶化了他和德洛里斯之间的冲突,因为夫妇二人都想影响儿子。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或感受到这些冲突。公牛队票务经理乔·奥尼尔还记得,公牛队在客场苦战的时候,他曾与乔丹一家打过交道。“我记得我和詹姆斯与德洛里斯夫妇一起坐在酒店的大厅里。他们的态度就是:‘总有一天我们会走到这一步的。你知道我们一定会的。’他们总是非常积极、非常热心。迈克尔的老爸是个特别有趣的家伙,他很喜欢开玩笑。而德洛里斯则像是我们所有人的妈妈。她像其他的母亲一样从旁照看着迈克尔。她是你能想象到的最温柔、最和善的人。她从来不会摆出一副‘我的儿子是个超级巨星’之类的架子。迈克尔的父母把他保护得很好,他让他们感到非常非常自豪。普天下的父母都一样。”
团 聚 时 间
还有一些人也寄生于少年乔丹的生活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耐克公司的执行官员霍华德·怀特。此人曾是马里兰大学的篮球运动员,刚好也是个非裔美国人。“霍华德就像是他的哥们儿,”瓦卡罗解释道,“他以前也是个篮球运动员。霍华德是个好人。他也是迈克尔一路上的伴侣。”
瓦卡罗解释道,从此以后,簇拥在迈克尔周围的人越来越多。“就是在那个时候,迈克尔找回了北卡的那群人。罗德·希金斯也留在了他身旁。迈克尔开始组建他自己的团队。后来的一切都初现端倪。”那是一个围着迈克尔转的团队,大家都明白自己的任务:在当迈克尔的酒店房间变得像个牢笼的时候,他们要在客场征途当中陪在他身旁。他们的日程包括打牌、打高尔夫球、混调饮料、游泳等一切可以让他放松心情的事情。很快,这个团队就迎来了乔丹旧交、队友阿道夫·西弗和“弗雷德三兄弟”:和耐克公司及大卫·法尔克共事的弗雷德·惠特菲尔德;早在布伊斯溪的篮球学校就已结识惠特菲尔德和乔丹的保险理算员弗雷德·格洛弗(Fred Glover);以及常和乔丹一起打高尔夫球的夏洛特殡葬师弗雷德·卡恩斯(Fred Kearns)。
新秀赛季,这群人一直陪着迈克尔四处征战,由此产生的高额开销让詹姆斯·乔丹忧心不已。“起初我觉得这是在浪费钱,直到我反复思量这事儿,”当年,这位父亲曾这样说道,“后来我想通了,对于迈克尔而言,有好朋友在身边总要好过被陌生人包围。这些人都是为了迈克尔好。”
早期经常陪在迈克尔身边的人还有巴兹·皮特森、格斯·莱特(Gus Lett)和乔治·凯勒。凯勒的角色是乔丹的司机和随身侍从。莱特先前是芝加哥体育馆的保安,后来承担起了保护乔丹的职责。但多年过去,事实证明凯勒才是他最忠实可靠的陪伴。乔·奥尼尔解释道:“乔治一直是迈克尔完美的守护者。像迈克尔这样的人总是需要有人守在身边。你需要这个人适时出面干涉一些事宜,你需要另一双眼睛来帮你盯着。乔治是个很棒的家伙。他是个芝加哥人。他和迈克尔的关系非常非常不一般。迈克尔身边的人并不多。跟他走得近的好友就是固定的那几个人。罗德·希金斯、阿道夫,还有那几个弗雷德。他们每个人都对我很友好。毕竟我是管门票的嘛。”
没过多久,这群人开始叫迈克尔“黑猫”,这或许是因为他在社交场合上也能像在比赛中一样,迅速对目标发动袭击。乔丹好像有种强迫症,总是会用尽一切办法刁难他身边的人。他的口齿之犀利丝毫不逊于他在球场上的风采。“跟亲朋好友在一起时,乔丹总是会刻意找事儿来嘲弄你、刁难你,”罗德·希金斯曾这样解释道,“……对付他这种人,你必须得奋起反击,否则这长夜漫漫可有你好受的。”
对于乔丹来说,这样没完没了的嬉笑怒骂就像球场上的一对一攻防一样令他回味无穷,而他也正是以同样的心态来应对这两件事情。“他这种人吧,”蒂姆·哈勒姆解释道,“如果他朝着你来了,你一定要正面回击他才行。……你一定要承受住他的尖酸讽刺,然后马上反唇相讥。不然的话你就完蛋了。对付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的话顶回去,惹得他周围的人都捧腹大笑。然后他才会稍稍收敛,因为你已经让他知道了——‘我也不是好欺负的,好吗?’”
就像哈勒姆所说的,乔丹坚信他的球队每个赛季都应该朝82 胜0 负的目标发起冲击。他对自己的社交生活也抱着同样的期待,所以陪在他身边也并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巴兹·皮特森就曾指出:“如果你犯了错,他就一定会让你知道。”
哈勒姆补充道:“好像不论在什么事情上你都得跟他一样争强好胜,不然的话只有两个结果:一、你会被他抛弃;二、(他会觉得)跟你作对没什么好玩的。”
有时候,乔丹的同伴们必须确保他们的反击不至于太过分。“他讨厌下不来台,”有一次,惠特菲尔德笑着解释道,“他受不了那种感觉。但他总是会朝对方破口大骂。”
“如果他嘲弄你……你也得骂回去,”哈勒姆说道,“他喜欢跟人打嘴仗。但你必须得骂得恰到好处。你不能胡说八道,你得骂到点子上。我们会不会朝对方怒吼?不会的。但是,他也会说:‘你知道的,我大可以炒你鱿鱼。’那我就会说:‘哎哟,千万别留情面啊。你以为我很喜欢干你这烂活儿呢?’”
乔丹虽喜欢同人针锋相对,却也有着天真烂漫的本性,乔治·科勒早就察觉到了这一点。偶尔乔丹也曾一反平日争强好斗的形象,流露出脆弱的一面。在开启芝加哥新生活之初,乔丹展现出了错综复杂的人格特点。
首先,家里的事情就让他深陷于强烈而复杂的情绪之中。
乔丹很重视信任感,而一旦找到了值得信任的人,他就会展现出几乎令人惊愕的忠诚。“一旦你和他成为朋友,他就会精心维持和呵护这份友谊。”罗德·希金斯解释道。反过来,如果那份信任被人辜负了,又或者他感到了冒犯,他的回应也会同样激烈;而且他已经学会引导这种情绪,以此激励自己更加好强。
对于所有的朋友来说,最重要的或许就是他那不同寻常的忠诚;也正是这份忠诚,才让他们甘愿自掏腰包陪他东奔西走、南征北讨。乔丹会与他们所有人悉心沟通,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在乎。“人们不知道的是,”乔丹前队友、多年老友查尔斯·奥克利(Charles Oakley)1 说道,“他真的是个很好的人。”
而且——毫无疑问,能够从内部窥见迈克尔·乔丹的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欣喜、引人入胜的事情。他就是篮球界的“猫王”。在这一高度,广阔的视野让他身边的人振奋不已。“他为我们所有人创造了这个神话,”瓦卡罗解释道,“不管是耐克公司、我个人、他周围的所有人、陪在他身边的那个小群体、那些曾陪他经历起起伏伏的人,他们都是他的朋友。
只有对这些人他才可以十年如一日地付诸信任。”
所以,这些朋友也会让自己对乔丹有所益处,并承担起更多的职责。
比如说,阿道夫·西弗是和乔丹相识最久的老友,他扮演的角色就像是个夸夸其谈的社交主管和朋友聚会时的酒保。最重要的是,西弗给这一群人制造了家的感觉,同时他天生擅长制造派对氛围,而且他幽默诙谐,会拿乔丹的缺点开玩笑。“那家伙根本不会调酒,”有一次,希弗曾这样评价乔丹,“他只会把乱七八糟的东西搅和在一起。”
“事实上,”公牛队前心理医生乔治·穆福德说道,“要是没有那群人像个茧一样把他保护起来,说不定他就赢不下那六座总冠军奖杯。”
1 查尔斯·奥克利,退役NBA 球员,司职前锋,曾在联盟中征战18 个赛季之久。奥克利球风彪悍,脾气火爆,职业生涯一共拿下了12205 个篮板,排在NBA 历史第22 位。
深吸引了——让自己成熟起来也不啻为一大挑战。乔丹发现,他可以和瓦诺伊交谈甚欢,这种感觉就像是和母亲聊天一样。
胡 安 妮 塔
到目前为止,乔丹私生活中最重要的新成员就是胡安妮塔·瓦诺伊(Juanita Vanoy)。两人是在乔丹新秀赛季的12 月认识的。一位朋友在芝加哥的班尼根餐厅举办聚会,二人在此结识。几周之后,这位朋友办了个小型派对,让两人有了第二次相处的机会。瓦诺伊是个美人儿,据说也曾与雷吉·图斯擦出火花。她比乔丹大了将近四岁,乔丹马上就被这一点深能聊得来便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两人继而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待在一起。
就像《芝加哥太阳报》(Chicago Sun-Times)的莱西·班克斯所说的,乔丹很快就成了一位年轻的王子,而瓦诺伊也曾交往过一位深受女性青睐的芝加哥球员,这一点或许也促进了两人关系的发展。人们都说,她又漂亮,又聪明,又有耐心。她非常自信,但并不娇贵。在她与乔丹的亲密关系当中,这两点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太太帕姆和我都觉得胡安妮塔是个很可爱的人。”桑尼·瓦卡罗回忆道。乔丹的高尔夫球友理查德·埃斯基纳斯(Richard Esquinas)也认同这一评价。
“我从一开始就认识胡安妮塔,”乔·奥尼尔说道,“胡安妮塔是个很好的人。我和她一样在芝加哥南区长大。不管是什么原因,她从未被后来的一切冲昏头脑。她一直都是我所认识的那个胡安妮塔。”
然而,据桑尼·瓦卡罗说,乔丹的父母并不认可胡安妮塔,而且还大费周章试图抵制她对乔丹的影响。某种程度上,这或许也解释了乔丹在芝加哥的第一年两人分分合合的关系。
说实话,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够让乔丹分心,打扰他喂养内心那头争强好胜的猛兽。这头野兽占据了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他的主要发泄方式就是打篮球和高尔夫球,有时这两件事情并无主次之分。幸好他的消遣爱好并不需要花费什么精力。在职业生涯早期,当乔丹还没想明白要在芝加哥做些什么的时候,他常常造访公牛队的办公室,哈勒姆和奥尼尔会在办公室里搭起一个小型高尔夫球场。
“我们会打打迷你高尔夫球,”乔·奥尼尔回忆道,“我们会在办公室里搭一个小型十八洞高尔夫球场,然后各下赌注。我们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把高尔夫球打进垃圾桶里。那个人啊,我们只是在办公室里打打迷你高尔夫球而已,他也会像在篮球场上一样拼命。他会跟我赌上二十美金,二十美金而已,他总是搞得像四百美金一样。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在办公室里输给他二十块,结果惹得我老婆朝我大吼,怪我同他赌博。”
奥尼尔回忆,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会转移到室外。“我们会去公共高尔夫球场,我们常在梅迪纳乡村俱乐部(Medinah Country Club)打球。那个时候,他跟我还不相上下。但后来他一年要打上差不多150 轮,然后就变成了一名很厉害的高尔夫球选手。但是蒂姆和我在刚开始和他一起打高尔夫球的时候,迈克尔也才刚刚上手而已。他能把球打出老远,但是谁都不知道那球会飞到哪儿去。”
乔丹常说他很珍视在高尔夫球场上的孤独感。然而,他一乐起来就全然不受控制,根本就平静不下来。“他一张嘴就闭不起来,”奥尼尔笑着回忆道,“你挥杆的时候他在唠叨,你击球的时候他也在唠叨。要是他想的话,他真的可以成为一个一流的电视解说员。他就是会给你施加心理压力,不论你是在办公室里打迷你高尔夫球,还是在户外高尔夫球场上挥杆,又或是在打台球,他总是会让你不堪其扰。”在那短短的几个小时里,他可以做迈克·乔丹,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这就是为什么高尔夫对他而言这么重要,”奥尼尔说道,“高尔夫球能让他远离人群,享受孤独。他曾说高尔夫球场和电影院是两个能让他避开人群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像其他任何人一样自在。”
1985 年的春天,杰夫·戴维斯制作了一档地区性的高尔夫球节目,邀请了一众名流和棒球解说员“老鹰”肯恩·哈勒尔森(Ken “The Hawk”Harrelson)一起打一轮高尔夫球。赛季一结束,戴维斯马上联系乔丹,问他是否有意参加节目,乔丹当即抓住了这个机会。
“他来了,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打高尔夫球更快活了。”戴维斯回忆道。
在高尔夫球场上,乔丹三次要求重新拍摄。“他不满意他的表现,”戴维斯咯咯地笑着说道,“这跟钱没关系,完全是面子的问题。他想打败哈勒尔森,那家伙可是个了不得的高尔夫球好手。迈克尔根本赶不上,但他看上去还是有模有样的,以他的身型而言,他的挥杆动作已经很不错了。毕竟,高尔夫球本来就不太适合大个子选手。但乔丹就是铁了心要把球打好,他做什么事情都是那样。”
那天的拍摄场地是芝加哥北郊的一个高尔夫球场,节目录制完之后,一行人收拾好行李,坐大篷车回到了市中心。“那里离市中心有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戴维斯回忆道,“我们沿着埃登斯高速公路(Edens Expressway)驱车南下。突然,我们的摄影师兼司机说:‘天哪,我们后面的那台科尔维特(Corvette)都要飞起来了!’然后这辆车就开过来了,和我们的车并驾齐驱。原来是他,他咧着嘴大笑,就是光笑,然后朝我们摇了摇手指,‘嘭’的一声,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