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某天晚上回家后,他对妈妈说:“今天语文老师布置给我们的家庭作业是预习明天上午要学习的课文,可是我一点也不想预习。”
妈妈问小明:“为什么不想预习呢?”
小明理直气壮地回答道:“预习多浪费时间啊,反正第二天老师都要讲,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预习呢?”
听完小明的话后,妈妈并没有生气,而是微笑着告诉他,预习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第一步,做好课前预习一方面可以对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带着问题去听课,并在课堂中弄懂自己的疑问,更好、更全面地掌握课堂知识。
小明又问妈妈:“那应该如何去做课前预习呢?”
妈妈告诉他,所谓的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学习一门新课的时候,提前对知识进行阅读,目的是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做好准备。如果学生们在老师上课前提前做好了预习,那么在老师上课时,他们就不会对所学的内容感到陌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通过妈妈的讲解,小明明白了什么是课前预习和课前预习的意义。
正如小明妈妈说的那样,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预习,孩子能提前为要上的课打好基础,并有效地提高听课效率。据调查显示:在小学生中,经常预习的学生的平均成绩要高于不做预习的学生的平均成绩,而且差异显著。
为什么同样年龄、坐在同一间教室听老师讲授同样知识的孩子们对新课程的理解程度和吸收程度会不一样呢?问题的关键便在于孩子们听课的起点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对于那些不注重课前预习的孩子来说,当他们在上课时匆匆打开课本时,他们对新课程的内容一无所知,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也始终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下课后,他们对于老师所讲的内容往往只听懂了一小半,剩下的要么似懂非懂,要么就是“听天书”。而那些有备而来、在课前进行了预习的同学,因为对所学的新课程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很清楚老师要讲的内容和重点,在听课时,他们便能够如鱼得水,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牢固。
预习是学习中重要的一步。父母只有让孩子多重视预习,才能为孩子的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孩子们应该怎样进行预习呢?
每门课程的预习方法是不同的,因为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要想提高预习效率,父母在孩子预习前,要教会孩子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进行预习,具体方法如下所示:
预习语文的方法
语文的知识连续性通常表现在字、词、句的含义和语法上,这是因为语文一般是由一篇一篇内容上不关联的文章组成的。小学阶段语文的预习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让孩子阅读课文注释以及习题,对生字、生词和不好理解的句子做出标记;
第二步:让孩子运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给生词注释,解决一些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
第三步:让孩子尝试着归纳出课文的中心、段意、人物特征、表现手法等,并在课后与老师给出的讲解进行对照,加深理解。
数学的预习方法
数学具有连续性强的重要特点,对于数学来说,集中时间做阶段预习、学期预习比及时预习更重要、更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小学阶段数学的预习也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让孩子熟读教材,了解内容。数学知识一般包含概念、例题、练习等内容。以《三角形特性》这节课为例,首先要背诵三角形的定义、高、底等概念性的知识,并通过熟读课本和了解例题去弄清学习的重点。
第二步:让孩子弄清楚课本中知识的来龙去脉。在预习时,孩子一定要学会思考和分析,弄清楚哪些知识是难点,哪些知识自己无法理解,并把所有的疑问总结出来,在老师上课的时候针对列举的疑问认真听讲,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有些问题在上课时依然没弄明白,在课后可以和同学进行讨论,或向老师请教。
第三步:让孩子尝试练习,自主检测。预习完成后,可以对自己的预习情况做个自我测验。一般数学课本里都会有练习题,孩子们在完成预习后,可以尝试着做一组这些练习题,并通过做练习题去发现自己预习的不足。
英语的预习方法
小学阶段的英语预习可分为两部分,即单词的预习和课文的预习。
具体来说,单词的预习父母可以让孩子阅读单词表,或者直接在课文中画出不懂的单词,把以前学过的没掌握的单词和即将要学习的单词都找出来,进行重点的学习。
课文的预习父母可以让孩子在课本上尝试着用铅笔画出英语习惯用语、固定搭配和句型,并通读课文,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尝试着翻译课文。对于自己不懂的、无法翻译的句子要重点标记下来。
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预习
除了以上三个具体预习各个课程的方法外,父母在引导孩子预习时,还需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首先,弄清楚孩子学习上的优势和劣势。如果孩子某一方面的天赋或兴趣比较强,那么孩子学习相应的课程时就比较容易,成绩也会相对突出。孩子在预习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自己学习上的优势和劣势。比如,如果在英语和语文中,孩子更擅长语文,那么在预习语文时,就可以少花一点时间,而将更多的时间留给英语预习。每个孩子所擅长的科目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预习时,不能照搬别的优等生的预习习惯,而应该立足自身实际,有选择性地借鉴。
其次,让孩子重点对待较差那一科。要想让孩子发展成新时期的“十”字型人才,就要让孩子在各科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强项。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可以引导孩子将学得相对容易、轻松或成绩较好的学科发展成强项学科。在预习强项科目时,可以在粗读课本后,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理解、探索研究。
为了帮助孩子改变较差的那一科,在预习时,应该教会孩子合理地分配时间,留给较差的那一课更多时间。同时,在复习较差那门课程时,要在精读的基础上找出重点、难点内容和存在疑问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着重注意。为了加深记忆,还应该在预习时,提前将例题和课后习题演算一遍。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一是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每个孩子的优势科目也各有不同,在预习时要立足孩子实际,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第二,预习应该放在孩子完成作业后进行,并根据孩子完成作业后所剩时间的多少合理安排预习时间,预习时间绝不能占用了作业时间和复习时间。如果孩子在完成作业后,时间还很充裕,预习时间就可以安排得多些。如果孩子完成作业后时间很少,预习时间就可短些。此外,孩子在预习时顺便把第二天上课要用的书本、学习用具等准备齐全,也能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