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沐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今年10岁了,上小学四年级。最近妈妈接她回家时发现,其他的孩子都是三三两两、结伴而行一起从学校出来,而沐沐却总是自己一个人慢吞吞地走出来。最开始妈妈以为她只是和同学闹矛盾了,就没有太在意,可是后来发现沐沐一直都是这样的情况,妈妈心想,难道孩子在学校过得不快乐?于是连忙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老师反映说,沐沐在学习上也不太合群,当别的同学都在一起热闹地讨论问题时,沐沐总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看着,当同学们邀请她一起参加讨论时,她却总是摇头拒绝。
说到最后,老师安慰沐沐妈妈说:“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可能就是她性格有点孤僻、不太合群而已,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看完这个案例,你有何想法?正如老师所说,沐沐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不合群而已吗?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不合群其实是一种退缩性行为。不合群的孩子往往性格孤僻,不愿意或者不知道怎样与他人相处,而且不能和周围的伙伴融成一个整体,导致孩子无法适应社会。长此以往,这种不合群的行为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无能感越来越强,甚至还有可能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
所以,沐沐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不合群,而是适应能力差。
导致孩子不合群、孤僻的原因有很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一是不良环境的影响。现在的父母大多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再加上居住环境的闭塞,邻里之间也没有正常的交往,导致孩子缺少玩伴。这种长时间的封闭环境使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不愿意说话,最后形成孤僻的性格。
二是教养方式不当的影响。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时,父母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吃亏,往往会教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的零食或玩具,甚至告诉孩子可以不和他交往。父母的初衷也许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远离危险,却不知,这种教养方式只会使孩子更孤僻、更不愿意与他人交往。
三是“斥责效应”的影响。当孩子把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弄坏了或是把对方弄疼了的时候,父母会立刻斥责孩子,并警告他下次不允许再犯。其实这只是孩子人际交往中的小“纠纷”而已,当孩子受到斥责后,可能会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与小朋友相处,甚至因此产生社交恐惧。这种斥责效应也会导致孩子不合群。
小学三四年级,正是孩子儿童阶段的重要时期,当孩子出现了性格孤僻、不合群等特征时,父母要加强对孩子的关注,不能让不良的心理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很多父母都有这样一个错误的思维——只要孩子健康、快乐、成绩好就可以了。于是,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
当孩子2岁时,你忙着做早餐,忙着教英语单词,却没有教他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没有教他做人要懂规矩懂礼貌;
孩子8岁时,你忙着让他学书法、学钢琴、学画画,却没有教他不能霸占公共玩具,没有教他跟小朋友玩耍要愉快、要和谐;
孩子10岁时,你忙着关注他是否考试优秀被表扬,却没有教他尊重老师、感恩父母;
孩子15岁时,你忙着操心他能否考上好的大学,却没有教他如何让内心变得强大……
社会是检验一个人和父母的最终标准,而这个标准是综合性的。也许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是成功的,如你所愿地考上了名校,成为高才生,而且还多才多艺。可是在社会标准的衡量下,他是一个完全不能适应社会的、自私、冷漠、脆弱、没有担当的人。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假如你真的爱孩子,那么,请你一定要在孩子步入社会之前,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让他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要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父母可以借鉴下面的做法:
让孩子具备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孩子必须学会的一个适应社会的能力。人是群居动物,所有人都不可能离开集体单独存在。孩子通过集体活动可以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技巧,可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并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为了让孩子具备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父母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多与同龄的小朋友接触,鼓励孩子交朋友,让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出主意、想办法,当和小朋友发生冲突时,也要学会解决冲突和矛盾。
让孩子及早认识到社会的残酷
可怜天下父母心,所有的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不想让孩子受到伤害,希望孩子眼里只有真善美。可是天黑路滑,社会复杂,社会中的险恶并不是你不说就不存在的。父母要知道年龄越小,适应力越强,孩子的适应能力远超成人,特别是心理适应能力。
父母要做的是尽可能多地教会孩子爱,爱自己、爱生活、爱他人,在教会孩子爱的同时帮助孩子及早认识到社会的残酷。要让孩子明白,保持善良的同时也要认清罪恶。
让孩子必须了解基本安全常识
2017年7月14日,23岁的李文星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刚从985重点高校毕业的高才生,这个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热情的90后少年,因为找工作时被骗入传销组织,绝望之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同时还有一则“18岁的大学生被骗5000元学费后自杀”的新闻也被众多网民关注。
以上事件,哪一个不是血淋淋的教训,哪一个不令人扼腕叹息。这些事件让人们不禁思考:一个23岁的高才生为何会如此轻易地被骗入传销?一个18岁的生命为何停止在电信诈骗前?那么多的大学生为何都败给一群无良的社会败类?
究其根本,是因为父母对孩子过度的保护,让其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父母要明白,虽然你可以为孩子提供安逸的、完美的生活,但是你不可能一辈子都陪着他。
如果你不想孩子以后稀里糊涂地被骗,就要教会他分辨善恶,也不要把他保护得太好,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成人,也总有一天会独自面对这个社会。比如在李文星事件中,仅凭一个电话面试,问几个简单的问题就通知入职,这一异常的流程,其实只要稍加注意或者稍微有安全意识都有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因此,父母一定要提早地告诉孩子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安全常识。
有句话说得好,教育的目的,本来就是要让孩子在他“羽翼渐丰”的时候,能够真正具备生存的能力。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教会他和这个世界相处的能力,这是你对孩子最大的帮助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