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璇是一名二年级的学生,她的成绩非常好,这让她的父母特别自豪。最近,刘璇妈妈发现刘璇的身上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太懂礼貌。就在刚刚,刘璇的妈妈碰到了一位朋友,朋友笑着夸赞刘璇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可是,刘璇不仅没有说谢谢,反而表现得非常高傲。
对此,刘璇妈妈非常尴尬。她仔细回想了一下孩子往常的行为,发现孩子有许多不礼貌的地方。她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孩子一定会越来越没礼貌,而这无疑对她以后的成长很不利。她决定要一点点纠正孩子不礼貌的行为。
这一天,刘璇像往常一样大声命令妈妈:“我饿了,你去帮我拿点吃的。”
以往,刘璇妈妈多数会给孩子拿,但这一次,她选择当作没听见,继续干自己的事。
刘璇见妈妈不理自己,就跑过去大声说:“妈妈,我刚刚跟你说我饿了,让你给我拿点吃的。”
妈妈假装诧异,说:“哦?你刚刚是在对我说话吗?”
“是的。”刘璇点点头。
“可是,你没有喊我,我不知道你是在对我说话。”妈妈说。
刘璇脑子一转,她笑着说:“妈妈,我饿了,你去给我拿点吃的。”
妈妈摇了摇头,说:“我不能给你拿,你说的话很没礼貌,令我不满意。”
“不礼貌?那我要怎么说呢?”刘璇好奇地问。
“你应该说:‘妈妈,我饿了,请您给我拿点吃的,可以吗?’”
听后,刘璇乖巧地将妈妈的话重复了一遍。妈妈将吃的拿给了她,刘璇接过刚要吃,却不想妈妈又阻止了她。
“妈妈,又怎么了?怎么吃点东西这么难呀!”刘璇嘟着小嘴说。
妈妈耐心地说:“我帮你将吃的拿过来了,你要和我说什么呢?”
“说‘谢谢’。”刘璇想了一下说道。
“那你说了吗?”妈妈反问。
刘璇先是摇摇头,然后才说道:“谢谢妈妈。”
此后,刘璇妈妈仔细观察刘璇的行为,只要发现有不礼貌的地方,她都会及时指出,并纠正。经过多次训练,刘璇逐渐成了一个懂礼貌的孩子。
许多父母会认为孩子的学习比一切都重要,所以当孩子有不礼貌的行为时,多数父母会当时指出,过后便不再留意孩子是否会再犯。也有一些父母会认为,孩子说出不礼貌的话,做出不礼貌的行为是因为天真无邪,等长大了自然会懂礼貌。事实上,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讲文明懂礼貌是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的,否则就会形成一个坏习惯,形成后会很难改正。再来,中国是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的素质体现。
礼貌对孩子非常重要,它能提升孩子的思想与文化修养,能开拓孩子的视野,会让孩子与人交际时立于不败之地。那么,父母该如何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懂礼貌的人呢?
给孩子创造练习礼貌的场合
良好的习惯并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靠不断地练习积累而来的,培养孩子讲礼貌也是如此。父母要为孩子创造实践礼貌的机会,让孩子能多次、重复地使用礼貌。
例如,父母可以每天带孩子出去散散步,鼓励孩子见到熟悉的人时主动问好;坐电梯时,可以主动礼貌地询问乘坐电梯的其他人在几楼上下,帮助不方便的人按楼梯层;可以带孩子去商场,让孩子独自购买东西,与售货员交际时使用礼貌用语;可以带孩子去朋友家做客时,让孩子先敲门、先打招呼等。
经过反复的练习,礼貌才能深入孩子的骨髓,孩子才能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时快速反应该用什么礼貌。
正确处理孩子的不礼貌行为
当孩子做出不礼貌的行为,或是说出不礼貌的话语时,父母不要急着责骂孩子,或是强硬地要求孩子变得礼貌。要先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不礼貌的行为。
当孩子性格内向、缺乏安全感时,会抗拒与陌生人接触,从而表现出不主动礼貌问好,面对他人的询问表现得很沉默的现象。这个时候,父母如果当众责备、批评孩子,或是拿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做对比,会令孩子心里产生更大的失落,感到紧张和焦虑,从而更抗拒说话,那么不礼貌的行为将伴随孩子很长一段时间。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耐心引导,鼓励孩子去打招呼,慢慢去回应他人的问话,让孩子一点点走出自己的小世界。
此外,低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如果周围环境或父母的言行举止存在不礼貌的现象,孩子也会有样学样,表现得不礼貌。因此,父母在处理孩子的不礼貌行为前,要先自我反思,只有先改正自己的不礼貌行为,孩子才会信服,才会改正。但不管是何种原因,父母都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礼貌行为,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需要及时去纠正,这样孩子才会分辨出什么是礼貌,什么是不礼貌。
赞扬孩子的礼貌行为
父母的赞扬是孩子做一切事情的动力。所以,当孩子对人做出礼貌的行为,或是说出礼貌的话语时,父母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同时要对孩子说明表扬的原因,让孩子能更深刻地明白礼貌的重要性。比如,当孩子去买冰激凌时遇到长长的队伍,如果孩子主动排队,父母要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肯定,并给予表扬,同时要告诉孩子,排队是一个人素质与公德意识的体现,只有大家都排队,才不会有插队的现象。孩子得到父母的肯定与鼓励,才会将这种礼貌的行为坚持下去。
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在告诫人们,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学习礼貌礼仪。所以,父母要关注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一点一点培养出礼貌礼仪。